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面向未来的学习成为看得见的风景

2018-03-08 20:20陈文艳
江苏教育 2018年2期

【摘 要】在“未来教育长什么样”的诘问中,重构与创新,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与挑战。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才能回应这个急剧变革、狂飙突进、多元折叠的时代,梅岭小学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深刻思考提出了“让面向未来的学习成为看得见的风景”的命题,直面教育价值的重新审问,学习样态的重新构建,学习图景的重新塑形,教育生活的重新定义等问题,回归本质与原点,聚焦适合与充分,体现公平而有质量的学习,以此回应十九大报告中“优先发展教育”的论述。

【关键词】新价值;新样态;新图景;新生活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2-0045-03

【作者简介】陈文艳,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江苏扬州,225002)校长,高级教师。

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言,未来学校是一个哲学问题,要不断地进行哲学提问与思考,但我们可以用努力朝向未来的姿态去描述未来学习。多年以来,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始终面向未来,用行动描述着未来学习、未来教育,经历了教育价值的重新审问,学习样态的重新构建,学习图景的重新塑形,教育生活的重新生成等路径。让未来教育从可能走向现实,又从现实走向新的可能。

一、价值描述:可以“美”,更应当“美好”

孩子们为什么要来到学校?让学生喜欢并终身铭记的学校是什么样子?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孩子眼里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认同的学习是什么?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学校的使命是什么?

一位来自密涅瓦大学的陈小树同学告诉我们,她是这所2014年开办的“颠覆常春藤大学的未来大学”招收的第一届学生。在这所没有实体校园的大学里,四年中她需要在不同国家的七个城市学习;没有面对面的老师,全部是在线视频教学;没有考试,给予学生完全的主动和自由……她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在这所学校的学习:“在这里,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得到了无穷的动力;在这里,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创造中学习。”

从孩子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对教育的需求是多样的、个性化的,他们并不畏惧变化以及那些具有未来意义的挑战,孩子对这个世界和新事物充满好奇,他们知道想要的未来,希望学校能够真正帮助他们触摸梦想并在未来获得成功。

回到当下的教育现场,我们的教育供给显然还不能很好地回应这样的需求,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正在影响着教育的美好,也在影响着我们的未来。时代的发展太快了,梅岭人清醒地意识到,无论是回应社会发展、学校存在,还是满足学生期待,都需要重构教育价值的坐标。

2017年,恰逢梅岭建校70周年,一所占地110亩的新校区投入使用。这一切都敦促处于这一重要节点的我们,在回望历史的同时描绘未来。梅岭地处风景秀丽的瘦西湖景区,老校美在历史的隽永,新校美在现代的震撼,但我们以为教育更应当和美好同在。因而,梅岭对教育价值新的理解和选择是“和美好的一切在一起”。

我们以为美好是相信,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知道很好地生存于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我们以为美好是发现,发现儿童的天性,尊重个性,提供可能性;我们以为美好是善意和适切的助推或导引,把选择权、尝试的空间等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养成面向未来的能力;我们以为美好还是等待,快一些不错,慢一些不急,有积极意义的成长才有价值……一句话,美好是更关注人的存在本身!

我们期望梅岭正如杨九俊先生所描述的那样:“一个教育人与梅岭接触,是不需要这样启发的,因为在这里,美、美好常常是不期而遇的。她们基于美好、为了美好、通过美好,以其热情和聪慧,坚守和创造,正在努力地实现美好。”我们希望凡在这所学校里发生的教育生活都能与这一新的价值追求密切相关。

二、样态描述:从“个性化学习”到“可个性化”学习

在面向未来的学习中,我们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到底有多大的自主权?“谁”在个性化?如果学校已经帮学生个性化了,那还是真正的“个性化学习”吗?学生如何从“个性化学习”提升到“可个性化”学习,这个过程有没有一种“杠杆解”?存不存在那个“撬动的支点”?新校建设让梅岭有机会选择通过“空间样态的重塑”撬动学习的改变,即着力为学生提供一种更为丰富、更具选择性和生长性的经验场域。

1.支持“可个性化”學习发生的地理空间样态。梅岭小学新校区位于国家5A级景区,与瘦西湖、宋夹城、花都汇生态公园毗邻。作为扬州第一所“空间面向城市开放”的学校,学校所有公共服务设施均临街而建。在学校为社区提供高品质服务的同时,社会也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充分的人力资源、多样的服务技术和丰富的展示平台,学校与社会的融合让校内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2.支持“可个性化”学习发生的物理空间样态。一是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内需,如区域划分合理,具有更大灵活性的教室;二是满足学生自主建构的内需,如阶梯式、可供自由围合、空间重组的图书馆;三是满足学生自主展示的内需,如空间上的大量留白、主题综合的师生街等。

3.支持“可个性化”学习发生的逻辑空间样态。学习是怎样发生的?这是一个似乎不问自明却永远无法明晰的问题。梅岭小学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时光轴:小学生自主学习支持系统建构》为“可个性化”学习生发的逻辑核心,通过动力系统、目标系统、辅助系统和资源系统四大子系统的构建将“可个性化”学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要素进行系统建构和维护。

空间样态的重构给师生们带来了强烈冲击,可个性选择、可自由切换、可多功能融合的“学习力赋能场”促发了新的学习样态的产生,它使我们看见了“可个性化”学习发生的可能,成为从“个性化学习”到“可个性化”学习的“杠杆解”。

三、图景描述:需要“高度聚焦”,也需要“深度融合”

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梅岭小学深深懂得,空间意义的活化一定离不开课程,空间需要与课程对应,才能焕发出生命力。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梅岭小学锁定新“课程图景”构建的经纬,通过“高度聚焦”与“深度融合”两个维度充分释放空间能量,进而抵达现代教育生态系统的教育实践。endprint

1.动线缜密的课程图景。

首先,梅岭在新校建设过程中形成有趣的课程体验动线。梅岭围绕学校文化理念系统,构建课程框架,关注时间流变,布设课程节点,植入学习媒介,提供生长性资源,将文化、环境、课程与人的需要融合,深入挖掘体验互动的可能,力图促成学习的加乘效果,以丰富课程图景中人的生活。其次,对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了“求知与发现,实践与创造,合作与适应,发展与改变”四大门类。第一,求知与发现,强调通过对现有知识的学习发现世界;第二,实践与创造,强调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创造的能力;第三,合作与适应,关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第四,发展与改变,关注课程给予学生的基础性素养,又关注给予学生的发展性素养。

2.个性与多元的交互发生。

梅岭认同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基于人的天赋秉性,唤醒与启发,以学习者为中心。首先,我们寻求课程实践策略与方式上高度聚焦。梅岭充分利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等方式觉五感体验方式,让学生通过看、听、闻、尝、触等方式感知世界、认识世界、融入世界。其次,我们寻求课程研发内涵与表达上深度融合。梅岭小学新的课程图景在内涵上蕴藏学校的特色空间架构、情感表达脉络、生活流转轨迹;在表达上主要实现儿童与真实生活的互动和联结。通过内涵和表达的深度融合应对学生的多元需求。

3.朝向未来的图景结构。

结构决定品质。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不可捉摸性,暂时很难对课程图景的结构做出确定性的预判和设计,但是未来主义者已经给出了一定方向和重点。基于这样的理解,梅岭围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的目标,提出了“P-N-F”的课程图景结构。P是指“过去”(Past),N是指“现在”(Now),F是指“未来”(Future)。三者之间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实际上表达的是梅岭对新“课程图景”的理解,即新“课程图景”是过去的经验、现在的知识和未来的创造的融合与整合。

堅守“为儿童成长服务”的梅岭课程图景,有着更为深厚与多元的丰富性,这一点最集中体现在梅岭的学生身上,成为他们的精神气质与美好追求。

四、生活描述:可以“承载生命”,也可以“成就彼此”

毋庸置疑,教育现场中除了学生,还有另一重要群体——教师,面向未来的学习还需要打破以往师生平行的存在方式,在多层级、多形态的彼此遇见、相互关照、互为成长的浸润中实现彼此。正如佐藤学所言:“身处学习共同体中,可以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帮助的温暖意向。”

1.基于共同体的生活轨迹。

以时间为轴,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生活中寻找潜藏的成长点、成长节和成长季。对于学生来说,那些经历轨迹的体验构成了生长;对于教师来说,那些丰润轨迹的过程构成了生命。

2.基于共同体的生活方式。

方式即载体,关照生命成长的共同体生活,即让教师、学生在交互的空间里做对彼此有意义的事,成为彼此重要的他人。

3.基于共同体的生活形态。

生活形态投射出的是生命价值,教育为生命而存在。“儿童是他自己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发生的本源力量;教师是“那个不远处的吹笛人”,是价值的导引者、行动的激励者、心灵的陪伴者。师生相互成就,教育生活得以完整。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未来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我们坚信,只要站在儿童那一边,学校就不可能是“旧的”;只要始终站在儿童那一边,学校就永远都是“新的”。在变化的时代,找到不变的内核,预测学习的未来,担起教育的重任,让面向未来的学习成为看得见的风景,这是使命,也是朝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