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娇
摘要:在欧美文学作品中,《愤怒的葡萄》表达了在美国经济恐慌期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所经历的动荡、折磨以及最后走上的抗争之路。本文尝试探讨《愤怒的葡萄》这部作品中的现实主义思想表达。
关键词:《愤怒的葡萄》 约翰·斯坦贝克 现实思想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089-03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每经历一次大的动荡,人性的光芒与黑暗、种族的歧视与背叛就会得到一定层面的展现。作家通过自己敏锐的眼光和艺术的表达将这一社会动荡背后的现实进行了文学的升华。本文尝试探讨《愤怒的葡萄》这部作品所要表达的现实主义主题,对于促进这部作品的深入解读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愤怒的葡萄》的创作背景
《愤怒的葡萄》的背景来源于上个世纪30年代,为了更好地促进美国国家的发展,大国沙文主义成为当时整个美国霸权主义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开始大规模发展工业,取而代之的是农业方面的崩溃,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农民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应该讲,《愤怒的葡萄》所表现的不仅是农民所经历的土地流失之后的悲剧,更是在时代大背景下,每个个体所经历的不同的生命历程。无论是何结局,其最终呈现出来的是这部作品中强烈的反抗气息。
二、《愤怒的葡萄》的作者及内容简介
作者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在母亲的熏陶下,他自幼对文学产生兴趣,先后发表了《金杯》和《天堂的牧场》,但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在发表了《愤怒的葡萄》之后,他获得了普利策奖与诺贝尔奖。《愤怒的葡萄》主要以农民的迁徙为主线,它讲述了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各州的农民,由于土地被收回或者被低价拍卖,被迫到各地流转。大量农民失去自己的土地,想在加利福尼亚重新寻找自己梦想扎根的土壤。
作为大家族的一员,约德一家十二口开始了漫长的西行之路。他们变卖一切资产,乘坐一辆破旧的汽车向西逃荒。可是等他们到达了加利福尼亚州之后,自己的命运并没有得到改变,反之,更是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虽然有了工作但是还要忍耐包工头的剥削,各种各样的压迫依然存在。在这一背景下,忍无可忍的农民终于团结起来去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愤怒的葡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底层群众反抗社会制度的缩影。所以,这部小说问世之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三、《愤怒的葡萄》的现实主题思想分析
在《愤怒的葡萄》这部小说中,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存的现实。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一旦失去土地,他们也就失去了根。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土地更是一种图腾,也是他们的一种信仰。他们生在这里,未来也将会埋在这里。如果他们被剥夺了土地,他们也许会有一天,死无葬身之地。所以说,作者通过对土地文化底蕴的表达来揭示在上个世纪30年代,在美国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整个社会、所面临的大崩盘的现象。农民失去土地,工人失去工作,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陷入一种瘫痪状态。这一现实增加了整部小说的说服力。在进行生存现实的描写与表达的过程当中,作者从不同个体的视角出发来阐发面对命运的种种不公,他们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反应。例如,有的坦然接受,有的默默忍受,有的公然反抗。正是在这种诸多的个性表达中呈现出不一样的生命色彩。
其次,人性的现实。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当面临生活挑战的时候,困苦如同魔鬼一样会诱惑人的贪欲。为了生存,弱肉强食似乎成了一种生活的常态。人性之间的关爱已经变成一种奢侈品。虽然,有的人依然会选择宗教般的虔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哪怕自己力量微薄。但是,更多的人选择的是自私,选择的是苟活于世。《愤怒的葡萄》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所彰显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众生相。当自己的未来看不到希望的时候,能不能继续秉承着生命中原本所有的信念与信仰继续前行,是包括主人公约德一家所经历的共同的生命历程。在苦难的生命面前,人性的温暖与善良似乎已经成为整个小说最为温暖的一部分。在这一宏大的叙事主题之下,更多的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懷。
再次,工人的反抗。“少数人手里集中了财产,就会给人夺去:多数人到了饥寒交迫的时候,就会用武力夺取他们需要的东西。还有个小小的事实,镇压的结果徒然加强被镇压者的力量,使他们团结起来”。当约德一家,从自己的家乡长途奔袭到加利福尼亚州之后,他们从农民的角色转为工人的角色。可是他们的命运并没有发生改变。他们依然忍受着各种各样的压榨与剥削。在苦难面前,他们可以忍受失去土地的痛苦,但是在家人面前,他们也会勇敢地站起来去捍卫自己的利益。他们虽然在流浪,他们虽然已经破产,他们虽然作为劳动力的价值不多,但是,他们也会拥有自己人性的尊严。在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面前,面对资本家的剥削,奋起反抗是他们最后的选择。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不断实现人生的意义。
工人的反抗在很大层面上是一种逼上梁山的必然结果。社会的不平衡一旦被打破,只有建立在反抗的基础上,重新定义生命的体量与平衡,才会实现民治、民享的世界。在小说中,工人的反抗过程当中,也充满了诸多的挑战。有的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选择了背叛,有的依然用生命去捍卫原本属于自己的荣光。或许,只有在反抗的过程当中,才能更多地看到其所具有的人性的美。
在《愤怒的葡萄》这部作品中,作者所彰显的现实思想还表现在抗争方面。抗争的主体方面,有女性的抗争、母亲的抗争以及主人公汤姆·乔德的抗争。汤姆·乔德在抗争的过程当中充分地认识到集体所具有的价值。他通过发挥善良的内在品质将整个受苦受难群体的命运融合在一起,彰显出更为强大的力量。另外,主人公吉姆·凯西也通过自己的言行,彰显着抗争的内涵。他本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一直通过上帝的教义来实现内心的平衡。可是,当他发现上帝的信条并没有改变劳苦大众的命运的时候,他开始转变自身的角色,从一名基督教徒逐渐上升为一个抗争分子,为更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牺牲自己的生命。endprint
抗争作为这部作品的主题,在很大层面上,彰显着人类的斗志。无论是对命运的抗争,还是在整个抗争的过程当中所彰显的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在某种层面上都是一种主流思想的表达。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没有阶层之间的差别,也没有命运之间的差别。对于失去土地的农民来说,唯有抗争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也只有借助抗争才能够在现有的环境中,闯出自己的一条路。他们选择了抗争,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最后,女权主义。《愤怒的葡萄》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在很大层面上还因为作品彰显了女性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价值。在过去的价值体系中,女性是依附于男性利益的。在《愤怒的葡萄》中,女性人物的塑造,在很大层面上彰显了女性对于整个人类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只有重视女性,尊重女性,才能推动人类的和平与进步。女性、母亲和土地一样具有生命的色彩和神性。如果无视这种神性,最后带来的不仅是土地的荒芜所带来的饥饿,更是一种人性的沦落。所以,女性成为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也是这部小说彰显的现实女权主义色彩的表达。
在《愤怒的葡萄》这部作品中,作者从人性的角度,从工人反抗以及女权主义的角度对作品的现实主义思想进行深刻的表达。从这些表达中不仅可以看到作品中所具有的情感张力,更是将作品与整个创作时代的大背景进行了很好的契合。
四、《愤怒的葡萄》的小说特色分析
《愤怒的葡萄》充分彰显出作者高超的语言与情节驾驭技巧。作品无论是在情节的设计方面,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都有着独具匠心的表现。
首先,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在进行人物塑造的过程当中,通过心理描写可以更好地提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质感,让整个作品的表现力得到更好的提升。“为什么我们非依靠上帝或者耶稣不可?我们爱的也许就是所有的男男女女,也许这就是圣灵——也就是人灵——反正都一样。也许天下的人有一个大灵魂,那是大家共有的。我这么想着,忽然大彻大悟了,至今我仍旧相信这是真理。”
作者以农民迁西作为主线,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情节、内容将宏观与微观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呈现出上个世纪30年代世态炎凉的人性画卷。在增加了整个小说的文学艺术表现力、情感表达张力的同时,让小说具有了更强的社会影响。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不仅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整个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还通过更加具体细微的心理描写,凸显作品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每一个作品的主人公,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同时,他们也有着共有的标签,那就是,他们不是代表他们本身,而是代表一类人。他们是广大受苦受难群体的代表。无论是通过个体人物的塑造,还是整体命运的描写,都使这部作品所具有的内涵得到了更为丰富的呈现。
其次,作品大量使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在作品的表达过程当中,约翰·斯坦贝克通过使用蒙太奇的方法将情节线索按部就班地逐步推进。通过对话展现出不同对话内容背后所具有的内心表白,呈现出不一样的叙事风格。另外,作者通过《愤怒的葡萄》进一步强化了作品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在《圣经》中葡萄意味着耶稣的子民。当葡萄都愤怒了,在某种层面上表达了成千上万的受苦受难的群众会反抗,颠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开拓一个与众不同的未来。所以,从葡萄的象征内涵,可以表现出作者所具有的良苦用心。作品在问世之后,成为左翼文学的主流。在上个世纪30年代,其通过描写经济危机下的劳苦大众的苦难生活以及反抗经历更进一步地彰显了进步文学的现实主题。所以,《愤怒的葡萄》就如同一把匕首一样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与黑暗,剖析得淋漓尽致。
五、《愤怒的葡萄》的现实启示
约翰·斯坦贝克,通过自身的文学表达,再现了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农民所经历的磨难。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创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土地的价值。无论是在《愤怒的葡萄》中,还是在著名的作品《飘》中,都用大量的笔触描写了土地的内涵与意义。“他在土地上走着,调转犁头,让开石块,按下犁把,滑过泥土里冒出来的石头,他跪在地上吃午饭;本身的而价值超過体内的化学成分的人,也知道土地的价值也超过他的化学成分。然而在土地上开动着没有生命的拖拉机的人,却只懂得化学,并不理解土地,也不爱好土地;他对于土地、对于他自己,都是藐视的。只要波状铁门一关,他就回家去,而他的家呢,也与土地不相干”。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在现代文明发展中,土地的地位似乎被淡化,可是从整个时代发展的大背景来看,没有了土地就失去了整个社会发展的根基。所以,《愤怒的葡萄》,不仅通过经济危机的方式,展现了农民对于土地所具有的强烈情感,也充分表达了作为社会正义的基础,土地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土地是根,没有根基一切都将走入灭亡。
其次,反抗的力量。“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这是一句名言,更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在上个世纪30年代,农民之所以奋起团结反抗,在某种角度上是因为他们已经走投无路。“他们自寻死路,
把本该用来付工资的钱用来买瓦斯和枪械,用来雇特务和密探,用来按黑名单抓人,用来拷问犯人。人们像蚂蚁似的在公路上流动,找活干,找吃的。愤怒就这样在酝酿起来”。他们的生命面临着危险,他们的家人正在挨饿。只有反抗去赢得自己的生存权才能够在未来中获得发展。所以,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一个阶段,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权、生存权应该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条件。需要指出的是,《愤怒的葡萄》从很大层面上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抨击,也正是因为有众多的人居无定所,才导致了社会的动荡。正是因为土地的失去让他们失去了安全感,才不得不走上抗争的道路。
最后,重视女性的地位。《愤怒的葡萄》带有很强烈的左翼文学色彩,但是,作品中对于女性角色以及女性形象的描写更进一步地反映出,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女性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很难想象没有女性的社会,没有女性的人类将会走向何等境地。女性意识觉醒,女权地位的凸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更是《愤怒的葡萄》所表达的一个重要主题。
总之,《愤怒的葡萄》,通过现实主义手法将无家可归、走投无路的农民的反抗描写得淋漓尽致。这种现实主义描写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启示。
六、结语
作为约翰·斯坦贝克长篇小说的代表《愤怒的葡萄》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本文主要探讨了《愤怒的葡萄》的创作背景、现实主题表达以及作品所具有的现实主义启示。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有助于该部作品在内涵主题思想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参考文献:
[1]秦晓梅,秦延梅.论《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蕴[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2):81-83.
[2]张静.从语言风格角度分析《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元素的运用[J].语文建设,2016(9):45-46.
[3]宝新丽.文体学视角下对《愤怒的葡萄》的解读[J].语文建设,2016(5):39-40.
[4]李燕.《愤怒的葡萄》人物形象探究[J].语文建设,2017(4z):38-39.
[5]王璐,康立新.权力话语视阈下的《愤怒的葡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4):16-18.
[6]宋雪,常亮.浅析《愤怒的葡萄》中的象征主义[J].鸭绿江,2016(3).
[7]周跃新,汤仁云.《愤怒的葡萄》中女性权利透视[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4(1):16-18.
[8]何燕.从文学文体学的视角探究《愤怒的葡萄》[J].芒种,2017(12).
责任编辑:刘 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