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恩铭》:歌剧舞台上的又一朵红花

2018-03-09 19:15谢廷秋
艺术评鉴 2018年1期
关键词:歌剧贵州

谢廷秋

摘要:贵州黔南第一次以歌剧形式演绎的红色故事《邓恩铭》,成功地用最西方的艺术形式演绎最中国的故事,不仅讲述了中国的故事,也讲述了贵州的故事和黔南的故事,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音乐旋律动听,美声唱法专业,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并产生强烈的共鸣。

关键词:《邓恩铭》 歌剧 贵州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1-0029-03

2017年12月19日贵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爱国主义教育歌剧《邓恩铭》在贵州省国际会议中心上演,80分钟的演出让观众在激昂的歌声、动人的音乐和充满视觉冲击力的舞台中,深情追溯了邓恩铭的辉煌一生,也让革命英雄的事迹在歌剧的全新舞台上再度绽放出动人的光芒。演出结束后,掌声久久不息。

这是贵州黔南第一次以歌剧形式演绎红色故事,也是贵州高校第一部原创红色歌剧。歌剧是典型的西方艺术形式,它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一门传统的西方舞台表演艺术,是主要或完全是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歌剧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样,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服装以及表演等。较之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歌手和合唱团常有一队乐器手负责伴奏,有的歌剧只需一个小乐队,有的则需要一个完整的管弦乐团,有些歌剧还穿插有舞蹈表演。歌剧被视为西方古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古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如《妈妈咪呀》等)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可以说,歌剧是比话剧更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世界经典歌剧有《浮士德》《乡村骑士》《卡门》《图兰朵》《阿依达》《茶花女》《弄臣》《托斯卡》《奥赛罗》《蝴蝶夫人》《艺术家的生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魔笛》《费加罗的婚礼》等,常演不衰。

以歌剧形式演绎中国的红色故事从上个世纪的《江姐》《洪湖赤卫队》就开始了,而且非常成功,流传下来的经典唱段之多,大家都会哼唱,几乎就是用歌剧艺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范本。贵州黔南民族师院推出的歌剧《邓恩铭》再一次成功地用最西方的艺术形式演绎最中国的故事,不仅讲述中国的故事,也讲述了贵州的故事和黔南的故事,这又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一、好剧本塑造革命者形象

邓恩铭生于1901,字仲堯,是贵州荔波人,水族。邓恩铭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生长在贵州少数民族山乡,幼年靠亲友资助求学。6岁上私塾,10岁到荔泉书院读书。16岁离开家乡到山东,投奔过继给黄家当县官的二叔黄泽沛,并由二叔资助于1918年进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读书。五四运动爆发后,邓恩铭积极响应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组织学生参加罢课运动。1920年11月,他与王尽美等组织励新学会,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抨击社会现状。1921年春,邓恩铭参与发起建立济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7月,邓恩铭与王尽美代表山东共产党早期组织,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参加中共一大的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1925年2月8日,他组织领导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1928年12月,邓恩铭在济南被捕,1931年4月在山东英勇就义,年仅30岁。2009年9月,邓恩铭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歌剧《邓恩铭》的编剧深入挖掘了黔南红色文化资源,塑造了革命家邓恩铭的光辉形象。全剧分为三幕七场,分别选取了邓恩铭远离家乡赴山东学习、在山东积极开展学生运动、参加中共一大、领导纱厂罢工、惩治党内腐败分子、不幸入狱并英勇就义等片段,整体反映了不同时期邓恩铭的成长和革命历程。从邓恩铭16岁离家到30岁牺牲,如何反映一个革命者的形象,目前的剧本选择的重大事件无疑最能展示革命者的家国情怀和生命历程。

二、好的创作团队体现专业追求

歌剧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韦祖雄教授任艺术总监,声乐博士王占文任总导演,声乐硕士张世琦、博士王占文编剧,张世琦与文学与传播学院吴英文博士作词。特邀中国音乐学院喻文烨(作曲博士)音乐创作团队作曲,中国音乐学院容世杰(声乐博士)、铁路文工团李扬(青年男高音,独唱演员,师从容世杰)等专家担任现场指导,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师生 90 余人参与排练演出。这个优秀的创作团队,对歌剧的艺术追求十分专业。

三、好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

歌剧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对唱、独唱、序曲、间奏曲、舞蹈组成,歌剧《邓恩铭》展现了这些元素,还有静止的造型如雕塑,大量的说白如话剧(便于观众理解剧情)也包含了,剧终合诵将歌剧元素全部囊括。歌剧《邓恩铭》演唱形式丰富多彩,对白编排得当。剧中人物邓恩铭、侯玉清、王复元、隋得功等人物形象在演员的倾情演绎下变得生动鲜活。

第一幕《离别家乡》表现16岁的邓恩铭告别亲人师友,踏上外出求学历程,就是以邓恩铭独唱开启:黎明村寨/山水依然/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业不成誓不还/辞师友,别亲人/前路漫漫世事难/乡土血脉流/青春山花开/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歌词集中展现了邓恩铭的理想和情怀,演唱由舒缓到高昂。邓母的唱段简洁精练:养儿十六年/今日别娘去/茫茫山外路/思儿寸心知……表达了依依难舍情。邓恩铭的老师却用了一段告白:人民疾苦,国家危亡/为师早已晓得你救国救亡的远大理想/莫言跋山涉水/莫畏道路艰险/历经磨难,终可实现!谆谆教诲合乎老师的身份。同窗送别合唱起:还记得昨日书声琅琅/今日又匆匆离别家乡/同窗情谊莫要相忘/先生教诲常记心上。结尾是青梅竹马的云仙与邓恩铭的对唱:“你要去远方,我好想跟从/想我们青梅竹马,情深意浓/如今你远离家乡把真理追寻/勿忘樟河水,常念故乡土/苦等早一天成就大学问/云儿添光彩,山乡花更红。”“君问归期未有期/回首乡关甚依依/春雷一声震天地/捷报频传是归期。”短暂的一幕丰富多彩又富于变化。值得提出的是,为塑造好邓恩铭的英雄形象,表现高昂的革命理想,邓恩铭在剧中的独唱都是采用男高音。endprint

第二幕《峥嵘岁月》是全剧的重心,包含了《游行》《红船》《罢工》《反腐》四场丰富的内容,再以独唱开始就会显得单薄,所以大幕拉开合唱开启第一场《游行》场景:春风劲吹,气宇轩昂/学子奋起,救国救亡/惩治国贼,还我山东/誓死力争,打倒列强/同志们,同胞们/中华儿女,齐心向前方/惩治国贼,还我山东/誓死力争,打倒列强。歌词表达了时代的声音,民族危亡之际,中华儿女奋起反抗,邓恩铭走上革命的道路正是历史的必然。中间有侯玉清、邓恩铭、王尽美的独唱穿插,介绍了三个学生领袖,再以合唱结尾,首尾呼应。

第二场《红船》邓恩铭去参加中共一大,仍然以合唱的形式表现:沉沉阴霾,覆盖着古老的东方/列强,战争,饥慌/深深苦难,笼罩在穷人的心上/南湖边,小船上/凝聚着多少人的希望/点燃了多少人的梦想/南湖边,小船上/共产主义,伟大信仰/闪耀金色的光茫/共产主义,承载希望与梦想/胜利远航。而临结束的时候,邓恩铭在红船上出现,吟诵了一首他自己创作的诗,表达共产主义理想,与合唱形成呼应。

宣叙调是歌剧等大型声乐中类似朗诵的曲调,又称“朗诵调”,为歌剧中速度自由,伴随简单的朗诵或说话似的歌调。第三场《罢工》宣叙调就以低沉暗淡的合唱开启:我们不分昼夜/纺纱织布/我们不分昼夜/为谁创造财富/我们的生活/却牛马不如。随后,以邓恩铭和工人的对唱表现启发工人觉悟。结尾是觉醒后的工人们高昂的合唱:罢工,罢工,我们已热血沸腾/罢工,罢工,我们要获得新生/团结起来,鼓起勇气/跟随组织,争取胜利/同胞们我们要勇敢前进/打倒列强打倒帝国主义/夺回做人的尊严/夺回做人的权利。前后的对比十分鲜明。

第四场《反腐》是全剧中对白最多的一场戏,这在歌剧中是不多见的。针对中共山东省委干部王复元贪污党费,活动经费3000元,邓恩铭、侯玉清对王复元展开了尖锐的批评。面对批评,王复元唱到:我不在乎什么共产党籍/为了什么渺茫的理想/多少次我命悬一线/却从未把福享。邓恩铭、侯玉清轮唱斥责王复元,邓恩铭、侯玉清男女高音合唱:有的人为了理想不惜生死/有的人为了利益不顾廉耻/道不同不相为谋/曾经并肩共事的革命同志/是否想过心灵的救赎?面对执迷不悟的王复元,邓恩铭代表党组织将其开除党籍。这场戏可以说是戏剧冲突最集中的,也是对白、唱段最富于变化的。

第三幕《英勇就义》包含《斗争》《国殇》两场。第一场《斗争》以警察局长隋得功低沉的独唱开启:最近共匪四处活动/学生游行,工人罢工/还要偷偷聚会/闹得我身心疲惫/听说共匪出了内鬼/拉他入伙,供出同党/一网全打尽/正好领赏。王复元唱到:我22岁入党/担任过省委组织部长/共产党/我为他抛洒热血/差点把命丧/区区几千大洋/让我名声败坏/无处躲藏/我这捕共队长/应该搞些名堂。随后是合唱、重唱、复唱,凸显敌人的色厉内荏。结尾却是灯减暗,王复元得意洋洋退至右台。到侧台时,追光,快速闪出两人,将王复元擒拿,共产党锄奸队枪决了王复元。轻重分明的艺术表现,斗争取得了胜利。

第二场《国殇》是浓墨重彩的一场戏,邓恩铭遭叛徒出卖三次入狱,带着手铐脚镣,身穿血衣,遍体鳞伤出现在舞台中间,坚毅的眼神和不屈的身骨,深深的烙印在观众心中。隋得功唱到:痴迷共产,本不为错/共产实现,何年何月?/前两次进宫,都让你逃脱/这一次嘛~/只怕手起刀落!/可喜,可喜/共匪头目,又少一个/可叹,可叹/满腹经纶,一腔热血。邓恩铭与隋得功的对唱针锋相对,大义凛然:救穷人于水火/为革命而流血/死得其所。邓恩铭就义前的一段咏叹调起伏跌宕:遥望故乡路/贵山深处/贵水流不息/贵客他乡断魂时//昨夜梦里回故乡/村寨前,小河旁/乡学少年书声琅/铜鼓响,收稻忙/婆婆孙儿竹椅上/又把童谣唱//男儿十六去远方/嘉兴雨,南湖浪/革命信念胸中藏/赤子心,坚如钢/甘为救国当闯将/不畏道路长//梦醒时,泪两行/湿透斑斑血衣裳/男儿不畏百战死/唯恐爹娘太悲伤/贵山高,贵水长/春风送儿归故乡/今生无悔祭国殇。咏叹调是抒情调,这是一种配有伴奏的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以优美的旋律表现出演唱者感情的独唱曲,此处的咏叹调将邓恩铭的感情展露无遗。回望故乡和自己的一生,歌剧首尾相连。背景从贵州荔波的民族村寨到工人罢工的纱厂,从嘉兴南湖的红船到邓恩铭英勇就义的刑场,歌剧《邓恩铭》运用了简约而写实的舞台视觉设计。一幕幕时空背景在现在与过去中切换,在现实与梦境里交替,多媒体与实景结合打造出的宏大视觉景象令人应接不暇。

邓恩铭就义后,以工人、学生、邓母的演唱表达对邓恩铭的深深思念,特别是侯玉清大段的咏叹调,抒发了对邓恩铭的敬仰之情。“你的热情/点燃了人们信仰的火种/你的精神/将會在烈火中永生。”侯玉清收尾的唱段被合唱重复,强化了邓恩铭精神永存。

全剧还将水族元素贯穿其中,有民族传统文化的表达。从音乐制作、舞台背景到服装,在讲述红色故事的同时,也展现着水族的民族民间文化。如饰穿水族特色服饰、水语(序幕中邓恩铭的奶奶教孙子唱水族童谣)、水书(序幕中在舞台右前方垂挂下来)还有水族音乐贯穿整部歌剧。众人缅怀就义烈士邓恩铭时的低吟:“西风烈/江水长/送英魂/归故乡/今生无悔祭国殇”等唱词与开场悦耳动听的水族民谣形成强烈反差,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并产生强烈的共鸣。这都是歌剧《邓恩铭》创新,值得肯定。

作为一部红色题材歌剧,《邓恩铭》留给观众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音乐旋律动听,美声唱法专业。中国音乐学院喻文烨音乐创作团队以及张世琦、吴英文为歌剧谱写了朗朗上口的唱段。如果说这部歌剧有什么不足之处的话,最大的不足是唱词虽朗朗上口,但平白如话,缺少诗意的提炼,很难流行传唱。像《江姐》:“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风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像《洪湖赤卫队》:“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么是家乡啊,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这样能够代代传唱的歌词非常缺乏。这是歌剧《邓恩铭》修改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但瑕不掩瑜,歌剧《邓恩铭》仍然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剧。endprint

猜你喜欢
歌剧贵州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贵州教育出版社
国家领导人与贵州
歌剧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童话歌剧
童话歌剧
歌剧
神奇的贵州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