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永
阅读分析:科技带来的改变,往往令人赞叹不已。要把高深的科技转化为普通大众都能看得懂的科普文章,是需要一些技巧的。首先,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如何将记忆力提高千倍”是多么切合我们的内心需求和渴望。其次,开头抛出“很多人抱怨自己记性差”的问题又说到我们心坎上了。接着,举一群令人膜拜的“年轻的哈佛学生在一天里变为记忆很差的老人”的实验做例子,不是又紧紧抓住了我们的眼球读下去?最后,“首先”“因此”“现在”“不久的将来”等词语,使文章言之有序,更方便我们读懂深奥的科学原理。(特约教师:河南省郑州市第七十三中学 张雪飞)
很多人抱怨自己记性差,羡慕周围过目不忘的朋友。那么,能不能利用技术,把记忆能力提高千倍呢?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大脑中大多数神经细胞是不能再生的,但记忆是存储在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点上的,一个神经细胞与其他神经细胞间有几千个连接点。一个细胞死亡不会丢失一个记忆,而只会由于相关节点的丢失使记忆减弱、模糊。而脑力锻炼可以不断活跃与记忆有关的神经网络,强化原有的连接点并创造新的连接点,刷新由于细胞死亡造成的记忆损失。衰退是循序渐进的,而锻炼也是循序渐进的补偿过程。
有个著名的实验,让一群年轻的哈佛学生在一天里变为记忆很差的老人。首先,让这些学生在睡眠实验室里,边睡边实时监测他们的脑电信号。当三期慢波睡眠的脑電波出现时,实验人员就摇晃床,把三期睡眠破坏成浅睡。如此一夜几次晃床,虽然总睡眠时间没变,但第二天测试时,结果却十分惊人——年轻聪明的哈佛学生竟然变成了“老年大学”的学生,他们的逻辑能力和显性记忆都大大下降。而被试学生自己却一点没有睡眠不佳的感觉。这个实验说明了睡眠对记忆的重要性。良好的睡眠对记忆力的重要性超过一切体育和脑力锻炼。因此,任何年龄的人都要尽一切努力保证充足的睡眠。
记忆的过程是神经科学的热门研究领域,目前虽然还有很多基本问题没搞清楚,但很多证据表明,人的记忆不是像在硬盘上存照片一样,写一次就永久存留。与之相反,长期记忆的形成必须靠睡眠中的回放。而长期记忆形成后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回想,然后根据回想再记入。利用这个生理特性,技术就有了切入点:影像声音和文字可以帮助场景回放,也就不断刷新了储存于神经细胞间连接点的记忆,这和人在回忆时主动刷新记忆的过程是一样的。
智能手机让人们拍摄了越来越多的照片。翻翻过去的照片,可让人回想起很多过去经历的细节,其中大部分细节是如果不看照片就永远不可能再回想起来的。现在每人每周也许有几十张照片。在不久的将来,米粒大小的无线照相机可以在眼镜、帽子或衣领上自动地定时捕捉个人和周围环境的影像,使个人拥有的照片数量增加到每秒钟几百张,将个人的全部视觉经历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同样,其他无线传感器可以把人的声音、动作、速度和地理位置等信息随时存储起来。每件衣服、每个物件上都有多个“一次性”相机和其他传感器,可以说,当你穿戴上这些设备,你的人生就被完整地记录了。
这些图像、声音和语言文字等信息可被轻易索引,由“个人记忆系统”分析整理,并按需进行场景回放。其结果是使人“过目不忘”,记住每个见过一面的人,经历过的每个地方、每件事,交谈过的每一句话。每当你遇见只见过一面的人,记不清楚时,智能手机会告诉你上次在哪里见过,谈过什么,甚至这人的姓名、职务等,让你永远消除似曾相识的尴尬。
张朝元摘自《科普时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