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斌
每到期末,总有小学教师会接到家长的询问电话:为什么我的孩子没有评上“优”?能不能给他改成“优”?这让老师很为难。曾有家长因为孩子的成绩报告单上“其他各科都是A(优秀),唯独音乐是B(良好)”,给校长发短信求助。(人民网)
为何一些家长对孩子成绩单上的“优”如此执着追求?由于评价方式改革,一些小学告别百分制成绩单,采用“优”“良”“合格”的等级评定。在家长眼中,孩子能否拿到“优”以及拿多少个“优”,是衡量学业成绩好坏的标准。以前采用百分制,家长不好意思提出改分数的要求。而改为打等级后,家长以为“这些科目的成绩都是老师凭个人感觉评定的,可以适当争取一下”。于是,就出现了家长向学校索“优”的戏剧性一幕。
笔者以为,家长直言不讳地为孩子索“优”,不光让老师为难,更令人担忧。表面上看,这是家长为避免孩子在以后升学中吃亏,实则折射出盛行于家长间的功利教育观。家长如此“据理力争”,不光干扰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影响了学校对学生的正确评价,还不利于孩子形成公平公正的道德观念。
所以,对于个别家长的索“优”要求,学校必须态度鲜明地说“不”。不能因家長态度强硬或感觉改个等级无伤大雅,就随意满足家长的要求。同时,学校要引导家长摆正心态,不要过早陷入教育焦虑,而应该从家庭教育上找原因,与学校一道帮助孩子积极创“优”。
当然,对于等级评定,学校对每位学生的评价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力求全面考量,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等级评定。这需要教师在平时做足功课,随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行为习惯,并做好记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