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论析

2018-03-12 19:30钱路波
领导科学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摘 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的现实国情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随着经济新常态、中国特色市场决定论、基本经济制度新论断、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保护生产力以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一系列创新成果的提出,为我们构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7年度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课题“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研究”(课题编号:17DXKTYB03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钱路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黔东南州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F0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8)02-0015-03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开启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推进我国经济建设”这一时代课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重要贡献。

一、命题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起源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过程中就结合我国当时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出现的失误,开始意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并要求全党“以苏为鉴”,从而提出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建立、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相结合。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本质内涵和指导思想,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结合,把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摆在重要位置,并在不同场合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開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这反映了我国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迫切需要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理论来更好指导和推进经济建设。随后在同年底,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反映了我们党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和思想观念上升到理念层面与学科高度,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经济学的重大创新。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运动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揭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因此,前者与后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也就是说,后者是前者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而前者的基本立场、理论范式则是完全贯穿于前者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离开了前者的一般规律,后者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事实上,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趋势的历史考察,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实际,通过对市场流通领域、市场机制和市场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考察分析,创立了完备的市场理论,特别是在《资本论》第3卷第10章中详细考察了供给、需求、价格和竞争力等方面的变动对商品价值的影响关系,指出市场对生产具有制约和引导作用,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并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全面阐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及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平均利润的过程。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的分析,实际上就是从一个独特角度对市场机制的运动形式及其作用特点的分析。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对市场问题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和精辟的阐述,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构成了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并先后多次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

三、经济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境遇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尤其是在同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消费、投资、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要素优势、市场竞争、资源配置模式与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刻画了“新常态”下的新趋势。以此为标志,“新常态”正式成为刻画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新特征的新分析框架和逻辑遵循。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直接表现就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新变化——从高速甚至超高速转为中高速,其深层次的特征是经济发展动力的新变化——从依靠资源投入向依靠效率提高转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进入新常态,是因为动力机制发生变化——旧动力逐渐减弱,新动力有待形成。这说明中国经济新常态意味着要加快创新和转型,不断释放新的改革红利,在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基础上,助推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破除“GDP至上论”,指出“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离不开新思维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突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生态营造,认识和适应创新活动的新变化,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并在创业创新的过程中,使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这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时代担当。

四、中国特色市场决定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核心endprint

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标志着我们党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认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对此,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责表现在制定长远规划、优化宏观调控、完善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共同富裕。因此,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强调政府与市场的“强强互动”,实现二者的优势功能互补,决不能接受“小政府大市场”等新自由主义错误主张的误导。

五、基本经济制度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制度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一化三改造”,我国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单一公有制的条件尚不具备,在改革中逐渐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充分调动各种要素所有者参与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创造良好条件。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这表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尤其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内在地决定我国经济必须以公有制为基础,国有经济为主导,从而体现出社会调节、按劳分配、民主管理和剩余分享等新型经济关系。可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基本经济制度的描述,必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六、五大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动力

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发展问题,需要有新的发展理念,基本要求就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的提出,符合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国情,对于当前形势下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就是要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理念要求形成平衡发展的结构。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社会生产中的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关系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的观点,充分反映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绿色发展的理念要求促进经济发展绿色化,淘汰落后产能,扬弃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在人与自然“和解”的过程中迈向生态文明。开放发展的理念要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增强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共享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因而我们必须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通过完善基本分配制度、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举措来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

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提到“供给侧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1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至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确定为国家经济对策思路的逻辑主线。

在经济学范式中,供给体现了创造性、生产率、竞争力。人类对产品的需求,都是由供给的质量与数量来满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这一矛盾的重要表现就是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供给侧成为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我国目前产品结构不合理,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大,制约了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加剧了供给总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通过创新供给来拓宽需求空间,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因此,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以“三去一降一补”为抓手,通过要素新供给、制度新供给、结构新供给、政策新供给来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不断满足人民需要。这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联系起来,并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进而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需要的发展和人的能力的发展两方面内容。恩格斯也指出:“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代表和维护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这也是其鲜明的阶级立场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秉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立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这表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人民在经济建设中的历史主体地位;把人民作为经济建设的动力源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经济发展的价值尺度;凸显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一切为了人民。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进程中,坚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可见,实现这一目的的本质属性也必然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属性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崭新历史背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范式对我国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进行系统性理论概括,并将在中国经济建设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理论升华,由此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局面,成就了邓小平同志在30年前就期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5日。

[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2日。

[3] 钱路波:《马克思的市场理论及其当代启示》,《南方论刊》2015年第3期。

[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5] 《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强调 坚定信心增强定力 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日报》2016年7月9日。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7] 钱路波:《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创新》,《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11期。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责任编辑:邓菁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