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妍
中医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冬者,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此时,自然界阴盛阳衰,万物蛰伏,生机潜藏,以待来春。人的养生也要着眼于“藏”,即天人合一。不论是民间俗称的“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还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说到的“冬不藏精,春必病温”,都表明了冬天不“养藏”,对身体健康不利。那么,“冬藏”到底藏什么、怎样藏?中医专家为您详细解答。
藏肝肾,护阳气
肾为先天之本,属水;肝属木,水生木,冬天养好肾,春天肝的生发功能就会得到滋养,才有生发之力。藏肝肾,要做到以下几点:
1.早睡晚起,顺应天时。《黄帝内经》记载,“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才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2.少喝酒。《黄帝内经·素问》载文,过度饮酒可使人“半百而衰”,一是因酒气容易酿生阳热之邪,使腠理疏松,更易感染风邪;二是因为酒性悍疾,容易使身体气机逆乱,影响健康。冬季寒冷,本易感染风寒之邪,更要少喝酒,每天以半两为限,但也要因人而异。
3.适度运动。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气温低,但也不能一味“避寒”,适度运动,生发自身阳气,同样可以暖身抗寒。需要注意的是,冬季晨练不要太早,有太阳的天气,最好等到阳光出来再晨练,运动强度也不宜太大,微微发热即可,太极拳、养生气功、慢跑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藏能量,打基底
中国历来有“补冬”的习俗,“冬季补一补,来春打老虎”。冬季应当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少食生冷,并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较清淡温和且能扶助正气、补益元气的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食补应该因人、因地而异,吃什么、做什么,都要适可而止,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养生原理。总的来讲,健康人食补应注意均衡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矿物质、低脂肪的食物为佳,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虾、豆浆、龙眼、大枣等,还应多喝热汤,以滋补脏腑,增进食欲,祛寒保暖。
已经出现不适症状的人,则应辨证食补。
藏情绪,调情志
人在冬天,情志上也要潜藏,“内敛宁静”,不要轻易动肝火,防止情绪波动过大,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使人体气机运行出现障碍、脏腑功能失常,甚至损伤机体阴阳、精血等。同时,冬天寒冷,易使人情绪低落,长期情志不畅,还可能导致严重的生理疾病。
调理情致,改善情绪,第一,要抑目静耳。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就是说,乱看乱听会使耳目过度使用,耗伤神气。目清耳静,就能减少外界对神气的不良刺激,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
第二,精神內守。要有意识地锻炼、控制、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使它能与外界因素保持平衡。内心安定,精神守持于内,外邪就没有侵入的契机,病痛自然不会找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