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石刻星图:中国早期“投影”石刻图

2018-03-09 06:06刘家信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18年2期
关键词:星象全图星图

◎ 刘家信

笔者曾有幸参观和考察了杭州碑林“镇馆之宝”——两幅五代石刻恒星图。这两幅古恒星图分别于1958年、1965年在杭州玉皇山麓出土,引起了极大关注,因为它们比曾被公认为最古的苏州孔庙内石刻星图(黄裳刻于南宋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分别还早295年和305年。两幅恒星图,论碑刻之早、幅面之大、特点之不同,是其他古天文图难以比拟的。其精确度可与现代星象图相媲美。

本文着重介绍于1965年从吴越国王钱元瓘墓中出土的石刻恒星图。

吴越,五代十国之一,建都杭州,历三代五主,立国72年。吴越国王之一的钱元瓘,字明宝,公元932年即位,他重用文士,提倡诗文,好治宫室府库。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七月一场特大火灾几乎烧尽宫室,钱元瓘因而受惊发狂,八月病死,次年二月归葬。

这幅使吴越国王死后仍可仰视星空、盖在墓顶部的恒星图,刻石年代应早于钱元瓘归葬时间,下限应为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碑图长4.71米,宽2.66米,厚0.31米,系用红砂石刻成,距今已有1070多年历史。

全图以北极星为中心,外刻了4个大同心圆。内规圆(50度纬圈)直径为49.5厘米,表示了北极附近常年可见恒星的界限,内刻北极、勾陈、华盖和北斗4个星座,每个星座由邻近的若干恒星组成。恒星以小圆圈刻出,星与星之间连接双直线,绘法与现代天文图相似。

第二圆圈为天球赤道,也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直径为119.5厘米,周围分布28星宿。图上天球赤道之准确,令人惊讶和赞叹!它与现代仪器所测定的天球赤道完全吻合,均通过猎户星座δ星。这表明,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已对“赤道”“天球”“投影”等概念有了科学认知,并应用于实践。这一新发现成为天文和测绘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第三圆圈为外规,直径189.5厘米,是观察纬度星象的可见范围。最外一圈是重规,犹如现代地图的整饰图廊。

这幅图硕大无比,碑石尺寸为4.71米×2.66米,蔚为壮观,实为世界天文史上一绝。全图应刻恒星数为218颗,现存星数183颗,残缺35颗,全图共刻星宿138座。目前存世的古代石刻星象图,惟以此图幅面最大且比例准确。

此图采用写实手法按比例表示星象,准确、真实、实用,优于其它以象征手法描绘的古星图。它证实了中国几千年前“浑天说”和“地动说”理论学说的发展。“浑天说”提出:“天之形状,似鸟卵,天包地外,犹卵之裹黄。”“地虽静,而终日旋转,如人坐舟中,而人不自觉。”(《尚书纬·考灵曜》)“天左旋,地右动。”(《元命苞》)“地动则见于天象。”(《运斗枢》)此图的发现,是上述理论研究的实物印证。

此图是石刻古星图中表示较多、最精确的恒星图之一。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世纪,战国学者石申编过800颗星表;唐代高僧一行(公元683~727年)自制黄道游仪,测定了150颗恒星位置,可惜均未遗留下星图。在这幅恒星图上,表示恒星多达218颗。以大熊座和猎户座为例,其比例、位置均与现代星图一致。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天文学研究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最后,介绍一下杭州碑林另一幅吴越国吴汉月墓室内的石刻星图。此图于1958年出土,刻于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图中内规圆直径为42.6厘米,刻北极、北斗星,另刻28星宿。外周圆直径180厘米。此图共刻星座30个,应有星数189颗,缺11颗,现存星数178颗。这幅星图比上幅星图刻绘晚约10年,表示方法一致,恒星间采用单直线连接,内容略少、幅面小,是现存最早的石刻恒星图之一。

猜你喜欢
星象全图星图
讲给孩子的航天发展故事(6) 被英国人骗走的敦煌星图
方回诗歌中的星象研究
星象馆
星图完成功能升级
诗意联结 水漾星图——上海龙湖·星图美学展示中心
图画捉迷藏
数字天顶仪中恒星像点轨迹的快速定位方法
夜读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