◇李孟柔
我校校本数学课程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要响应世界各国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趋势,着重培养学生能将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解决它,能欣赏数学的美,对数学有正向的态度;另一方面,要改善我校学生对数学的态度与学习信心不足的现象,达成把每一个学生带上来、适性扬才的重要理念。
应用导向的校本数学课程具体规划为三个课程模块及六个课程主题。三个课程模块按照情境学习的脉络分别是:数学问题游戏化、数学问题概念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六个课程主题按照学习内容分别是:数学游戏、数学绘本、建构反应、数学奠基、数学步道、生活数学。各课程主题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态度简述如下。
(1)能激发主动学习数学的动机。
(2)能应用探究穷尽、逆向思考、合理性高层次解题策略。
(3)能转化数学解题策略,作为完成游戏任务策略。
(1)能增强兴趣、降低对数学的枯燥感。
(2)能在阅读过程中探索数学的奥妙。
(3)能将数学知识与绘本拟真情境联结。
(1)能巩固数学概念。
(2)能破除迷思概念。
(3)能养成独立思考、自我批判、沟通表述的能力。
(1)能奠定学习教材内容的具象经验。
(2)能引发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挑战感。
(3)能透过操作理解数学概念。
(1)能从校园情境中汲取数学知识。
(2)能借助校园的景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能在校园环境中获得与生活相关的数学能力。
(1)能联结数学概念和生活情境。
(2)能在生活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
(3)能扩展数学知识视野。
基于应用意识的进展及课程主题的安排,决定各年段学习目标。一、二年级重点是动手操作与发现关系;三、四年级重点是分析、理解与应用;五、六年级重点是推理、解读、表征与陈述。学习目标为了满足教学单元及教材的需求,再依照数学内容,分别以“数与量”“空间与形状”“关系”“数据与不确定性”逐条说明,更符合老师教学设计的需求。学习目标规划如表1所示。
表1 各年段学习目标一览表
1.知识:透过表征物(纸币)解决整数化聚的生活问题。
2.应用:转化情境问题,应用数学思维,理出数量关系。
3.沟通:利用符号表征想法,口头分享,并透过讨论,了解他人的想法。
1.引入阶段:教师引入探究问题的情境,利用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从题目中提取数学信息,并确认学生是否了解任务。
(1)引入问题情境。
小明、小美要去游泳,将钱交给小玉保管,小玉连同她的钱放在一起。游泳结束后,请按照他们提供的线索,拿回他们原本的钱。(如图1)
图1
(2)分析题意、缩小范围。
师:我们先找出小明的钱币组合,谁来帮小明读一读他的线索?
生:我有20元,全部都是“元”的纸币,而且至少有1张10元纸币。
师:我们学过我国有这些种类的钱币(屏幕上出现各种钱币,如图2),一一组合找出小明钱币要花很长时间,所以我们先根据小明的线索,删除不可能出现的钱币,谁来试试看?
图2
生:我觉得角的纸币和硬币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小明说“全部都是‘元’的纸币”。
生:我觉得100元、50元的纸币是不可能的,因为小明说他只有20元,100元及50元都超过20元。
生:我觉得20元也是不可能的。
(这时,有些学生发出“可能”的声音)
师:老师调查一下,觉得小明的钱币中,“不可能”出现20元纸币的同学举手。觉得“可能”出现20元纸币的同学举手。
(这时老师在进行形成性评价,评价学生是否了解题目中“至少有1张10元纸币”的意思,以便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
师:请觉得小明的钱币中,“可能”出现20元纸币的同学说说你的看法。
生:因为小明说他有20元,所以给他1张20元纸币就刚好了。
师:针对这个同学的说法,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虽然小明说他只有20元,但是他还有另一个条件“至少有1张10元纸币”,因此如果他有1张20元纸币,他的钱就满了,就不能有10元纸币了,可见20元纸币是“不可能”出现的。
师:刚才觉得“可能”出现20元纸币的同学,你们认同他的说法吗?
生:认同。
师:同学们很棒,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已经将小明可能有的钱币缩小范围了,小明的钱币只可能由10元、5元、1元来组合。
2.探索阶段:提问或提示,来引导学生探索问题。
(1)图像表示、寻找规律。
图3
(2)自我探究:学生个别解题。
教师巡视,并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适时给予提示语,协助学生进行探究。
①对低成就学生的提示语。
a.小明至少有1张10元纸币,所以画了1张10元纸币后,还差几元?
b.还差的10元如何用10元、5元、1元纸币来表示呢?
②对高成就学生的提示语。
a.你是如何找出这几种组合的呢?
b.除了这几种组合,你是如何判断没有其他组合了?
(3)分组探究:请同桌2人一组,互相讨论,讨论问题如下。
①你如何有规律地找出这几种组合?
②你如何说明就只有这几种组合?
3.分享讨论阶段:学生分享和说明探索的结果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
(1)学生分享和说明探索的结果。
老师拿“有错误钱币组合的学生白板”“钱币组合不足4种的学生白板”“钱币组合有4种的学生白板”到台前。
师:(面向有错误钱币组合的学生)现在我们先请这个同学说明他的组合方法。
生A:小明有20元,所以我画出4张5元纸币。
师:同学们对他的画法有什么看法?
生B:我觉得有问题,因为小明说他“至少有1张10元纸币”……
(生B未说完,刚才发言的生A举手,我立即请生A发言)
生A:我知道哪里错了,我没有画出10元纸币。
师:老师觉得生A很勇敢,能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大家给他掌声。
师:你能上台修改成正确组合方式吗?
(生A上台将2张5元纸币擦掉,画成1张10元纸币)
师:你为什么要将2张5元纸币擦掉,画成1张10元纸币?
生A:因为小明的线索中,提到他至少有1张10元纸币,我刚才忽略了这条信息,所以我把2张5元改成1张10元,就符合小明的说法了。
师:你真是太棒了,不仅知道自己的错误,还能及时修正。
师:因为小明提供的线索中至少有1张10元纸币,就表示他一定会有1张10元纸币。我们在找小明钱币组合时,可以先画1张10元纸币,再凑成20元。
师:(面向钱币组合不足4种的学生)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同学所画出的钱币组合。他画出3种组合方式。这3种方式都正确吗?
生:(齐)正确。
师:跟他白板上所画的方式比较看看,有哪些组合跟你一样?
师:除了这3种组合方式,你还有其他组合吗?
生:我还有1种组合方式,是1张10元、1张5元、5张1元。
师:(问白板的作者)你觉得他的组合方式正确吗?
生:正确,我漏掉了5元和1元的组合。
师:很好,现在我们找到4种组合方式,就像这张白板所画的。
(将钱币组合有4种的学生白板贴在黑板上)
师:小明的钱币组合要怎样找才不会有遗漏呢?我们来听听他是如何找到这4种组合方式的。
生:因为小明说他至少有1张10元纸币,所以我就先画1张10元纸币,剩下的10元,再用10元、5元、1元排成,由大的纸币慢慢换成小的纸币,就找到这4种组合方式了。
师:大家想一想,只有这4种组合方式吗?你怎么确定没有第5种组合方式了?
生:因为剩下的10元,就只有1张10元、2张5元、1张5元及5张1元、10张1元这4种变化而已,所以没有第5种方式了。
(2)引导归纳。
师:从小明的线索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已知信息“至少有1张10元纸币”。所以我们可以先给小明1张10元纸币。由此可以引发出一条内隐的信息“还差10元”,再由10元、5元、1元钱币的换算,就可以找出小明的钱币有以下4种组合了。(如图4)
图4
(3)分析图表、自创线索。
师:单从小明的这条线索,只能知道小明的钱币有4种可能的组合。有谁能增加一条线索,就可以确定小明的钱币是哪一种组合?
生:小明的钱币里有2张5元,就是第二种组合。
生:小明的钱币里只有1张5元,就是第三种组合。
生:小明的钱币里只有2张纸币,就是第一种。
师:最后小明想起一条线索,他说他总共有7张纸币。所以他的钱币是哪一种组合?
生:第三种。
4.延伸应用阶段:提供另一情境,巩固学生数学概念,激发学生思考,检验把所学知识迁移到另一情境的能力。
师:找到小明的钱币组合后,现在根据小美提供的线索,请你找出小美的钱币组合,写在活动记录单上。(如图5)
(学生个别解题,老师巡视,并适时进行个别指导。利用此建构反应题,在类似的情境脉络下,评价学生是否能应用本节所学知识与策略完成解题)
图5
5.结论阶段:指导学生总结学到什么概念、方法及关键的想法。
师:从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如图6)
图6
师:你如何利用题目已知信息引出内隐信息?
已知信息 内隐信息10元、5元及1元的纸币至少都有1张还差多少钱( )元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信息组合
师:你如何应用内隐信息解决问题?
本节课利用语文课的阅读理解策略中“提取信息”的方法,从小明及小美所提供线索中,提取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利用数学思维解题。例如:
(1)小明只有“元”的纸币:与钱币的种类元、角、分联结,剔除角币、分币。
(2)小明有20元:与币值大小比较,剔除100元及50元纸币。
(3)小明至少有1张10元纸币:考虑总数与部分间的关系,总数20元,又要符合“至少有1张10元纸币”条件,所以20元纸币就不可能有了。
从题目表面上所提取的已知信息不足以解决问题时,学生必须仔细推敲如何从已知信息推论出内隐信息,以帮助解题。本节提供给学生“小明有20元,且至少有1张10元纸币”的信息,学生只要将总数20,减掉部分10,还差10,再利用10、5、1有规律凑出,就能应用10、5、1三个数之间的化聚关系解题。
人的思维都是从尝试开始,在不断的尝试中,期望找到所有可能,才有寻找规律的需求感,才有应用“10、5、1三数化聚关系”数学知识的迫切性。本节创设两种可能的情境:一是10元、5元、1元可能出现在小明的钱币组合中;二是小明的钱币组合有4种可能,要将小明钱币组合的可能性变成确定性,就让学生化身为情境中的主角小明,由学生自创一条线索,就使得小明钱币组合变成确定的。体会有时可能与确定就在一线之间。
本节利用建构反应题将数学教学与评价相结合,先收集全体学生的解题结果,再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反馈来巩固和修补学生的数学概念。并以建构反应题作为小型任务,进行形成性评价教学活动,可以掌握全体学生的解题状况,借助学生不同解法的分享讨论多元解题思维,提升解题的沟通和表征,产生有意义、有思考的学习,这就是本校校本数学课程要带给学生的学习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