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王一丁
改革开放40年来,贵州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积极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稳步发展,走出了一条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之路。
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伴随着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破坏防治工作不断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贵州在城镇化和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沿袭先污染后治理、边消耗边开发的老路,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资源能耗型发展难以为继。到1973年,国务院召开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大会后,贵州成立了专门的环保机构,标志着贵州环境保护事业起步。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40年来,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从小到大,不断克服困难,逐步发展壮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贵州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出台制度之多、污染治理和监管执法力度之大、环境质量改善效果之好令人瞩目。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开展了一系列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使城市宜居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
自1989年起,贵州省先后在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四城市推行市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并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2010年,全省所有城市都以省、市长环境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全面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贵州省政府和各市(州、地)政府、行署的领导下,建立起“各城市政府全面负责、各部门分工有序、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城市环境综合政治体制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运行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全力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贵阳市、遵义市先后通过国家验收,安顺、凯里、仁怀3个城市已向国家推荐待验收,其余5个城市基本达到省级评估标准;建成国家级生态县2个,获命名全国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区)2个,获命名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命名省级生态县7个、省级生态乡镇374个、省级生态村515个……40年来,贵州以整治“脏、乱、差”,建设“洁、齐、美”为目标,截至2017年,9个中心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6.5%,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9个中心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全省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污染减排是贵州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是改善环境质量、解决区域性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在加强老污染治理的同时,严格控制新污染的产生,制定了一系列的污染防治规划和计划,使贵州的环境污染防治有了具体目标、要求、时间进度等约束,也为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的投入提供了可靠依据。
1979年,贵州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逐步走上正轨,全省大中型建设项目防治污染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管理得到加强;1985年,省政府对小型基建项目和乡镇、街道、个体建设项目也提出环境管理要求,全省所有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全面展开;1988年,全面实施建设项目程序化管理,新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2010年,环境评估及“三同时”执行合格率均达到100%……40年来,贵州在老污染治理和新污染控制上齐头并举,截至2017年,贵州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较好地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贵州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实施的若干举措都具有开拓性和首创性。
贵州在磷化工产业大力推进“以渣定产”,加快转型发展。图为开磷集团大水工业园生产区全景。(潘兰海 / 摄)
1976年,贵州在环保事业起步之初就建立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1979年2月,省委决定在省环境保护局设立自然保护处;1981年,省环境保护局组织多学科考察队伍进行的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令贵州省的自然生态保护闻名于全国;1988年6月9日,省委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这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迈出的第一步。
20世纪90年代,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与国际鹤类基金会、国际渐进组织合作开展项目扶贫,在中国自然生态保护事业的发展中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1996年,贵州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示范系列创建工作,同年,赤水市经申报后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生态示范创建工程在贵州省开始起步;2007年和2008年,贵州相继开展了一批生态扶贫试点、示范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当地的生态、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21世纪初,贵阳市将循环经济付诸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实践,为全国首创;2004年9月,贵阳市人大常委会颁布《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同年1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建设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2007年,贵阳市在积累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经济市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于同年12月通过了《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为贵州乃至全国兄弟城市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2009年6月11日,国家环境保护部正式将贵阳市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第二批试点城市,从此贵阳市进入了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
2013年至2017年间,贵州扎实推进13项环保改革任务,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和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体制等改革事项走在全国前列……4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已遍及贵州大地,其内容包括生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贵州借助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大发展,给贵州带来了丰硕成果。
贵州的环境监测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过多年发展,通过相关部门和行业按照职能分工,在各领域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建立起了覆盖水、气、声、渣及生态等多种环境要素的环境监测网络、技术和管理体系,做到了组织机构网络化、监测分析技术体系化、监测能力建设标准化。在2018年,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贵州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与机制建设方案》指出,到2020年,按照“全面设点、全省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的要求,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40年来,贵州不断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保障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准确可靠,提高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了环境监测数据公信力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