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齐俊河·中国锻压协会
21世纪人类正在逐渐进入信息化社会,主要特征表现为各种社会活动中掺入了全方位、深层次的信息化身影。主要的表现有如下方面。
⑴信息技术促进了生产的自动化,生产效率显著提升。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得到充分体现。
⑵信息产业形成并成为支柱产业。
⑶信息和知识成为重要的社会财富。
⑷管理在提高企业效率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⑸服务业经济形成并占据重要的经济份额。
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同时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改变着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竞争的格局。从全球范围来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⑴信息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和升级。
⑵信息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⑶信息化引起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正能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化对全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极不平衡,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益并没有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社会阶层得到共享。
⑴信息化差距或信息鸿沟加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加大了一国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间的差距。
⑵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劳动者对具体劳动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对劳动者素质特别是专业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失业。
⑶信息化生活方式的形成,使人类对信息手段和信息设施及终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应急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紧急状况,将对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金属板材成形行业作为人类社会组成部分,自身受到社会进步的影响。在信息化社会,也会出现信息化的金属板材成形行业与之相适应。换句话说,信息化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在我们金属板材成形行业也一定会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为了应对金属板材成形行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金属成形企业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适时推进各自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人类社会信息化是发展趋势,不可阻挡。无论是通信和流通领域,还是制造和服务行业,信息化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它带来的精准、高效,正是我们制造业永恒追求的目标。作为我国制造业的基础零部件加工行业之一——金属板材成形行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和制造,是未来的企业组织和生产模式的发展趋势。
作为现有、传统的金属板材成形企业,必须审时度势,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以适应新时代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实现企业信息化,首先需要有人才,包括信息化建设人才、信息化应用人才;其次需要信息化技术和设备、信息化的生产和管理;最终提供信息化的产品和服务。信息化企业所需的人才、技术、设备、生产、管理、产品和服务,都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和研究的成果。所以我国金属板材成形行业企业的当务之急是需要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从而解决企业的发展,甚至是未来的生存问题!
人才和技术是企业创立和发展的两大基本要素,但人才的培养,技术的创新,既不是企业的主要目的,也不是企业的长项,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用好人才、选好技术,制造出优质、低价的产品回报社会,获取最大利润回报股东。而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正是人才的摇篮、科技的源泉。社会所需的各类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生产和管理人才等几乎全部出自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育和培养。此外企业赖以生存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回报社会的产品和服务,无不是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和开发的成果。
今天人类将逐步进入信息化社会,制造业必将进入信息化时代,金属板材成形行业必须实现信息化才能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作为金属板材成形行业的主体,各类金属板材成形企业必须逐步实现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从而最终实现智能化管理和生产的模式。
金属板材成形企业实现智能制造、融入信息化社会,必须有高级人才和先进技术做支撑,否则将会逐渐落伍。金属板材成形企业获得信息化人才和技术的最直接、精准、快捷、高效的唯一方法就是产学研合作。
当前,无论是科技进步驱动下的生产方式变革,社会信息化导致世界制造业格局的调整,还是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改变,传统中国制造竞争力的下降,都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金属板材成形行业和企业作为制造业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首先必须认清我们所要面临的严峻形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然后积极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金属板材成形企业,以适应新时代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需求。
所谓新时代中国特色金属板材成形企业,就是基于世界制造业进入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背景下,立足于我国经济水平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遵循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降低制造成本的根本原则,创造出的全新运作模式的现代化企业。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金属板材成形企业,必须做好人才、技术储备和应用,做好人才的后续培养和工艺开发。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是金属板材成形行业人才和技术的来源,做好产学研合作是企业获得所需人才和技术最快捷、高效的途径。
产学研合作按合作主体的关系可分为: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和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四种主要合作模式。
高校为促进教学与科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筹措教育经费,利用校内自身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自己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创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并将经营实体与教学实习基地合二为一,以达到人才培养、科研发展与经营效益并举的目的。
该模式的优势在于:便于学校统一有效地管理和规划;能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能促进学校主动进行市场定位,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能快速地获得收益,为学校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缓解人事体制改革带来的人力资源闲置压力;较好协调教学、科研与产业间的关系。但该模式由于学校既是企业的创办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因而自己的优势不在商品的生产与经营,而是人才、科研与技术。但把精力花在合作的经营上,就势必偏离教学与科研的中心。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市场化的经营与生产不是高校的优势,学校市场开发能力弱,校内企业资产薄弱。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产学研有必要与校外企业结合。通过与高校合作,校外企业获得了人才、成果与技术的有力支撑,提高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及市场份额的拓宽。
该模式的特点是迅速直接,合作多以单个项目或成果为主,优势互补明显,主要侧重一次性操作,技术转让、项目转让、服务咨询、人员培训是其主要形式。转让或项目履行完成,合作终止,学校无须再投资,不承担什么风险。然而这种合作模式由于是限于直接利益双方,因行业差异导致各自不同的出发点,引发诸如观念与认识上、权益与利益上、信息与沟通上、经费与政策上等的分歧难以调和,致使合作成功率不高。
市场是有风险的,谁都想把风险化解到最低程度。有的成果、特别是大型项目,尽管有市场,因为投资大缘故,是双方合作无法解决的,于是就出现以三主体为主要形式的多向合作模式。三向包括:技术成果方(高校)、出资方(金融机构或个体资本投资者)与生产经营企业。
其特点是:合作紧凑规范、风险低、合作期限长、潜力大、收益明显。由于投资需求大,出资方非常谨慎,合作前期的谈判颇费周折,有的技术成果涉及到多所高校,几方存在着权益与利益的问题,故成功率较低。该模式追求的是规模效益、大市场。
由于前几种合作主体都是直接利益方,在合作的整个过程中,有的分歧难以消除,如技术成果的成熟度问题、资金投入是否到位、产品开发与市场进入是否有效、权益与利益的拥有与分配标准等。另外,经常会因为信息交流渠道不畅导致校方成果价值与企业方的市场机会流失。于是近年出现了以中介机构为纽带的合作模式。中介机构有政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校产业推广服务中心、社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以及一些媒体附属的科技成果传播机构等。
其特点是:广泛收集产学研合作的供需信息,多形式传播信息,主动牵线搭桥,以中介人的身份协调各方分歧,并提供某种形式的担保,负责信息真实性调查与利益分割等,可潜意识地降低供需多方的风险程度,促进合作成功。
无论何种合作模式,都为了人才培养和使用、技术研发和使用的有机结合,最终将人才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就需要一个中间媒介起到桥梁沟通作用,这正是各行业协会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所在。
中国锻压协会(前身是中国锻造协会)成立于1986年,是中国一家全国性行业非盈利社团组织,是中国锻造、冲压及钣金制作行业利益的代表,是中国锻造、冲压及钣金制作企业之家。服务会员、服务行业、服务政府和服务社会是协会的唯一宗旨,促进我国金属成形行业进步和企业发展是协会的唯一目标。促进我国金属成形行业产学研合作,既丰富了协会的工作内容,也完全符合协会存在的价值观。
因行业所生,为企业而活,是中国锻压协会的价值所在。中国锻压协会各项工作都紧紧围绕行业展开,利用协会可以利用的所有手段,为行业企业打造一个集人才、技术、市场和服务于一身的交流平台。
中国锻压协会的主要工作部门包括展览部、会议部、网络部、杂志社、行业研究室、教育培训中心、组织与国际联络部、财务部、事务部等。当前,能用于为行业提供服务的所有方式,协会都已采用。
对于产学研合作,协会可以采用上述各种方式,为行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细致入微的服务:
展览部可以利用一年一度的展会,开展校企对接,提供新技术、新产品转让对接服务,开展人才校企对接招聘服务。
会议部可以利用现有各种专业会议或组织专题会议,为校企之间提供人才和技术对接服务。
杂志社可以利用每月出版的多本杂志,开辟专门栏目,为校企提供人才和技术对接服务。
网络部可以利用自己的平台优势,为校企打造、提供专业的人才和技术对接服务。
行业研究室和专家中心,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特别是发挥自身了解行业、知需求、懂发展,又掌握行业专家资源的有利条件,为校企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人才和技术对接服务。
教育培训部,重点在人才的再培训上下功夫,搞好产学研对接活动,为行业提供企业急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