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婉娟+王夏颖+王璐
摘要对2017全国教育管理学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的研讨成果进行综述。与会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在于人的现代性增长与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实现教育目标升级、教育过程改进、教育管理改善、教育体系补缺以及教育保障夯实。在育人目标上,追求适合的教育,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教育治理上,以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为中心,实现依良法而善治;在区域层面,关注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政府简政放权,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在人员保障上,重视校长的道德领导和教师的适应性专长的培养;在技术手段上,重视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理性运用。
关键词教育管理;教育现代化;适合的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适应性专长;道德领导;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8)02-0052-03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我国教育阶段性发展确立的战略目标。2017年岁末,全国教育管理学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在西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教育管理领域的34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育管理变革”这一主题,深入研讨了在教育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如何通过教育管理变革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一、理念更新:清晰认识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和思路
当下,实现教育变革亟须厘清教育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基本理念和构建思路,确保教育管理变革的正确方向。
1. 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在于人的现代性增长与实现
全国教育管理学科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教授深刻剖析了我国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从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教育目标升级、教育过程改进、教育管理改善、教育体系补缺以及教育保障夯实六个方面系统阐释了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和体系。他指出,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在于人的现代性增长与实现;教育目标升级即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即明白哪些“关键”素质对学生发展、社会发展与国家竞争力提升最为重要;教育过程改进则是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展开,涉及开发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育评价;教育管理改善,意味着推进民主管理;在教育体系补缺方面,要优化教育结构体系,不断推进教育公平,发展英才教育;在教育保障上,要以学校为单位“精准核定”教师编制,实行城乡“新双轨制”教师编制标准,增加教师编制弹性。
2. 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形成教育管理的新思维
南京师范大学张新平教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追问“适合的教育”这一主题,提出他对于当下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思路。他认为“适合的教育”是国家教育意志的新表达、教育管理的新思维、“以生为本”理念的新理解。“适合的教育”是为了教育样态转型的需要而提出的主题,他认为要做到“适合的教育”,重点是运用“欣赏性探究”促进优质学校群的建设,这需要政府、学校共同努力;从全国范围看,当下尤其要处理好“适合的教育”与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关系、抓好学校文化营建、推动校长工作突破、做好学校评价重心的转移。
3. 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形成多方合作的治理体系
从教育治理的视角,与会研究者们进一步讨论了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刘冬冬从教育治理体系与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两方面剖析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价值及实现途径,提出包括落实政府责任担当、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提升学校内部治理能力的“借力、聚力、增力”的多方合作治理体系。
哈尔滨师范大学温恒福教授则提出,我国教育管理治理现代化应以民主、科学、法治现代化为中心任务,借鉴传统礼治对法治的批判、复杂性科学对机械性科学的批判,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式教育治理现代化。武汉大学蒲蕊教授从依法治教的角度提出,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依良法而善治的过程。
4. 教育管理变革需要理实相生、充分对話
教育现代化需要立足教育的现实问题,教育管理研究需要充分关怀实践者的现实需求。江西科技大学兰霞萍反思教育管理研究范式,提出当前教育管理研究的重点不在于范式之争,而在于将教育管理研究的多元范式应用于教育管理实践,解决实践问题应该是当下教育管理变革的基本思路。
《中小学管理》主编孙金鑫通过梳理该杂志156期“视点”栏目的主题,展现了新世纪以来中国中小学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关领域的变化趋势,提出二者要互相尊重,充分对话,相融相生,共创美好教育未来;要在核心素养导向下重新审视学校育人目标与管理体系,进行学校管理的全面与系统创新。
二、聚焦区域:探讨区域教育发展的经验和策略
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
云南师范大学茅锐副教授指出,区域内公共教育资源校际配置不均衡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同类型学校产生实质性质量差别的根源所在,容易引发公众倾向性的择校行为,破坏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基于对云南某县城区小学的实证研究,茅锐提出控制学校规模、推进现代化标准校建设、精准帮扶薄弱学校、打破校际界限促进公共资源校际间配置等政策建议。
围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南京师范大学陈学军教授基于对区域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调研,指出“标准”本身以及“标准化建设”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前者表现为办学标准不相一致、不符实际或不够具体等欠缺;后者表现为建设中的超标与低标现象共存、硬件与软件不相协调、配备与维护不能一贯、县管与镇管缺乏统一、标准与个性或成两歧、手段与目的易生混淆等情况。陈学军认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应坚持一种实践理性,着力于工作性质的明确、标准尺度的优化、建设策略的转换与推进重点的把握。endprint
2. 赋予中小学自主发展空间是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
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区县政府转换职能,厘清政校关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北京师范大学鲍传友副教授以北京市某區教委为案例,梳理和总结了当前区县教委职能行使的现状,发现教委在行使教育管理权力时存在教育行政权力过于集中、教育行政内部权责界限不清交叉重复、政府对学校管理过细过多、政府角色错位严重、管理方式过于简单等问题。鲍传友认为,教育行政部门过于插手学校管理事宜,增加了学校管理压力,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简政放权,依法分权和放权,给予学校一定的办学自主权。
从赋予学校自主权的角度,华东师范大学李伟胜教授基于上海市基础教育治理的经验指出,上海基础教育整体质量得以提升的关键在于教育行政部门为每一所学校的自主发展敞开空间并予以促进和支持。他认为上海基础教育的格局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在治理目标上,激发并释放基层教育组织的内生活力,进而实现区域教育系统高位均衡发展;二是在治理路径上,区域层面采用“绿色评价”和发展性督导;三是在治理策略上,通过教研制度体系和“课程领导力建设”等专项行动支持学校自主发展。
三、人员保障:提升教师及校长专业能力
提升教师及校长的专业能力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变革的重要人力保障。
1. 提升专业发展能动性,助力教师发展适应性专长
北京师范大学蔡永红教授认为,教师教学专长的获得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它决定了教师素质的高低,并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的质量。基于对教师教学专长的构成成分和领域特征的实证研究,蔡永红教授指出,在教师的专业培养和培训中,专业知识和技能虽然很重要,但主动学习、勤奋敬业、教学反思、进取心、创造性、成功体验与成就目标等专业发展能动性对于教师适应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环境和学科变革更重要。
西南大学李玲教授聚焦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教师培训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议通过优化农村教师培训供给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科学合理的第三部门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农村教师培训供给的回报机制,提高第三部门参与农村教师培训供给的效果。
2. 改进中小学领导方式,助力学校系统变革
在教育大变革时代,中小学需要通过领导方式的改进跟上全球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南京师范大学程晋宽教授认为变革时代的教育领导需要有坚韧的品格,善于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注重寻求学校改革的专业支持,以实际的敏捷行动以及拼搏与坚持的精神,持续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校长在日常专业行为中要争取做“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教育领导,做“拒绝简单化”的教育领导,做“敏于运作”的教育领导,做“敬重专长”的教育领导,做“拼搏坚持”的教育领导。
华南师范大学彭虹斌教授认为,道德领导注重制定学校规范,并倡导符合学校发展的价值观,建设学校文化。道德领导的责任分为底线责任、角色责任、理想责任三种类型。理想责任是道德领导的最高境界,需要领导者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追求更高的理想价值,如打造优质学校和特色学校、提升学校效能等。
四、新技术助力:理性运用信息技术于学校教育实践
信息技术、互联网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时代特征之一,教育现代化需要合理运用新技术手段助力教育发展。
1. 培养新型人才,推进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教育管理方式变革
武汉大学博士生贺静霞指出,信息技术在助力教育现代化的同时也对教育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和适应新型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学校管理也不再是培养过去那种守规则、标准化的人,而是应致力于培养信息化背景下会合作、懂技术、具有全球治理视野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自我管理型人才,具体包括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实施个性化、民主化管理;变革传统管理方式,增强管理对象的自主管理能力;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与创新能力。
2. 构建智慧校园,实现新技术手段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小学不是简单地将技术叠加于教育领域,而是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实现深入整合。江西师范大学万文涛教授提出以超循环生命系统理论为基础,整合信息化数据手段,构建以学生的学、思、行、省为单元框架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行为观测体系,并利用行为观测体系所获得的数据,构建以知识与技能、能力、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全体发展为主体框架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与会研究者还针对如何将互联网、信息化新技术整合进入中小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等进行了探讨。武汉大学李保强教授探讨了在学校管理中使用微信建立智慧校园的优势和挑战。针对微信与中小学管理融合中出现的教育领导缺乏有效监管、教师被过多占用工作时间、学生和家长传播的信息影响较大等问题,李保强教授认为,在使用微信管理时,学校应从革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体制、规约管理对象等方面来推进智慧校园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