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帅 李昕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日语会话课程存在的问题,在巴特勒“七段”论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七段”教学分解成课内、课外、评价三部分,并融入到多种教学模式中,探索构建更适合高校日语会话课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新模式可以提升学生口语交流能力,改善大学日语口语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混日语会话 交流能力 “七段”教学论 多元化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9(b)-0144-02
1 日语会话课程存在的问题
日语专业学生就业难,缺乏一技之长且语言不过关。目前作为零起点的大学生在本科毕业时能做到与日本人无障碍交流,是相当困难的。多数高校的日语会话课程仍是以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模式为主,强调语言某础学习较多,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过分拘泥于书本,有些内容与时代脱轨。在培养口语交流能力时,会话课上还会常常走入“听”“说”分家及过分强调“译”的误区。改善大学日语口语教学效果不容忽视。
2 基于口语交流能力的日语会话课程国内外现状
2.1 国外现状
国外口语教学的研究方向主要为教学法、教学策略等研究研究领域,当今流行的口语教学模式研究都基于外语教学法的研究。目前的教学法是以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构建主义为基础形成的。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由学习者主动通过新的经验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来補充、丰富、改变自已知识经验的构建过程。该理论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形成了情景教学法、听说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教学方法及其程序的策略体系,如今世界上较流行的是UPR、UPP、PSC、PTP和WSC这5种模式。
2.2 国内现状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前一直使用的是以翻译为主的传统教学法。80年代后,接受了先进思想,才逐步重视语法及语用能力的培养。现在正致力于语言活用能力及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研究的出发点不同,研究成果百花齐放。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从学校性质分为本科院校、独立院校;从人才培养分为复合型、应用型:从教学方法分为体验式、任务式;从能力培养分为创新能力、交际能力等,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研究起步稍晚,其中针对外语口交流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研究更是多数都还停留于理论研究的层次。
3 口语交流能力在日语会话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为改革当前教学模式单一的日语会话课程,本文以提升学生口语交流能力为目标,构建基于巴特勒模式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由课内教学、课外活动和能力评价三方面构成。
古代教学的典型模式是传授式,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17世纪,首次提出了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19世纪,赫尔巴特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四阶段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杜威提出了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倾向,弥补了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不足,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模式逐渐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课堂教学以“教”为主向“学”为主发展。
针对不同教学目的,现在已经有多种教学模式在应用。其中以20世纪70年代巴特勒提出的“七段”教学论影响最大。它的基本教学程序是设置场景→激发动机→组织教学→检查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针对高校日语会话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七段”教学分解成课内、课外、评价三部分,并融入多种教学模式,达到提升学生口语交流能力的目的。
4 基于口语交流能力的日语会话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新构建的日语会话课教学模式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新模式重在结合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分阶段令学生掌握生词、语法、文化、礼仪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实用技能;通过课上课下进行长期或短期实训巩固所学内容的方法,尽量去除单一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日语会话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以提升学生口语交流能力为核心前提,内容以课内教学活动为主、课外活动为辅,并以学期初与学期末两次对学生口语交流能力的评价作为检验教学效果及设计教学模式的依据,改进课内、课外教学活动。利用“课内教学—课外活动—交流能力评价—课内教学”的闭合循环模式,提升学生日语交流能力的水平,让学生尽量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增强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高帅.大学日语教学中会话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科教导刊,2014(10):102-103.
[2] 李昕,高帅.对日语会话课进行多元化评价的思考[J].明日风尚,2017(7):320.
[3] 王岩.借助数字教学平台,创新外语实践教学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16(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