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文创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2018-03-08 02:40:38◎段
文化产业 2018年13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文创

◎段 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20)

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各功能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框架中不断内生了文化协同发展的客观需求。由于文创产业经济、社会功能的提升,传统区域文化生成逻辑不再适用;随着网络媒介的普及,文化类型、空间的边界不断突破,以现代文创产业为核心的文化协同发展问题不断升级。由于制度差异,此问题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区域发展战略中的文化协同问题需对其机理、战略、路径等展开更为细致的研究。

一、粤港澳大湾区文创产业竞合格局演变

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因地理原因,本身即是“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域空间”[1],共享有显著的文化特质和标识。根据区域内几大语系的流布情况,虽然有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等文化分枝,但文化同源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区域(Cultural Area),其“共同文化”在当代文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有别于传统文化的生成机理和交往模式。特别是内地改革开放之后,区域内文化交往频繁化,不仅是该文化区域内交往的自然需求,随文化交往而内生的经济性因素也成为文化交往快速重构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经济与文化相交融的文化交往活动显著于粤港澳大湾区间的文创产业实践中,且日渐超越单纯的民间文化交流,更多地表现为产业内的竞争与合作,以及该区域文创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需求和总体趋势。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传媒产业中最早开始展开区域性交流的地区,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呈现为一种从香港经广东向内地市场的流布和渗入。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往来的增加,香港和内地内生了大量信息与文化交流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借助当时的技术条件,广东最先通过鱼骨天线可“违法”地收看香港四大频道的节目;1994年广东有限广播电视台成立后,开始传输经过滤的香港四套节目,以插播广告的方式客观上默许了香港电视的非法落地;2006年国家才正式批准香港、澳门等9个境外电视在珠江三角地区的合法落地。

第二阶段,粤港澳区域内产业格局清晰化,初步形成了局部的共同市场。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政策调整的先发优势,广东传媒业快速发展成为内地传媒业高地,很快改变了当代文化基本由香港单向流入的格局。无论从地区边界还是从产业门类边界来看,这一时期都形成了较为稳定和清晰的文创产业空间格局。然而这一时期受政策、法律限制,以及传媒产业内部分工、渠道等的限制,其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虽然不断密切化、复杂化,但总体上边界清晰,融合度有限。

第三阶段为深度融合阶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的业务边界被打破,均面临着全媒体,甚至多产业的业务转型;区域间边界也被打破,网络文化流布、合资片等现象,使得区域空间概念失去意义,更重要的是资本正以各种方式打破之前法律、政策规定对区域产业准入所设计的各类门槛。由此,该区域内文创产业发展的无序竞争状态已充分显现,特别在版权、电影、动漫三大领域尤为显著,粤港澳大湾区之间仅内容功能相似的动漫和电影节展就有十多个,广州及周边城市功能类同的文创产业园区不胜枚举。

从粤港澳区域内文创产业发展实践历程来看,随着各地文创产业的发展,以及技术发展对文创产业的挑战,传统的区域内基于各自边界所密切和频繁化的竞争与合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化、全球化语境下区域文化的建构与发展的需要。往来加密的结果必然导致更深层的利益对话和分工协作,内生了区域内文创产业协同发展的需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协同发展的核心,并进入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中。

二、文创产业协同发展机理分析

区域战略框架下如何推进文化及文创产业的协同发展,首先要明确两个基础性问题:其一,何种原因导致粤港澳大湾区文创产业协同发展有其必然性?其二,有哪些显著的方式推动其发展?

文创产业协同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受文化发展规律制约,呈现为显著的文化特质。粤港澳文化协同发展从本质来看,是相关文化主体之间展开的有意识的对话与区隔的实践,普遍存在于文化的自然流布和相关业态的互动之中。在文化自然流布和传播的过程中将形成可清晰识别的“文化区域”。到了文化产业化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内企业组织的规模化生产和传播实践,会形成一种可以更有效地配置各类文化生产资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因此,文创产业协同发展的动力和条件是符合文化发展机理的文化协同。依此考察港粤文创产业发展历程可见,在其发展的第二阶段,以粤语文化为核心,以高产出的现代传媒产业体系为支撑,最早成为国内新闻出版业高地,做强了粤语歌曲、粤语影视等文化门类,并生成了一种高度可识别的文化特质。全面进入网络化、全球化的新阶段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文创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基于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重构区域性的文化可识别度,重新整理建构具有高识别度的文化特质,同时基于此进一步调整理顺文化与文创产业、文化与其他社会结构、文创与其产业体系间的内外部关系,总体性规划布局各类文化生成和生产的体系和格局,实现区域文化与文创产业的相互促进和协同发展。

粤港澳文创产业的协同发展不同于传统文化流布、交往、生成的自然模式,受多种显著不同又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创产业发展和格局变动受技术、政策、市场三种力量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推动,其总体趋势是早期以“技术带动市场”为主;中期以“政策带动市场”为主;目前已进入“技术改变市场并倒逼政策”的主模式。市场和政策是当代文创产业格局形成最为重要的动力机制,市场因素包括因技术变革和受资本驱动所带来的产业调整和产业链运动。政策方面包括因体制变动、政策利导所推动的产业生态变化。

文创产业发展中政策与市场两种机制的互动需要深入分析其内在机理,在各地实践中普遍可见市场逻辑和惯性思维对政策机制的强势渗透。多表现为,政策设计和运作模式与市场运作的方向和模式基本雷同,多在“市场热点”而非“市场失灵”处,使文创产业受技术驱动、市场驱动、资本驱动,而非文化驱动的现象突出,不仅加剧了区域内产业低层级、无序性的竞争和内耗,而且可能形成“政策性市场”,扭曲正常的市场格局。

三、粤港澳大湾区文创产业协同发展对策

文创产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驱动力,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参照2017年出台的《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基于广泛的社会考察和产业调研,粤港澳地区也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文化及文创产业协同发展规划。从一个更为基础和宏观的维度看,相关政府部门应尽早从以下方面展开具体工作:

(一)完善顶层设计

粤港澳大湾区文创产业协同发展无论是在战略规划的顶层设计,还是具体策略、实施方案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具体化。特别需要战略性定位和重新思考文化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作用。文化协同、文创产业协同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具有更为显著和特殊的作用,且其运作机理较为复杂,无论是更为具体的战略规划还是政策实践,都需要更为体系化和深入、细致的对策性研究。

(二)重新定位布局

网络生态中的文化生产因为技术、资本、内容、市场的融合而打破了文创产业在机构组织、行业范围、甚至地域方面的边界限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粤港澳传媒业格局和行业壁垒被突破,资本甚至可突破现有的法律和政策限制,包括地域边界在内的边界问题需要重新思考和界定。粤港澳大湾区文创产业协同发展应定位于广义的文化生产,跳出传统的产业和地域思维的框架,突破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带动发展的思维模式,打破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边界,以全面融合的模式来重新规划区域发展战略,同时需要深度分析区域内城市的比较优势,协调城市间关系,设计可识别、有差异、高协同的次级战略。

(三)建构社会基础

当代文创产业发展所涉已非产业内部之隅,其产出应是整个社会的文化生产能力的提升,并以知识溢出的模式成为当代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因而,其先锋性、引领力,以及可持续能力都是一个基于文化生态建设、文化创造力提升的系统工程。政府尤其应着眼于市场失灵以及市场利益关注之外的社会性、基础性建构。

首先,由于香港、澳门、广东三地的行政模式、政策体系、统计口径等方面的重大差别,无论是政府、学界和业界都无法掌握区域内文创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基本格局,当前迫切统筹展开系统性的调研,内容包括文化资源情况、相关高校及人才储备情况、产业结构和发展情况、文化消费情况、市场规模及结构等,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政策规划、产业拓展等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性资料和数据。其次,统筹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政策与文创产业间的战略协同、政策配套,探索两个系统间有效的互动和借力模式,逐步提升惠民性文化政策的普及度、产出率,以及与文创产业间的相互反哺能力。最后,协同发展的文化创新需要更新人才培育机制和规划设计文创产业社会效益评估的工具。

(四)创新协同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文创产业合作进程中一直在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协同机制。从2002年开始的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到目前已召开了19次;2003年内地与香港、澳门签署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对区域文创产业格局的形成影响深远;2016年广东省政府的《实施〈粤港合作框架协议〉2016年重点工作》等都积极探索了大湾区文创产业协同创新的新模式。

就目前香港、澳门与广东的协同机制而言,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其一,梳理以CEPA为代表的两岸政策重叠问题。受跨区域政策性推动,目前在香港和广东之间已形成以CEPA为代表的协作模式,其发展根据产业合作需求而不断扩展领域、丰富内容、细化措施,从而形成了政策叠加。媒体融合条件下的大文化生产,其共享性、外部性、互补性、公共性不断显化,政策叠加可能导致更多正向效应,但也可能出现发展路径依赖和转型、协同困难等负向叠加,需要在更宏观的层面实现协同发展的制度性突破、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性规划和设计[2]。其二,区域协同发展最重要也是最大的障碍是行政壁垒,需要发现和建立更为高效的政策对话与行政协作机制。其三,具体协同机制创新方面,可以将版权视为一种有效的工作机制,从知识产权信息交换机制、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跨境的法律协作机制等方面创新区域内版权问题的协同机制,在版权治理与合作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历程可见,作为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创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区域内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全面提升湾区经济社会的协同能力及发展水平。粤港澳地区的文化生产,需要借鉴广东传媒产业快速发展时期在区域文化建构和认同,以及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政策调整、市场激活等方面的经验成果,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分析文化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在更高的战略和制度层面实现重大突破。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文创
陶溪川文创街区
现代装饰(2022年3期)2022-07-05 05:55:34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房地产导刊(2022年1期)2022-02-28 08:10:20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不落灰”的文创
当代陕西(2019年20期)2019-11-25 09:24:50
铧芯文创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7:02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消费导刊(2018年20期)2018-10-19 08:22:26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金桥(2018年4期)2018-09-26 02: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