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精品课程的长效机制建设

2018-03-11 14:02李上红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长效机制建设

【摘 要】本文论述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化、专业多元化、产教融合等改革趋势对精品课程持续发展的要求,分析道路建筑材料在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后的持续调整与改进,重点分析在标准化、实践化与合作化三个方面的长效机制建设,总结长效机制建设的体会。

【关键词】精品课程  道路建筑材料  长效机制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C-0062-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改革方向。为了适应新时代需要,职业教育势必要继续推进综合改革。对职业院校而言,在深化改革过程中除了关注自上而下的顶层统筹设计,也要关注自下而上的课程改革,因为课程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也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包括校企合作在内的许多改革措施,经过层层分解落实,最终需要回归到一门门课程的设计安排、教学培养、考核评估之中。“精品课程”作为此前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成果,应主动承担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中持续发挥示范性作用,为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改革添砖加瓦。本文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西交职院)的道路建筑材料课程在2004年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后十余年间的持续调整与改进为例,探讨精品课程的长效机制建设。

一、职业教育改革趋势对精品课程的持续发展要求

(一)规模扩大化的趋势要求精品课程保证教学品质。职业教育的“质”与“量”如何平衡是改革中不能回避的难题。在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之后,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也建成了一批优质的、示范性的高职院校。部分重点院校规模的扩张趋势在近期内仍是必然的,这一方面是来自市场竞争下头部效应,另一方面是要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但是,从微观角度来看,规模扩大不是简单的复制教学。随着教学规模扩大、专业所属班级增加,从前单一教师统一讲授的精品课程,现在必须由多名教师分别讲授。因此,如何在扩大化的教学规模、非原申报教师的讲授以及更多样的生源背景下保证课程教学品质—— 增“量”而保“质”,就成了一个新的挑战。

(二)专业多元化的趋势要求精品课程教学标准统一。高职院校改革的另一大趨势是从发展单一专业走向发展专业群,即以办学实力强的核心专业带动相关专业集群发展。在专业群建设中课程是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关键。通常采用“平台+模块”的形式构建课程体系,以“平台”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以“模块”实现不同专业人才的分流培养。精品课程往往在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性与基础性,从而在专业多元化进程中成为多专业共享的核心平台课程。以道路建筑材料课程为例,2004年广西交职院仅在路桥专业中开设,而2017年则成为公路、桥梁、监理、造价、质检、市政、高速路管理等七个专业共同的平台课程。在跨专业教学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基础教学与专业要求的统一,在把握共性的同时兼顾弹性,成为对平台类精品课程的新要求。

(三)产教融合的趋势要求精品课程体现校企深度合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仅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新时代高技能人才的有力举措。如何形成卓有成效的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学生各方共赢长效合作机制,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校企合作具有丰富的模式和层次,而课程可以说是其中最为基础的单位,因此也是许多合作的先发试验田。曾经仅侧重于教学培养的精品课程,如何兼顾教学与企业要求,继续引领校企合作的趋势,成为新时代的新任务。

二、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申报精品课程时的课程建设

道路建筑材料是道路桥梁工程专业(以下简称“路桥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常用道路材料组成、生产工艺、物理力学性质、检验方法、保管与应用等。该课程在广西交职院已有50多年的普通中专和将近20年普通高职的教学历史,在路桥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了基础作用。2004年8月,道路建筑材料课程被自治区教育厅批准立项为精品课程,所在的路桥专业同期成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在精品课程建设期间,该课程主要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关注适用性的教材建设。2000年以前,市场上没有适合高职层次路桥相关专业使用的教材,本科版本教材《道路建筑材料》理论性很强,注重学科完整性和系统性,忽略先进性、实用性,不能及时反映施工中新材料、新规范、新工艺和新知识。这使得高职学生学完本课程后,无法马上胜任道路施工材料的施工操作和检测工作。课题组依照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要求,充分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编制教材。2006年1月,由本课题组成员编写的《道路建筑材料》由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通过组织老师进行专业研究和教材编写,既解决了教材落后的问题,也提高了本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关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道路建筑材料课程包括路桥工程常用的建筑材料如砂石材料、石灰与水泥、水泥混凝土与砂浆、稳定土、沥青和沥青混合料、建筑钢材和新型材料等,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系统性不强,学生在学习中常感觉到兴趣不高,同时教师授课也会觉得枯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课题组基于课程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总体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具体采用了多媒体播放、仿真软件应用、实物讲解、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等教学方法。

(三)关注实效性的考核方式。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是一门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课程,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以学生期末的理论考试卷面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还应当综合考虑实验成绩、平时作业、课堂讨论、撰写调查报告等方面。课程在评价体系方面做了两方面改革:一方面在进行卷面考试时,强调考核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现场操作考核,加权得出学生该课程的成绩。通过这种新的评价办法,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创新的良好习惯,关注长期能力而非短期记忆,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道路建筑材料成为精品课程后的长效机制建设

被评选为省级精品课程并不意味着道路建筑材料课程停止了发展,就像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在至今近15年中,该课程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七个专业共同的平台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也一直在更新,在标准化、实践化与合作化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是一个精品课程长效机制建设的良好案例。

(一)标准化制度设计。具体如下:

第一,设计课程标准体系。自2012年起,原“教学大纲”正式升级为“课程标准”。新“课标”的不同之处在于,规定了刚性的教学模块、知识重点、技能重点、实训任务等内容,并统一了阶段性课程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其意义在于在教学规模扩大和专业多样的情况下,保证了“刚性”,即基本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的一致;同时也兼顾了“弹性”,即鼓励各任课教师开发和丰富课程资源。

第二,培养符合标准的教师队伍。在该课程的建设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制定了年青教师培养计划,从严把入口关、教师互助互学、共同申报前沿科研课题、注重“双师型”培养、积极担任企业培训教师、组织新知识和技能培训等多个方面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了人才梯队,实现了课程教学的稳定、延续与创新。

第三,建立起标准化工作的支撑系统。例如建立考试在线题库,通过题库可以自动生成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考试题型、考核章节、各题赋分、考试时间等参数均可由组题者在前台随时修改;在线自测也可自动生成,提交后由计算机自动评卷。

(二)实践内容补充。道路建筑材料课程在改革后已经是一门以实践项目为核心的课程,在其84个学时中,实践教学达42学时。但是面向实践的改进并不止于此。首先,在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处理实际工程材料问题能力,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其次,在课程培养中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材料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出现异常现象的解决措施。最后,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成立试验协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试验,既可验证书本上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自己的一些设想,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校企合作深化。广西交职院路桥系自2014年6月起获批为广西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试点单位,合作单位为广西正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广西正高”)。广西正高主要从事建筑、路桥检测业务。由于业务对接清晰,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正是校企双方合作的主要平台。合作双方基于广西交通建设行业现状,探讨校企合作的课程改革与运行体系,融“教、学、做”为一体,从课程设置、资源共享、实践培训、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提升。校企合作启动后,学院与广西正高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小组,为课程建设“把脉问诊”。通过企业走访、工地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对路橋专业人才现状及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学院与广西正高初步建立校企合作联络站,广西正高安排学生参与生产,安排教师到企业换岗锻炼,提高实践技能。学院每年与广西正高举行一届“正高杯”试验检测比赛,通过比赛灵活运用课程学到的知识,同时为学生踏上岗位做好准备。

四、精品课程长效机制建设的体会

结合道路建筑材料在成为精品课程之后的持续改进,可以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精品课程不是短期行为,要有长期效用。历年来的高职院校评精品课程中,尚存在一定的“评完就算”“教给评审看”的问题。但是精品课程建设不应该只是短期行为,而应当发挥长期的效用。精品课程不应仅仅满足于暂时的优秀,而更需要跟随新时代发展,持续发挥示范性作用。

第二,长期效用并非凭空产生,而是需要长效机制加以保障。有的精品课程存在“人走课消”“人换课变”的问题。需要在教师、教学、考核等方面建立良好的机制和标准,形成可持续性的长效机制,才能保证与促进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升。

第三,长效机制建设需要各方持续跟踪、投入、反馈和调整。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仅是静态的成果,更要有动态的过程。因为课程最终要服务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来体现、评价、反馈和调整。各种调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正如道路建筑材料的课程标准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探索中逐步确立的。在此过程中,学院、学生和企业各方的参与都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郑小明.建设优质高职院校的背景、内涵与标准[J].江苏教育研究,2016(3)

[2]靳启颖.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比较研究[J].职教通讯,2011(11)

[3]梁晓芳.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6)

[4]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5]李上红.道路建筑材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06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长效机制建设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