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联动模式背景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初探

2018-03-08 03:13朱小刚王琴龙怿
科技资讯 2018年36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跨学科

朱小刚 王琴 龙怿

摘 要:新时代下,复合型人才是重要战略资源,其主要培养途径是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目前诸多高校都在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研究和实践,但多集中于机构、制度和策略方面,对具体的培养途径研究较少。高校是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主阵地,导师与研究生是培养体系的主体。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师生联动模式的背景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进行初探,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可借鉴性的建议。

关键词:师生联动 跨学科 研究生培养体系 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2(c)-0185-02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研究生又是复合型人才的主要输出群体,因此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呼之欲出。目前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和传统模式无多大区别,培养目标不够精准、培养方式单一、团队合作松散等问题凸显。传统单一的导师制制约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体系构建和实践,研究生成为了导师的独占资源。要想真正致力于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就不仅要成立团队,提供平台,更要师生之间形成联动模式下,构建科学合理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目前国内外研究集中在机构、制度和策略方面,对具体的培养途径研究较少,导致后续的研究缺乏指导性建议。本文拟在师生联动模式背景下初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

1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师生联动模式

目前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忽视了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和研究生主题和能动性的作用。要想实现跨学科的“实跨”,必须要形成师生联动模式,使得导师与导师之间实现共享、导师与学生之间实现共鸣、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共学”。

1.1 师与师之间“共享”模式

传统单一导师制制约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研究生成为了导师的独占资源。为了培养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高校成立跨学科科研平台,可以承接重大科研项目。这些项目需要跨不同学科的导师组成研究团队,汇聚不同学科的知识来突破创新。所以,跨学科科研平台给跨学科培养提供内在的条件,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共享知识,进行多学科视角的思想碰撞,更需要导师们共享研究生,以团队作战形式组建导师团队和紧密型的研究生学习组织。

1.2 师与生之间“共鸣”模式

目前,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多依托在组织机构和项目上,导师临时指派研究生参与研究,没有系统性和稳定性。如果导师能够真正结合研究生的兴趣、特长、背景、科研基础等不同,来进行跨学科培养规划和科研指导,使学生又能产生学科认同属性,师生产生共鸣,就可以共同实现创新和突破。不仅可以防止通过选修一些其他学科课程流于形式的学生乱夸学科现象,还可以跨学科培养方面有着整体设计和实施,帮助研究生存储深厚学术潜质和能力。

1.3 生与生之间“共学”模式

研究生的自主性是其自我掌握跨学科知识和技术的搜索引擎和探测雷达。研究生要想从专业型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导师团队的倾力指导,更需要自我的了解和规划、互相的竞争和帮助,营造一种学习和研究的氛围,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的解构与再造,在艰难的求学进程中去感受收获和成长,去找到跨学科知识和能力融合后所孕育产生的新的学术技能和研究领域。

2 师生联动模式背景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

高等院校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其中导师和研究生是高校有效组成部分和活跃主体。在师生联动模式的背景下来构建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以实现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实跨”。

2.1 明确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

各大高校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中,应一方面以跨学科的导师和研究生为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尊重和考虑到跨学科导师和研究生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以钻研单一学科的专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超过了单一的科学研究范畴,各个专业之间不断交叉与融合。高校的研究工作,也从以学科为中心的单一研究范式向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研究范式转变。因此,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逼迫我们需要及时转变培养目标,重视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拓展专业口径,以培养出多学科复合型的人才为目标。

2.2 改革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选拔机制

为了实现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从导师和研究生的跨学科理念入手。学校需要改革他们的选拔机制,不再限制本科生跨专业报考研究生,让研究生认同跨学科培养理。同时考研内容需要改革,把关好研究生质量。针对理念的深入,还需大力对导师们进行思想导入,那么机制改革是最有效的方式。鼓励导师们招收跨专业报考的学生,特别是不要对跨专业的学生产生刻板的偏见。而为保质量,可以针对跨专业的学生增加考试内容,内容能够反映出研究生对基础专业知识的掌握。在选拔机制上,防止乱夸误区,要求并非所有专业都可以跨学科报考,考虑专业相关性,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各大高校研究生招生的自主权。

2.3 变革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

2.3.1 在导师制度上,将联合培养贯彻到底

与传统高校培养模式相比,跨学科联合培养不仅可以是学校内部的不同专业导师团队培养,可以延伸至不同学校的跨学科培养。对学生来说,在本校可以接受不同学科导师的指导,是学生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弥补了自身短板,奠定好研究生发展的基础。跨学校可以派遣到一些研究生到其他学校或者其他优秀的国家进修,参与到其他的一些更高层次的研究,体验不一样的跨学科学习,能够更明确地了解学术最新的知识和需要。

2.3.2 在课程设置上,调整课程结构

在以往的跨學科研究生培养实践中,课程设置大多还是按照传统模式,然后增加跨学科的选修或者辅修课程。因为研究生课程和研究任务较重,学生无暇去选修实用的课程,如同虚设。或者出于功利在研究中自学一些研究工具课程。但这不能帮助研究生构建完整的跨学科体系,无法真正实现跨学科培养。要想构建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必须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中,设置一些必修专业学科课程,还要必修其他重要跨学科课程,同时增设选修和辅修课程,供研究生完善跨学科知识所用。

2.3.3 在教学方式上,打破单一模式

首先,课程可以设置为专题形式,由跨学科导师来进行讲授,让学生多视角接收跨学科知识。其次,鼓励导师们掌握跨学科知识,开设多门课程,能够更加融合性指导研究生。再次,大胆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以研促学,多讨论和互动,形成导师与学生的联动模式,提升学生自主性和探索能力。最后,利用互联网平台,转变讲台课桌模式,将视频、网络课程等纳入教学中。

2.3.4 在学术交流上,大力构建交流平台

社会资源紧缺,需要各大高校大力整合各种资源,集中力量搞科研、促学习、重培养。国内外大学看重发展重大项目,构建综合性的研究中心,聚集不同学科的导师和研究生。因此,在学院内部,学院与学院之间,甚至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跨学科创建一些科研研究院,为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提供平台保障。平台定期的举办跨学科学术研讨会,并以跨学科项目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综合的知识指导。

2.4 完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考核体系

对高校和国家来说,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都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跨学科培养流于形式,很大程度归因于没有完善的考核体系来保障。高校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课程设置要严格监控,确保质量。对各个学院的课程设置效果进行评估,严格确保学生获取多学科的实用课程知识。第二,整合研究生教育经费,完善奖助体系,建立研究生激励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促进学习和科研积极性。第三,成立专门研究生学术事务的的组织,设置专门学位评定委员会,在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审核与答辩等环节全程负责,提高论文外审比例,层层把关,杜绝“放水”现象。第四,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和条例,对导师跨学科业绩进行考核,针对跨学科培养研究生进行合理的工作量分配,这样才能深化导师们的跨学科培养意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第五,国家教育部门对学位授予点进行合格评估,制定合理科学的评估标准,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核心,对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进行质量评估。

3 结语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发现,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师生各自专业背景和学科特征不同,却能产生师生之间的联动性,这更能发挥导师与研究生在跨学科培养中的积极性。在师生联动模式的背景下,从培养目标、选拔机制、培养方式以及考核体系4个方面初步探索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体系,以期实现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实跨”,防止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 张莉.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误区分析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5):18-22.

[2] 杨波,祝湘陵.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调查研究,2013(4):59-60.

[3] 张山林.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创新人才培养视觉[D].武汉理工大学,2013.

[4] 王祺.建构主义视角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D]. 石河子大学,2015.

[5] 蔡成涛,梁燕华.创新性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师生互动[J].教育教学论坛,2017(48):5-6.

[6] 郑刚,刘军,赵桂荣,等.新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212-214.

[7] 李中亮.跨專业研究生教育:问题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Z1):104-108.

[8] 沈辰.关于跨专业考研现象的反思和建议[J].科协论坛,2013(5):178-179.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六足园生态实验室:儿童跨学科探究学习的实践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指导高中生跨学科学习的探索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产业计划”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材料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