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杰
父亲生前是一名林区教师,一生桃李满天下。
父亲是严厉的,也是慈祥的。小时候,我们兄妹最欢喜的时光就是晚饭后听父亲讲历史故事——“三尺巷”“孔子学琴”“苏武牧羊”……
二哥上初二那年,他和班上几个调皮的孩子常常一起逃课,偷谷穗喂鸟,荒废了学业。老师将此事告知了父亲。
放学回家,看见父亲板起的面孔,我们兄妹连大气儿都不敢喘,二哥更是吓得紧闭眼睛“等候发落”。
没想到,父亲并没有打骂二哥,而是把我们叫到一起,讲起“孟母断织”的故事,并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织物割断了,还能再接上去吗?学业也是如此,如果半途而废,是成不了才的。”
二哥羞愧地低下了头。从此,他努力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后来成为一名检察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资匮乏,很多孩子都早早辍了学。
父亲有个学生叫李元德,平时学习成绩不错。有一天,他突然对父亲说:“王老师,因为家里穷,念不起书了,我以后就不来了。”
下班后,父亲特地去了李元德家,给他和他的家人讲了“孙康囊萤映雪”“匡衡凿壁偷光”等故事。在父亲的劝说下,李元德终于重返校园。每天课下,父亲都帮李元德补习,有时还领他到家里吃饭。经过苦读,李元德于1983年考取牡丹江林业学校。参加工作后,他还成了单位的骨干。逢年过节,他总不忘来看望父亲。
父亲这辈子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由于积劳成疾,55岁就永远离开了他珍爱的家人,永远离开了他不舍的讲台。那年,我只有17岁,在无限悲伤和迷茫之中,觉得就像天塌了一样。但想起父亲平时的教诲,又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鼓舞著我、激励着我、支持着我,让我无所畏惧。
这些年,我在街道办事处工作,在调解邻里纠纷时不止一次讲起“三尺巷”的故事,但我所讲的不仅是“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本身,更是父亲当年在讲这个故事时传递给我们的那份豁达与包容。在社区工作中,我时刻不忘父亲的教诲,做事一丝不苟,待人热情真诚,把居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化解了很多邻里矛盾,不但赢得领导的认可和居民的称赞,还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法院陪审员。
我深知,正是父亲当年讲的那些入情入理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应该如何做人、做事,让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作者单位:省森工总局兴隆重点国有林管理局街道办事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