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甲策
一、信息化架构概述
近些年,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步伐逐步加快。随着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入融合,国内外博物馆逐步重视对信息化架构的研究,积极探索业务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设计出能够良好支撑业务战略的规划和模型,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架构?架构可分为业务架构和IT架构两部分,业务架构是对单位业务需求和战略发展的高度总结,通过梳理业务及其发展趋势,设计合理的业务架构。IT架构可以细分为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IT架构将复杂的整体分为切分处理,对信息化有更加整体性的思考。博物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就与架构设计有关,比如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系统之间逻辑关系不清、重建设轻规划等。
开放群组体系结构框架TOGAF(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是一个行业标准体系架构框架,它从业务、数据、应用和技术等方面梳理企业内部结构和关系,灵活、高效地构建企业IT架构,为企业节约成本,增加业务模式灵活性,提高信息系统应用水平。本文试图将TOGAF架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国家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中,结合国家博物馆业务发展规划,应用系统和数据资源现状,探索适合国家博物馆发展的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并在国家博物馆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中实践。
二、国家博物馆信息化架构设计
(一)业务架构
业务架构是的设计体现单位的业务需求和发展战略。按照国家博物馆的业务发展愿景来设计其业务架构如下:
1. 确定目标,分解任务
从业务战略规划层面,国家博物馆的业务发展方向为丰富馆藏内容、提升科研水平、改进展陈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服务质量、扩展对外交流,将其提取转换为信息化核心需求:通过信息化,规范和优化业务工作流程,提高业务协同,支持业务快速发展,提升管理水平;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加快数据采集、加工、发布与利用进程,实现资源交互和共享;建成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的文化展示体系,为公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验;通过平台建设和IT项目实施,优化基于战略发展的治理结构,实现展示立体化、服务个性化、资源数字化、管理科学化、运营网络化。
2. 问卷调查,梳理汇总
通过发放和收集问卷调查表,以及开展信息化座谈会的方式,了解到国家博物馆各业务部门的业务现状、问题及发展规划,对比应用系统和数据资源现状,从而识别对应的信息化应用需求。
3. 识别应用,细化分解
梳理清楚业务现状和IT需求后,梳理各类应用,探索业务架构向IT架构的转换。应用需求见图1。
4. 分类汇总,需求转换
综上分析,国家博物馆业务发展战略对信息化的整体要求可以分类整理为四个方面:业务管理、事务处理、公共服务与经营、数据资源管理。业务管理是将科学先进的管理思路和流程内置到IT系统中,保证管理和流程规范性,提升业务和管理水平,支持业务协同与信息共享,设计合理的IT架构,确保IT项目建设符合软件总体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事务处理是搭建规范科学的财务、人力资源、资产、工程设备等管理体系和平台,实现对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管理,搭建统一安全的网络架构和服务平台,为事务工作提供高效的IT运营和维护支持。公共服务与经营是提高公众信息和意见反馈管理,深入分析和挖掘公众行为和实际需求,采用先进技术提供个性化用户体验和增值服务,在核心管理和运营领域引入先进的流程和技术,支持精细化成本核算和运营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数据资源管理是建立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发布利用以及版权保护流程和制度,实现对馆内数字资源建设统一规划、实施和管理,开发具有馆藏特色的各类主题资源库,实现数字资源交互共享利用。
(二)数据架构
数据架构主要定义数据项以及它们的属性和关联关系。数据架构主要作用是对数据进行规划指导,减少信息孤岛,建立一个共享的数据基础平台。数据架构建设首先要根据业务流程和管理需求,提取出数据项或数据标准,其次要定义数据项的属性和关联关系,最后建立起数据项和业务功能之间的关系。好的数据架构既要有通用性,还要有稳定性和前瞻性,要有统一标准,还能够支持业务的不断发展。笔者梳理部分业务应用与数据之间的关系,以藏品数据为例见表1:
(三)应用架构
应用架构建立业务架构和数据架构与具体的应用系统之间的关联,是单位IT系统的蓝图。应用架构连接业务架构中的流程、组件、功能,也连接数据架构中的数据管理和使用是IT架构核心部分。应用架构的设计既要保证系统满足业务现有需求,又要具有扩展性和先进性。根据国家博物馆业务发展规划和信息化需求,笔者将应用归类为四个部分:数据资源、业务管理、事务处理、公共服务与经营,通过统一门户和身份认证访问。应用架构的设计需要进一步梳理应用与应用、应用与数据之间的关系。
(四)技术架构
技术架构是信息化架构中的底层部分,建立IT基础运行环境来支持上层架构。技术架构的设计要根据应用和数据架构,现有软硬件环境、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等,具体涉及技术平台、产品选型等。国家博物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环境先进,随着云计算、虚拟化技术的发展,基礎环境逐步从服务器、小型机等尝试迁移至云平台,统一存储和管理。
(五)信息化总体架构
综上,笔者初步设计了国家博物馆信息化架构图,展现博物馆信息化规划和实施路径。信息化架构是体现单位业务战略实施的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根据业务的开展、需求的变化以及技术的发展来不断调整和完善。国家博物馆信息化架构包括以下五层:
展示层:网站、业务门户、数字展厅、展陈设备、影剧院、多媒体互动、移动端等。
应用层:业务管理平台、事务处理平台、公共服务与经营平台、数据资源平台。其中业务管理平台包括藏品管理、展览资料管理、图书文献、科研学术、考古分析等业务应用;事务处理平台包括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OA、邮件、工程设备管理等应用;公共服务与经营平台包括票务预约、综合导览、经营销售、讲解服务、餐饮服务、电子商务、活动参与等;数据资源平台包括数字资源采集、加工、组织、存储、管理等。
应用支撑层:工作流引擎、组件服务、检索引擎、数据交换共享等。
数据资源层:藏品、展览、图片等业务数据库,标准规范、决策分析等管理数据库,元数据、信息资源目录等系统数据库。
基础环境层:网络、服务器、存储、云服务等。
另外,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贯穿于整个信息化架构中,保障数据和应用的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系统运行安全可靠稳定。
三、信息化架构实践
按照设计的信息化总体架构,2014年国家博物馆启动了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该项目建设立足于博物馆的业务需求和实际工作,对现有的应用系统及信息进行集成,建成我馆系统的统一内网门户平台,实现业务协作、资源整合,提高业务管理和信息化水平。综合业务服务平台的上线使用是国家博物馆信息化的里程碑事件,它搭建了统一门户,整体架构,以后全馆使用的系统和资源可以逐步添加进来,丰富业务应用,实现资源共享,便捷用户使用。具体建设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一)内网门户
主要实现与CA身份认证集成,统一门户单点登录、内容聚合。功能方面包括我的待办、通讯录、公告发布、会议室预定、日程管理、规章制度、站内信、资源中心、资源中心、系统管理、搜索等。
(二)整合既有应用及新建应用
业务整合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用户整合、数据整合、应用整合、流程整合。综合业务服务平台首先整合统一了用户,在应用方面整合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管理系统、邮件系统、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预算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温湿度等系统,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单点登录,待办、消息等集成,并且新建了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等应用。在数据方面,逐步实现对数据的收集、访问、管理、交互。随着未来更多的应用添加进来,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逐步实现流程整合。
(三)数字资源基础平台
建立数字资源采集与加工、存储和利用的基础平台,数据涵盖藏品、影像、科研、财务、人员、档案、邮件、地理信息等各类业务,资源类型包括多媒体信息、文档信息、数值信息及其他类型,包括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访问、管理、交换和集成,为各相对独立的业务应用提供了统一的入口和数据协同,为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
(四)应用支撑平台
依据业务需求和制订的标准化体系创建了平台框架,用于支撑各业务系统开展业务协同、互访、功能调用、数据交换等。应用构件或者引擎包括工作流、电子表单、报表工具、全文检索、认证授权、服务组件等,驱动数据在应用层之间的流转,构件应用系统集成,为上层的应用提供统一数据服务。
(五)标准规范制定
结合国家博物馆的各项业务,制定了包括业务标准规范、技术标准规范、管理标准规范在内的标准规范体系。如元数据标准规范、数字资源相关标准规范、数据库设计规范、数据接口标准规范等。
四、总结
信息化架构对于文博行业来说,属于飞速发展阶段,它的价值正在逐渐被博物馆重视,积极设计和实践信息化架构是博物馆信息化提升的重要途径。国家博物馆近些年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搭建了先进的数据中心基础环境,建设了OA、藏品管理、资金結算、服务平台等多个应用系统,但是在数字资源、标准规范方面还需进一步推进。接下来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应用数据标准,梳理各系统、应用、数据之间的关系,在统一的框架下遵守各类标准体系,保证应用程序、数字资源的一致性、规范性和互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