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现代化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应尽义务。姑苏区作为苏州核心城区,文化历史悠久,百年老校众多,教育底蕴深厚。姑苏教育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竭力打造“均衡、公平、优质、适切”的具有“姑苏特质”的现代化教育新形态。
【关键词】十九大;教育现代化;姑苏教育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2-0024-03
【作者简介】单杰,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政府(江苏苏州,215008)副区长、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姑苏区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
姑苏区作为苏州核心城区,文化历史悠久,百年老校众多,教育底蕴深厚。姑苏教育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做实做亮历史文化名城之‘核”为己任,办好公平普惠、优质多样、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一流教育,竭力打造“均衡、公平、优质、适切”的具有“姑苏特质”的现代化教育新形态。
一、发展目标:打造“学有优教”的现代化教育强区
到2020年底,姑苏教育主要发展指标在达到江苏省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发展,按照“推进均衡、促进公平,提升内涵、追求优质,激励创新、增强活力”的工作思路,加快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特殊教育普特融合发展,推动社区教育开放互动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打造“学有优教”的现代化教育强区。
二、重点工程:激发“姑苏教育”的品牌建设新动能
1.全面升级办学条件,强力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
教育现代化首先是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全面升级办学条件,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按照“统筹构建、突出重点、适度超前、效益最优”的原则,根据城市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区域人口密度、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和适龄少年儿童的数量及分布情况,不断完善教育布局发展规划以及分步实施计划,增加教育资源总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设点布局更加合理、服务范围更加适中、育人环境更加优美、设施设备更加齐全、运行机制更加灵活、教育效益更加显著。依法落实城区新建居住区配套标准化学校建设,确保配套学校建设与住宅建设首期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加快推进《姑苏区教育设施五年行动计划》,逐步撤并小规模学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力争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
2.全面优化入学机制,努力保障资源配置均衡化。
坚持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实施流动人口积分入学制度,优化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程序,以更加公平、公开、有序的方式,更好地协调公共教育资源供应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的比例达100%。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扩大优质学校辐射面,实施大学区制,发挥名校名师的辐射作用。提供足额的公办和民办学位,依法保障适龄少年儿童免试、就近、按时入学,切实保障适龄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到2020年,力争创建“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
3.全面挖掘“苏式文化”,大力探索文化传承课程化。
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是全国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教育的重要责任则是努力培养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发扬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精髓的下一代。姑苏教育通过全面挖掘“苏式文化”,大力探索文化传承课程化实施路径,努力找准区域文化与课程发展的契合点,通过地方读本进课堂,形成植根地域文化、具有示范意义、突出实践体验的课程体系,打好姑苏学子成长的精神“底色”。
三、主要举措:构建“全面优化”的姑苏教育新生态
1.创新思路,全面深化姑苏教育新内涵。
学前教育有序发展。高质量、高标准地保持学前三年入园率100%,力争90%的幼儿园达到省、市优质幼儿园标准。强化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管理职责,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建立健全公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通过以奖代拨、以奖代补等形式用于民办幼儿园的年检考核、提档升级、升等创优的奖励扶持,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保育教育服務,进一步缓解学前教育“资源缺”“入园难”等现象带来的社会压力,满足幼儿入园需求。
义务教育内涵发展。以省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创建为契机,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教育科研科学化水平,推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与评价方式的变革研究。开展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等课程整合试点,健全完善具有“姑苏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体育、卫生、艺术、劳技和科技教育工作,深入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建设一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特殊教育纵深发展。在保持高标准残疾儿童少年9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的基础上,有效开展“医教结合”实验、“送教上门”服务和“融合教育”试点工作。保障特殊教育办学经费,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按本区普通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8倍以上拨付,确保特殊教育学校达到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
社区教育品牌发展。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以市民学校为基础,以其他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为补充,完善社会教育网络体系。到2020年,全区80%的街道达到省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建设标准,80%以上的社区市民学校达到省级标准化市民学校建设标准,巩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成果。加强终身学习网站、数字图书馆等公共学习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多网合一、优势互补的远程学习网络、服务平台和学习资源库,网上课程达到6000门以上。到2020年,全区学习型学校建成率达100%,学习型机关建成率达100%,终身学习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endprint
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执行区内民办学校准入条件,健全民办学校年审制度,用好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及时表彰、奖励为民办教育事业规范健康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引导优质民办学校做大做强。激励优秀教师投身民办教育,保障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教师具有同等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权利。加强对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监管工作,提升监管工作的理解力、执行力和操作力,积极、理性地推动、促进我区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2.做优师资,全面促进姑苏教师新发展。
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建设具有姑苏特色的立体化、个性化、适切化教师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建立区级骨干教师后备库,培养更多优秀教育人才,健全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区域教育特征的骨干教师培养引进和考核管理机制,完善校长、园长选拔任用和管理机制,打造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名教师、名校长队伍。到2020年,全区小学、幼儿园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18%以上。
健全教师激励保障机制。按照省定教师编制标准,足额配齐各科教师。完善小学教师准入、退出机制和岗位设置制度,推进区域内小学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制度。试点集团化办学,开展骨干教师异地挂职,促进校与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索幼儿园教师备案制管理,以强化公益属性、激发生机活力为目标,探索研究“标准核定、备案管理、分类聘用、同岗同酬”的事业单位编制人员管理新机制。促进教师交流,依法落实并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完善《姑苏区教育人才计划实施细则》,造就一支具有领军潜能、创新潜力的教育人才队伍。
3.“数字”先行,全面优化姑苏学子新学境。
加强区域教育“数字”化环境建设。加大投入,力争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智慧教室校校有、教育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全开放的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85%学校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通过第三代虚拟教育城域网建设、姑苏教育云平台建设、数字化智慧校园建设工程,探索改革区域整体教育教学运作模式,形成高效的智能化教学体系、数字化网络体系,构筑“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到2020年“三通两平台”覆盖率达90%以上。
促进教育教学“数字”化智能应用。快速转化利用“未来新科技”成果,构建姑苏智慧教育“云服务”体系,通过“云服务”体系实现对区域内各类教育的全人员、全业务、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体系的深度融合。基于“未来学校”建设、“智慧教室”应用,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有效利用“云”技术,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径和新策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效融合。依托区域教育云平台,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模式,逐步实现对师生日常行为进行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到2020年,符合省定“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学校占比达60%以上。
4.国际交流,全面拓宽教育服务新视野。
加大教育国际交流力度。支持学校、幼儿园引入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和评估体系,开发中外融合的校本课程。拓宽学生出国(境)交流、短期培训、暑期游学渠道。力争与境外建立更多友好学校,鼓励试点学校构建常态化的国际交流模式,建立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引进或自主开发国际理解课程,建立师资培训互通机制,打造国际交流窗口学校。选派校长、骨干教师到教育先进国家或地区进行培训、参观学习,选派校园团队参加国际交流。到2020年,实现全区境外友好学校比例达到35%的目标。
拓展教育对外服务广度。为外国学生建立中华文化大课堂,努力把中華传统优秀文化、吴文化推向国外和海外校园,构建汉语国际推广新格局。进一步加强跨文化跨学科交流,为区内港澳台以及外籍人员随迁子女提供教育服务,在本地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提升姑苏教育的国际吸引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