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家凤
摘 要:《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理论典籍,它在吸收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特有的中医学思维方式。近年来,《内经》思维方式研究成果呈现出多重视角:追溯《内经》思维方式形成的理论渊源、探究《内经》思维方式的特点和规律、比较《内经》思维方式与当代系统思维等,为进一步认识和传承中医学及其思维方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黄帝内经》;思维方式;多视角透视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10-0026-03
一、 考察《内经》思维方式形成的理论渊源
《内经》思维方式的形成受到当时自然科学以及哲学的影响,学界主要通过研究以《易经》为主的先秦文献资料探究《内经》思维方式形成的理论渊源,突出研究了《周易》和《内经》思维理路的异同,阐明二者在象数学上的同源性。张其成教授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易道主干说,认为中国文化同源于易,基本精神是“阴阳中和”。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学最讲阴阳的调中致和,中医学思维方式是《周易》象数思维的具体运用,“象”思维是易学和中医学共同的思维方式。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易学与医学的关联进行了研究,张文智认为,“《内经》吸纳了《易》学的‘三才之道作为其理论建构的基础,蕴含着天人同构、天人之气相通的理念。”[1]蘇颖[2]主要探究了《内经》广泛运用《周易》“象”思维模式研究自然万物规律、人体疾病诊断治疗规律的问题。郭华[3]从《周易》意象思维、辩证思维与《内经》藏象学说关联的角度,阐明了《周易》思维方式对《内经》藏象理论形成的影响,也简要分析了这种关联带来的负面性。这些研究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医易同源”的观点。
总之,《内经》思维方式的形成受到当时自然科学以及哲学的影响,尤其是《周易》象数思维、变易思维等深刻影响了《内经》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对《内经》阐述人体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正如苏颖指出的那样,“《周易》‘象思维模式在《周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内经》广泛运用《周易》‘象思维模式研究自然万物规律、人体疾病诊断治疗规律。”[2]但是,从研究的进展来看,目前学界对《内经》哲学基础与思维方式的研究呈现“述而不论”的特点,除少数学者外,多数学者重在阐明《易经》与《内经》思维方式的同源性,以及《易经》对中医学思维方式形成的影响,没有对《内经》思维方式加以系统的反思与批判,对《周易》与中医学在思维方式上的关联缺乏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探究《内经》思维方式的特点和规律
只有正确认识《内经》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才能对中医学的历史和现状做出有意义的反思和估价。目前学界对《内经》思维特点的研究观点很多,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赵博[4]将《内经》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突出主体精神,导向价值论取向”、“崇尚天人合一,走向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推崇辩证思维,淡化对立冲突”。沿着这三个方向,中医学最终走向了价值判断或意义取向而淡化了逻辑实证过程以及主客体的区别与对立,成为个人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圣堂。孙可兴[5]认为,依据阴阳理论《内经》呈现出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融贯并存的方法论特征。此外,他还指出这一方法论特征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内经》理论的科学本质,而且在中西文化交流会通背景下提升对中医理论的价值判断和文化认同具有一定的理性价值。王慧娟的硕士论文重点研究了《内经》的分类思维,刘红杰等对《内经》“以象论理”思维方式进行了探究,吕爱平[6]通过分析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理论概要,提出以对立思维为基础、以动态思维为核心、以平衡思维为特质的辩证思维的科学内涵。王中杰[7]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中医思维方式的发生、发展和传承问题,借助哲学诠释学原理建构了一个中医思维方式的研究框架,从理论层面对中医思维方式进行新的诠释,这种研究视角的创新在当下显得尤为可贵。
综上言之,《内经》思维方式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从根本上说,《内经》的思维是一种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原创思维。目前,关于《内经》思维方式的研究主要目标是阐明其科学价值,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服务。但同时也应该理性地看到,对《内经》思维方式的研究尚未成熟,相关概念的定义、内涵的界定都不够系统和规范。从《内经》阴阳、五行逻辑结构来看,《内经》的阴阳、五行思维经先秦哲学的孕育、形成和发展,已经固化为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型[8],却仍有学者将其视为思维模式或方法加以阐释,比如,孙可兴《略论〈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的逻辑思维方法》中将阴阳理论看成是《内经》重要的理论基础与思维方法。徐月英在《黄帝内经象数思维模式》中又将阴阳、五行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加以研究。要言之,由于学界划分思维方式的标准不一,所以思维方式分类及命名不尽一致。将《内经》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思维模式,甚至是思维模型等概念未加详细辨别加以使用,给《内经》思维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从《内经》思维方式的表述来看,也呈现相当复杂的局面,如意象思维、象数思维、整体思维、变易思维、直觉思维、虚静思维、顺势思维、相成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横向思维、抽象思维、感性思维等等,如何对这些表述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推进。
三、以系统的观点研究《内经》思维方式
系统的观点古已有之,从宏观上看,医学的思维方式大致经历了古代整体论、近代还原论、现代系统论的历史脉络。现代意义上的系统论兴起于上世纪中叶,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上世纪70、80年度传入我国。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确立了系统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研究框架。在他之后,各种类型的系统哲学的研究工作得到了较为深入的发展。系统哲学不仅把世界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且还详细阐述了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方式、相互作用的内部机制、途径等,是对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更为精确细致的阐述,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更为严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endprint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部分学者开始以现代系统哲学为视角,对《内经》思维方式加以研究,刘长林的专著《中国系统思维》虽然不是完全研究《内经》思维方式的著作,但他在“辨证论医”部分阐述了阴阳调节的思想与现代控制论中负反馈调节基本精神的一致性,在《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中将五行看成是朴素的普通系统论,《内经》中的五行学说包含了与现代系统论相一致的基本原则。祝世讷的《中医系统论》广泛涉及《内经》思维方式,他以比较的视野、运用现代系统论观点分析得出中医学的特色的和核心是系统论思想,他提出了建立和发展中医系统学的设想。论文方面,多数学者认为,《内经》中包含现代系统论一般特征、思维方法和具体内涵。赵建宛[9]对《内经》蕴含的系统观点与现代一般系统论的原则进行了比较,论证了《内经》蕴含的“天地一体”、“五脏一体”、“人与天地相对应”等学说具有“一般系统论”的主要特征。薛海[10]指出,中国古代文化中已经存在系统整体的思维方法,当审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经典《内经》时,会发现《内经》就是用系统整体的方法解释形神关系和脏腑之间关系的,发掘《内经》中的系统思想将会加深对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科学之间关系的认识。孙可兴[11]也敏锐地关注到《内经》与当代系统思维有诸多共同点,认为《内经》本身即呈现出类似于现代系统论的朴素思想萌芽,并以现代系统论为视角,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和人体藏象经络等方面着手研究,指明当代系统论思想对于深入把握《内经》的逻辑脉络、提升对于中医药学理论的价值判断和文化认同都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郭锐在《探讨中医学还原论思想与系统论思想》一文中肯定了《内经》中既包含系统论和还原论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丁宝刚通过运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将《内经》研究对象定格为“一个内有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精神情志等相互作用,外有地理环境、社会变迁、时间推移等相互影响这样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杂生命系统”,因此,人體自身、人与环境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人需要顺应时间的动态变化、需要与大自然处于同频共振的有序状态。从这些分析可知,“《内经》从把研究对象设定为人体这一复杂生命系统,到对具体的内在变化及其与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等生命规律的描述,都渗透着系统思维的内涵。”[12]
以上运用系统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研究《内经》思维方式取得了初步成效,这是由于系统哲学是建立在现代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之上的,为我们认识生命提供了更为现代化的观点和方法,因而对于我们进一步确立《内经》思维方式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发掘以《内经》为主的中医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和规律,深刻把握传统中医学思维的特质;其次,对《内经》思维方式加以反思和批判,确立以《内经》为主的中医学思维方式的优势和局限,进行因循变革,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再者,认识现代系统思维与《内经》思维方式的一致性,阐明《内经》思维方式的科学性,肯定中医学的当代价值。但从研究取得的成效来看,将《内经》思维方式与当代系统哲学进行比较研究还在初步尝试阶段。
四、结语
透过以《内经》为主的中医思维方式的研究不难发现中医思维方式的特征、规律,认识到《内经》思维方式的原创性特质。但对于《内经》思维方式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共识,比如对基本概念、分类方法、思维特色的认识就存在多义性,同时,《内经》思维方式的形成受到当时自然科学以及哲学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时代局限。张其成教授曾客观分析中医思维的特点,“从整体、宏观、动态、联系上认知生命是中医的强项,也无疑是生命科学的大方向,但也不能不看到中医不重量化、不重分析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生理病理上细节不清、结构不明、定量不够,诊断辨证上带有较大艺术性、模糊性,理论框架的万能化甚至僵化,造成了中医发展的缓慢,造成了中医与现代科学的隔阂。”[8]可见,以《内经》为主的中医药思维方式有其内在的局限,“要突破这个局限,就必须创造或引进新的概念和新的工具”,“从基本框架中突破自己,超出自己,已成为中医学迫切的客观要求。”[13]总之,要想保存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就必须遵从内部因循变革的理路,重新认识、批判和传承《内经》的思维方式,对《内经》思维方式的研究将成为中医学突破内在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文智.《黄帝内经》中的易学象数学——兼论医《易》思维理路之异同[J].周易研究,2004(1).
〔2〕苏颖.《周易》象思维模式对<内经>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2):67-82.
〔3〕郭华.试论《周易》思维方式与《内经》藏象学说的形成[J].中国医药报,2003,18(6):338-340.
〔4〕赵博.从《内经》思维方式看制约中医学发展内因[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6).
〔5〕孙可兴,张晓芒.略论《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的逻辑思维方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41(5):44-49.
〔6〕吕爱平.论中医辩证思维的内涵与特点[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7):481-503.
〔7〕王中杰.《内经》思维方式的形成、发展与当代冲击——种于理论层面对中医思维方式的诠释[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8〕张其成.论中医思维及其走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4):10-12.
〔9〕赵建宛.追述系统思想的医学理论渊源[J].南都论坛,自然科学版,2001,21(6):121-124.
〔10〕薛海,杜胜利.论《黄帝内经》中的系统性整体思想[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0(6):12-16.
〔11〕孙可兴.《黄帝内经》的系统思维方法探析[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5,7(1):76-85.
〔12〕丁宝刚,孟庆刚.系统思维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3):487-489.
〔13〕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透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bstract: "Huang Di Nei Jing"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ancient medical theor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which establishe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wisdom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and formed a unique way of think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studies on the thinking way of "Nei Jing" is mainly from theoretical sources,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ies,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hinking way of "Nei Jing" and contemporary system thinking to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and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thinking mode.
Keywords: "Huang Di Nei Jing"; Thinking Way; The Multi Perspective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