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英
摘要:先秦诸子学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战国时期以人论学的发端期;秦汉时期学派概念的形成期;《汉书·艺文志》九流十家的定型期。在这一构建过程中,先秦诸子学的学术划分意识不断加强,并逐渐形成开放包容的立场。
关键词:诸子学 《庄子·天下》 《论六家要旨》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067-02
先秦为中国文化的源头,诸子学为中国学术思想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学术体系的重要部分。先秦诸子学,即先秦诸子百家之学术,包括历代诸子思想著作研究。正如章炳麟所说,诸子学不限于先秦,后学也可列入,但必然以先秦为主。 [1]诸子百家,我们所熟知的,主要是以儒、道、法、名等为代表的“九流十家”。然而,诸子百家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诸子学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定型的构建过程。本文主要立足于《庄子·天下》《论六家要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等著作,分析诸子学的构建过程。
一、战国发端期:以人论学
战国时评价先秦诸子的著作主要有: 《庄子·天下》《荀子·天论》《荀子·解蔽》《荀子·非十二子》《荀子·不苟》《荀子·儒效》《荀子·富国》《韩非子·显学》以及《吕氏春秋·不二》等。 [2]
(一)《庄子·天下》
《庄子·天下》为目前已知的最早学术史著作,其对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术思想进行了总体的描述。其开篇追溯古之道术,继而对道术和学术进行分析。具体而言,庄子把百家之学分成了六类:第一类为墨翟、禽滑厘;第二类为宋钘、尹文;第三类为彭蒙、田骈、慎到;第四类为关尹、老聃;第五类是庄周自己;第六类是惠施、桓团、公孙龙等辩者。《庄子·天下》的特点是以人论学,即对学术的分类是因人而分。其对不同人物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比较,大体涉及后世之儒、道、法、墨、名诸家,但尚未形成明确的学派意识。
(二)《荀子·非十二子》
《荀子·非十二子》是荀子批驳战国百家学说的著作,他系统分析了诸子学,对它嚣、墨翟、陈仲、魏牟、慎到、邓析、史鰌、宋钘、田骈、子思、惠施、孟轲等十二人进行了批驳、归纳,两两并举而攻之,批判的矛头直指要害,提出要“一天下”“齐言行”。《荀子·非十二子》再次对先秦诸子学进行了总结,但是其对先秦诸子的评价仍是以单个的人为主,仍未形成学派的意识。
(三)《韩非子·显学》
《韩非子·显学》主要对孔子和墨翟进行了评论。它论及的学术范围比较狭窄,只限于孔墨,但其在诸子学派的形成上具有很大意义。其所谓“世之显学,儒墨也”“皆自谓真孔墨”“儒分为三,墨离为三”体现出一定的学术体系和学派特质。“从这个角度讲,学派意识的真正成型乃是始于《显学》,以学派系人无疑是学术史上的一个进步,这也是对《天下》篇以来的因人论学阶段性的总结与突破。”[3]《韩非子·显学》虽已体现出学派意识,但是仅涉及儒、墨两家,其涉及的范围较小,未对诸子百家进行系统划分,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以上诸篇,对先秦诸子百家的评价都是以人为主的评论,是一种因人立论的评价,为后世诸子学派的划分划定了基本的范围。虽也涉及简单的学术归纳和比较,但人物选取随意性较大,分类标准不明确,没有形成确定的流派意识和学派的概念。先秦诸子学在这一时期还未成型。
二、秦汉形成期:学派概念的形成
现存秦汉时期关于先秦诸子的著作主要有: 《淮南子·要略》、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以及班固据《七略》而成书的《汉书·艺文志》等。
(一)《淮南子·要略》
《淮南子·要略》对诸子的起源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诸子百家起源于“应时拯乱”。《淮南子·要略》对诸子学的产生背景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儒者之学、管子之学、墨家之学、纵横之学、刑名之学、商鞅之学作了分析。《淮南子·要略》对不同学派及其起源的论述已具有初步的学派意识,但还未形成后世诸子学各派的面貌。
(二)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
汉初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对先秦诸子学进行了分析,体现出了明确的学派划归意识。司马谈将先秦诸子分成了儒、道、法、名、墨、阴阳等六家,并对每家的学说进行了评述,建立了学派意义上的六家,其六分法基本形成了后世先秦诸子学的框架。
《論六家要旨》讲各家学术,虚陈六家,对各家长短都有所分析。但其局限于学理层面,各家的具体内涵,如人物、典籍等尚不明确,也未说明分立六家的标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论六家要旨》有自己的基本立足点,即道德家,也就是汉初流行的黄老之学。司马谈认为黄老之学顺应阴阳之道、 兼采众家之所长,且因时而变,因此,《论六家要旨》表现出明显的道家倾向。
秦汉时期,诸子学雏形初步形成,形成脉络较为清晰的学术体系,一改战国时期以人论学、学派意识模糊的状态,其研究也逐渐清晰化。[4]在论及各家学术的时候,开始以更全面的态度待之,优劣并举,视角更加全面,也更加宽容。
三、《汉书·艺文志》:“九流十家”的定型
《汉书·艺文志》是东汉班固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简编成的目录学著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在诸子学的构建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汉书·艺文志》将历代书籍做了分类,在“诸子略”一节中将先秦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即后世所熟知的“九流十家”。班固对各家做了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描述,并以“某某家之流出于某某之官”推阐其学术渊源。[5]由此,《汉书·艺文志》,确立了先秦诸子学“九流十家”的框架,先秦诸子学的体系基本确定。
《汉志·艺文志》从目录学的角度为各家附以具体的典籍与人物,将司马谈虚陈的学派概念坐实、定型,诸子的内涵得到明确和充实。班固还对诸子的源流及其学派特点进行了考察,提出“诸子起于王官说”的观点。最后,他指出“今异家者各推所长……亦六经支与流裔”,认为六经为各家思想之渊源,与诸子百家是源与流的关系。由此,可知他对儒家的推崇。
四、先秦诸子学的构建特点
先秦诸子为后世留下来弥足珍贵的思想, 从《庄子·天下》到《论六家要旨》,再到《汉书·艺文志》,先秦诸子学经历了一个逐渐定型的构建过程,从他们对诸子百家及其特点的归纳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学术特点及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趋势。首先,学术主体的评判由个体转向学派,学术划分自觉意识加强;其次,在对诸子学术的认识上,由偏执于一家之说转向客观评价诸家优劣,并形成开放包容的立场。
从先秦到两汉,先秦诸子学经历了“以人论学”的萌芽期、学派概念形成期以及“九流十家”的学派定型期的构建过程。研究先诸子学的发端与演变,对了解诸子学及其构建过程、了解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诸子学的流变并不是诸子思想的流变,而是后人思想的流变。我们在研究先秦诸子学时也应打破固定的分类观念,还原诸子学本来面貌。
参考文献:
[1]章炳麟.章太炎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4]刘昕.先秦诸子学的发端与形成[J].东岳论丛,2016(6).
[3]杨新宾.诸子学术的构建:从《天下》篇到《汉书·艺文志》[J].燕山大学学报,2015(4).
[5]班固.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62.
责任编辑:刘 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