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短歌行》的“意脉”和“节点”

2018-03-11 03:01孙绍振
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 2018年12期
关键词:心念短歌行曹操

□ 孙绍振

曹操《短歌行》第一章的意象统一于饮宴现场的主体,是从外物到内心视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提示的是主体于酒宴场景中闻歌举杯。意脉的“脉头”就在“去日苦多”中的“苦”字上,这个“苦”字定了全诗的调性。“对酒当歌”是外部的感知,“去日苦多”是内心的郁积的激发。这是由外部视听向内心感受的跃迁,其间的连续,不像同时期的五言诗作(如曹檀《白马篇》)那样,以现场意象的连贯为主线,而是超越了现场即景,转向长期的郁积。从外部意象来说,从“酒”和“歌”到“苦”,这是断,但是,从内部激发来说,这又是续,苦闷是现场的酒和歌激发出来的,激发就是外“激”内“发”的互动。在全诗的直接抒情的各章中,第一章四句,是最为统一的,“苦”作为“脉头”,其功能是为整首诗定下基调。从性质上来说,是忧郁的;从情感的程度来说,是强烈的。接下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把二者结合起来,把生命苦短的感“慨”变成雄心壮志的“慷”慨,就从实用理性的层次,上升到审美情感的层次。苦和忧本是内在的负面感受,而慷慨则是积极的、自豪的姿态。将忧苦上升为豪情,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突破;这在曹操所属的建安风格中,是有标志性的。建安风格强调的是慷慨、悲情,也就是把悲情转化为慷慨,这就是《文心雕龙》讲建安风骨时所说的“蔚彼风力,严此骨鲠”。

在《短歌行》的阅读史上,苏东坡可能是最早读出了其中的雄豪之气的。他在《前赤壁赋》中第一个把曹操的政治和军事业绩当做解读这首诗的密码。苏东坡这种观念影响如此之巨大,以致几百年后,《三国演义》顺理成章地把“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演化为小说的宏大场景。这以后,似乎就成了共识。连清代八股文的能手陈沆在《诗比兴笺》中都说:“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这种化忧苦为慷慨的“享忧”主题,日后成为古典诗歌的核心母题,到唐代诗歌,特别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扬光大,达到辉煌的高峰。苦忧,变为慷慨,就成了意脉衍生的第二个节点。意脉的第三个节点,是“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寻求解脱而不得,只能回到酒上来。这就是说,在现实中是不能解脱的,只好寻求酒的麻醉。从“对酒当歌”到“唯有杜康”,外部意象的连贯,是实线,而意脉贯通则是虚线。这种虚实互补,造成了意脉密码的隐秘性。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到了这里,意脉的第四个节点——沉吟出现了。清代张玉谷说:“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从外部意象来说,自对酒当歌的宴席场景,到这个不在现场的“青青子衿”,其间有个大跳跃。 而从内心意脉来说,从“苦”到“忧”,到“慷慨”,再到“沉吟”,甚至是“鼓瑟吹笙”的欢庆,出现了多重的起伏。以《诗经·郑风·子衿》上的爱情诗,展示招徕人才的真诚,从情感的性质来说,慷慨的悲歌变成了“悠悠”的情歌。从情感的强度来说,则是从强烈的悲怆变成了柔化的“悠悠”。慷慨的激情,一变而成了温情,二变而成了更深的“沉吟”。三变而成“鼓瑟吹笙”的欢快。如果说,第一章直接抒发,最为有力,第四个节点则最为丰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采,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到了这里。变化出现了。对于这样的变化,网上有一篇赏析文章,说得相当到位: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按指从‘对酒当歌’列‘鼓瑟吹笙’)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定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 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按指从‘明明如月’列‘不可断绝’),是照应第一个八句(按指从‘对酒当歌’到‘唯有杜康’);后四句讲“贤才”到采,是照应第二个八句(按指‘青青子衿’到‘鼓瑟吹笙’)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可惜不知作者为谁,不过可以肯定,是一位对于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均有修养的学者,在这种反复呈现的起伏节律中,引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以经典的权威强化其真诚。这样,第五个节点——忧,其实是脉头的再现。“忧从中来”而且还达到“不可断绝”的强度。但是,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紧跟着就是“契阔谈宴”,久别重逢的温馨。从意脉的衍生来说,这样的温馨应该是第六个节点了。从情感的性质来说,是从生命的忧思,变成了对旧情的怀想。悠悠的温情,转化为激情之后,又迎来了“心念旧恩”的温情。情绪的高潮,在最后一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从单个章节的意象群的质量来看,这一章可能最为精彩。在这首直接抒情的诗中,只有这四句,几乎完全是用意象群组成的图画。这幅图画实在是很精致的。星稀是深夜;月明是空旷,不但空旷,而且透明,不透明不可能看到高飞的乌鹊,更不可能持续看到其绕树达三匝之久。这幅夜景的清晰是惊人的,其所以惊人,就是因为它简练,先是让整个天空一望无余,下方只有(一棵)树,无垠的空间,全给了乌鹊。如果是西方语言,则应该表明是单数还是复数,但汉语的好处是只鸟和群鸟并没有多少区别。这也正是诗与画不同的地方。如果在画里,强调天空之广阔,相对微小的乌鹊,特别是单个的鸟,可能难以目睹,而在诗里,乌鹊却成为天宇中突出的主体。语言的想象性,使得背景把主体反衬得非常突出,效果完全集中到最后一句“何枝可依”上。天空越是广阔,而栖居之地越是渺茫。“何枝可依”的渺茫,是这首诗的第七个节点。不可回避的是,此章提供的意境深远的画图,与前章(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在意象上似乎脱离,意脉有断裂之虞。

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显然是为了弥合断裂。但是,从思想上,也就从理性逻辑上去推想,反倒留下了更明显的裂痕,把诗人心目中的贤士比喻为乌鸦,明显不通。这是诗人心目中的“嘉宾”,念之思绪“悠悠”,迎之“鼓瑟吹笙”,怀之“心念旧恩”,待之“契阔谈宴”。把这样一诗化美化了的对象暗喻为乌鹊,在联想上格格不入。要知道意脉的贯通不完全靠显性,还靠隐性的联想。更为合理的理解应该是,这八句是“契阔谈宴”所“谈”的内容。“谈宴”就是心灵的欢快的沟通,这是意脉的第八个节点。当时如果有标点符号的话,则应该有引号。“乌鹊”意象,与其说是指贤士,不如说是指黎民。“黎”的本义就是黑,黎民就是黑头。以乌鹊喻黑头,在隐性的联想上是比较贴切的。特别是点明了乌鹊是在南飞。曹操当时的政治权力中心是在河南。正南方就是荆州,湖北、湖南等地。这是刘备和孙权的势力范围。黎民百姓去那里“无枝可依”,就是流离失所。这就激发出下面的宏图大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也应该包含在“谈宴”之内。这正是“谈宴”的高潮。也就是不但默契了,而且有了浓郁的氛围。可以豪迈宣告自己的政治和人格理想了。豪迈就是强烈化。山要算是高了,精神高度还要更高,海要算是深了,心灵容量还要更深。这是典型的古典激情,从逻辑上来说,则是极端化的浪漫。但这还是比较宏观的境界。

最后两句,以理想人物周公吐哺握发为典范,把崇高的精神落实在具体的、微观的实践上。只要像周公那样,事必躬亲,连吃饭都来不及,就能达到这理想的目标。从诗艺上看,这是很浪漫的。首先,曹操的事业,明明是武装夺取政权,是血腥的,但是曹操将其诗化为人心归顺。其次,把攻城略地摧毁敌对政权,说成天下人绝对的忠诚。这里,显示了曹操的自信和意气风发。这个因果逻辑是极端的,完全是情感逻辑。如果从理性逻辑分析,这种事必躬亲的作风,并不是最好的。首章的悲怆慷慨,末章的浪漫张扬,构成了一个二元对立的转化。主题在多个节点的呈示、展开中升华。第一个,“脉头”“苦”和“忧”;第二个,感叹悲怆,变成雄心壮志的“慷”慨;第三个,是“解”,寻求解脱;第四个,是“沉吟”;第五个,“不可断绝”的忧心;第六个,“鼓瑟吹笙”的欢庆;第七个,“契阔谈宴,心念旧恩”的温馨。第八个,“何枝可依”的渺茫;第九个,“天下归心”的浪漫,这个节点,也是意脉的脉尾,与首章对比,构成一个完整的情感过程。如果说,生命苦短是意脉之头,天下归心则为意脉之尾,从情感的性质上看,一共是九个节点。这是一种奏鸣曲式的统一而丰富的环形结构。

(选自《语文建设》2010年Z1期,有删改)

猜你喜欢
心念短歌行曹操
短歌行
意聊
短歌行(组诗)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天下英才,尽入彀中——评《短歌行》中典故的运用
身体可随心念改变
清凉一下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