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东
[摘 要]项目教研是根据研究的问题,基于自愿、自由的原则,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学习、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种教研模式。在具体的运行管理中,项目教研需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和评价管理制度。项目教研基于同伴互助,汲取了随机教研的优势,与教研组教研共同促进教学研究的提升。它具有价值追求的多维度、过程环节的开放性以及提升教师素养的针对性等特点。
[关键词]项目教研;模式;同伴互助
学科教研组作为学校教研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对于组织学科教研、传承教学经验、统一教学的进度和目标、规范教学的组织和手段等,能够发挥很大作用,但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下,传统教研活动弊端日益突出。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教研目的以升学为中心,教研内容方面缺乏对真实性问题的深入研讨,教师深入参与教研的意识不高,教研组集体教研的很多时间用于常规性的检查评比活动,等等。
对于传统教研面临的困境,需要寻找新的方式来突破。在企业,往往运用项目管理的经验,将工作细化为一个个独立的项目,这种趋势在现代工作管理中日益明显,以最佳的能力来管理项目,以最有效的方法来完成项目[1],才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学校的教研活动,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尝试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项目教研活动。
一、项目教研模式构建
1.项目教研组织模式的建立
项目教研,是根据研究的问题,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学习、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种教研模式。它是开放的,由跨学科跨教研组的教师组成项目组,因研究的课题而聚在一起,即它因项目的存在而存在,因项目的结束而结束。设立的教研项目,由一名教师主持、若干教师分工合作来完成。这种教研模式通过鼓励性的措施,吸引志同道合的教师组成合作团队,因为事先给出了目标和评价标准,教师通过合作研究,比较容易评价自己的工作效果。
以教研项目为载体,通过自我结伴的方式形成团队协作和主要负责人负责的组织管理模式,通过自我管理、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使“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优势[2]。通过项目运行模式进行优化配置,实现项目教研的效率最大化。
2.项目教研组的运行管理
项目教研的教师群体已不再是由单学科教师组成,而是由多角色、多领域的教师共同组成,同时,由于项目研究的课题是自发产生的,人员也是在自愿、自由的原则下参与,这一点与常规的教研组教研有本质的不同。
针对项目教研组的特点,对于项目教研的管理也有其自身的特色,在运行过程的组织以及制度层面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在制度上保障每一位教师都有提出教研课题和成为项目组织者的权利,有参与一个或多个项目教研的自由;二是对于批准的项目教研,学校应给予项目研究经费、设施、场所等方面的支持;三是项目教研应具有一定的组织体系,如负责人、组员以及各自的分工合作要求;四是项目教研应有相应的计划、活动记录、进展情况以及成果等过程实施情况的公开或提交;五是学校应建立对于项目研究成果的评比和奖励等激励机制。
项目教研运行过程中,由于教师可以自由参与项目组教研,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成员之间的差异,也会出现有些教师不愿参与教研活动或参与教研活动过多等情况。为此,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协调管理制度,根据研究课题的难度、周期、负责人的能力等情况,在各项目组之间进行协调,确保各项目组的相对平衡。
项目教研的评价有其自身的要求,它的评价制度需要融入新的内涵,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个性化评价,从教学效果、教学改进、学生进步等方面的收获进行评价;二是透明化评价,即针对项目组的工作业绩,采取自评、互评、组内评、组间评的方式进行;三是借助于网络平台,通过学校引领,营造教研评价氛围,让教师在暴露自我、开放自我中真正进入研究状态。
二、项目教研基于同伴互助
国内外很多研究显示,教师同伴互助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同伴互助的质量和效果是影响校本教研效果的重要因素[3]。项目教研是基于同伴互助的一种教研组织形式,教研项目组的组成,是对多学科教师参与的跨学科式教研活动进行的大胆探索与实践,以此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共同分享经验、研究问题,最终达到共同提高。项目组的同伴互助教研跳出了传统的学科局限,使得教学研究的注意力不再局限于本学科,而是较多地放在教育观念、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上,并且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共同研究探讨,可以促使教师更好地借鉴其他学科教学中的经验和方法,又可以弥补本学科教师教学经验的狭隘与局限。
在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教研方式包括教研组教研以及随机教研,这也是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教研组教研是传统的教研方式,在学校教研活动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它的运作已经比较完善;而随机教研不限时间、地点、场合和人数,能者为师,优点是及时性,缺点是缺少系统性,更谈不上计划性,而且也不强求教研成果。
项目教研吸取了随机教研的灵活性与及时性,形成了同伴互助式的不局限于学科组的教研方式,使教师既能在项目组内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又不影响常规的学科教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多角度转换的平台,并且在学科组教研与项目教研的角色转换中,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项目教研的特点和优势
1.价值追求的多维度
项目教研的价值追求表现为多个维度:一是教育维度,即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教师的素养、教育表现和教育成就;二是学习维度,即从教师作为学习者的角度,看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习能力和不断完善自我的要求;三是创新维度,即从创新的角度看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育維度:营造氛围,提升素质。项目教研要提升教师的教育素质,让教师知道“我的主要任务不只是教,还要思考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更好”。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快乐,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项目教研恰好有利于营造这样一种氛围——变被动的教研为主动的教研,使教师自主自愿地参与,并能在参与过程中充满热情,发挥能力,体验快乐。endprint
学习维度:学习是自己的事。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在项目教研中,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不断探究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思考如何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项目教研的过程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完善自我,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
创新维度:創新才有生命力。“幸福源于好心情,成就源于好思维。”项目教研亦如此。幸福的教研是大家感悟出来的,项目教研需要创新,对于研究的问题,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反复思考,反复地自我发问;项目教研需要成果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有交流探讨,并在交流中不断创新。
2.过程环节的开放性
项目教研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研究问题的开放性、研究形式的开放性以及研究成果的开放性。研究问题的开放性表现在“研究问题生成”,可以是自下而上或者自上而下生成的,前者是指研究问题源于教学过程,是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困惑;而后者是指教研主题来源于学校,是学校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确定的,是从教育教学日常活动遇到的问题中提炼出来的。研究形式的开放性具体可以表现为校内外结合、组内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有时座谈、有时实战、有时观摩、有时研讨,等等。研究成果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研究成果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是展示、概述、实操,也可以是论文或调研报告等。
3.提升教师素养的针对性
在教师素养培养的针对性方面,项目教研也有突出的优势,具体表现如下。
(1)对教师问题意识的关注。项目组教研的一般过程是“从教学实践中梳理问题—确立研究主题—教学实践探索思考—解决问题”,引导教师在平等对话和批判性反思中发掘教育问题,并由此出发,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主题。当然,教师对教育问题的认识能力提升有一个过程,因此,项目教研不仅要聚焦问题,更应该引导教师在实践和反思中不断透过现象层面的“假问题”深入发现本质层面的真问题,即抽象的规律性问题。
(2)关注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传统的教育研究满足于为教师提供理论培训和方法指导,但由于这些理论、方法与教师个人教育的实践体验有一定距离,很难与教师的教学实际形成共鸣,结果往往失去了生长的基础。项目组教研要求教师叙述自己的教学故事,并引导教师在述说自己的教育生活经历和教育生活体验中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改变自我。也就是说,项目组教研要从重视教师的教育故事情节到重视发展过程中教师思想行为的变化,从关注规律到关注意义,通过意义的追寻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4]。
(3)追求合作双赢的理念。项目教研,使教师集中进行一个彼此感兴趣的研究,有共同的愿景,孕育着无限的创造力。自我结伴所形成的团队共同的愿景,使他们达成目标不能依靠外在的行政命令,动力只能来自于团队内生合作共进的精神。通过学校给予平台,通过项目组团队的合作与交流,这样能够有效超越教师个人的经验局限,达到共享和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2]李卫星.怎样入手——项目管理实践精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张莹,符文娟.教师同伴互助: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11):9-11.
[4]郑金洲,吕洪波.教师应具备的七大核心素养[J].人民教育,2016(11):54-57.
(责任编辑 张慧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