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下的“乡愁”景观营造

2018-03-08 02:34林起北
武夷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乡愁景观美丽

林起北

(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2013年2月,我国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其目标是“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近年来,各省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1]的路子。随着城镇化建设发展,如何营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景观环境,是作为建设美丽乡村总体规划的重要目标。

一、乡愁景观营造的意义

“乡愁”景观是指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传统意义上追求“自然”的构建方法,如同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营造中,建筑与山水环境之间融合。如安徽歙县西递村:独特的建筑形态、当地民俗风情以及季节更替的景观,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场地空间,游客长时间栖居于此,往往流连忘返,这种思想就是对乡村和山林生活的向往出发,发展到一种与自然之物心灵融合的更复杂、更精致的状态。建设“乡愁”的美丽乡村,是秉承“天人合一”自然观,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文与生态的有机融合,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文和谐发展的自然环境模式。它其实是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历史印记,是文明形态的核心载体。

(一)“乡愁”景观是一种“山水田园”的生活情怀

《论语》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是现实人们常引用的句话,是对喜爱山水的一种心境。在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形成以人文本的思想,重人文、重人伦的特点,主张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文人墨客的山水画作下,同样能体会古人对自然田园山水的追求,往往被设定一种向往的景观意境,对乡村和山林生活的思念,如同一杯美酒让人陶醉,向往。这样的理想人居环境作为历史时代特征、自然景观的外在体现,彰显一个乡村生态的特色,是一种山水田园的生活情怀。而人们在征服和改造自然中发现,自然山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有着相似和相近的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拆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2]其实美丽乡村,不仅体现在住宅、村庄、环境、交通等方面的整治与美化,更重要营造人们生活精神场所空间和人居环境,提取历史、人文等元素融入山水、田园、建筑乡村建设中去,营造“乡愁”景观,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二)“乡愁”景观是集合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灵魂代言

乡愁景观是一个村庄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它是代代相传延续历史文脉的一种外在表达方式,是人与自然、自然与建筑和谐共存的人居景观。具有不同乡村文化之间交流重要标志和特征。无论人们身处何处,牵动内心的是乡村的景物之美、生态之美、人文淳朴之美,这种乡愁景观营造具有不同的思维情感,牵引人们思乡的心弦,是乡村得于延续和发展的灵魂代言,成为令人魂牵梦绕的魅力乡村。

凝聚乡愁景观的乡村,是美丽乡村独有的自然特色和人文气息,总是蕴含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地域风情的历史气韵。乡愁景观营造主要是通过打造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坚持生态性原则,依法自然、顺应自然,彰显其乡土文化,向不同时代的人们传递强烈的历史和人文气息,得到世人的认可、赞扬。使乡村成为一个寄托心灵的精神场所,净化身上污浊晦气的空间场所。

“乡愁”景观不仅给予我们的强大精神财富,更重要留给我们一笔无形巨大物质财富,此财富所衍生旅游业发展、经济的增长等。如江西省婺源县因徽派建筑特色、因生态之美,因建筑与自然融合之美,被誉为“中国美丽乡村”;安徽歙县歙县因其秀丽山水与古朴建筑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县,既仿佛踏入清丽的山水画廊,又仿佛走进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于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歙县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素有“东南邹鲁”、“徽商故里”、“文物之海”、“程朱故里”、“礼仪之邦”等美称。2014年歙县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些独具魅力的乡愁景观的价值,在通过打造自身人居环境,形成历史文化名村,休闲旅游度假村等多种方式,赢得良好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也维护原有生态人文景观。

因此,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留住乡村,更重要是留着青山绿水、历史人文,打造那份“乡愁”,使其得以继续延续与发扬。

二、“乡愁”景观营造的是现实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延续与发展,乡村建设主要重点不仅提升整体的村容、村貌,而是提升整体人居环境,虽然在整治阶段经过长期设计、规划,不断反复揣摩方案,但是对乡愁景观营过程中造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一)盲目跟风,生搬硬套

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推进,一些成功乡村整治建设案例数不胜数,如浙江省安吉县,作为首批美丽乡村建设成功的范例,迎来无数参观与学习。对于这样学习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对今后美丽乡村整治工作有所帮助,但也存在盲目跟风,生搬硬套的行为。在整治过程中,对部分乡村改建、拆建的过程中,借鉴某些广场、绿地景观,对场地景观进行无规划建设,或者胡乱点缀亭台楼阁、或者欧式构件等虚假的造景,在新景观上生搬硬套缺乏与原有景观的融合,又不注重原生景观的生态保护,过多强调人工改造丧失乡土特色景观,失去原有我们本应当为之归属于那份独特的村庄特色,譬如建筑师王澍主持的浙江省富阳洞桥镇文村整治项目,早年间随处可见的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渐渐消失,富裕起来的农民,迫切地想要住上仿欧式建筑的别墅,已然失去原有村庄特色。在文村的尝试中,王澍用灰、黄、白的三色基调,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剁斧石的外立面设计,使新村和老村有机融合。例如有几栋新农居外墙抹泥用的就是本村的黄黏土,工艺也是当地老祖宗的夯土技术。通过传统与现代结合,重新呼唤被遗忘的乡村审美,赋予新的场地文化精神,重塑乡村的那份乡愁的意境。这份乡愁正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那份美,那份淳朴和乡村特色。因此,生搬硬套的改造不具特色,哪有乡村的那份乡愁感。

(二)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由于人口集聚增长,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自然资源遭到掠夺式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了自然山体、田园林地的破坏,包括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以及工业化向农村转移等一系列环境。人们对日常生活环境的不重视、不管理,导致乡村生活环境每况愈下,越发严重。即使我们通过改造、整治提升乡村的整体景观环境,也会因为人们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忽视、缺乏对环境意识的保护的观念,难以维持持久的乡村建设的新容貌。

(三)文化生态保护缺失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断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但是由于乡村发展缺乏规划,或者规划过程中缺乏对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发展的考虑,传统建筑文化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建筑翻新改建不考虑与环境关系,外观上完全采用现代主义设计或者欧式的风格,使之成为杂乱的建筑形式,完全与原有的地域环境不融合,缺乏地域文化元素。

传统建筑形式主要讲究合院式住宅,增加邻里之间交流,而越来越多的乡村建设,丢弃原有的建筑形态,现今基本上打破原有空间形态,独栋独户,私密性更强,很多民俗民风随着建筑形式的改变而慢慢弱化原来意识形态,工艺被简化或丢弃、民俗被淡化,其乡村特色也渐渐丢失。因此,乡村本身存在地域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衰落,往日的乡愁慢慢变成记忆的画面。

三、美丽乡村下如何打造“乡愁”景观

乡愁景观营造突出地域的文化特色,它作为当地风俗与文化传承的空间场所。美丽新农村建设目标就是打造更加宜居的景观环境,对传统文化和地域民俗的传承和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因地制宜,深入了解乡村的民俗风情、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建筑等特色,才能打造具有乡愁景观的乡村。如何营造这样的人居环境,笔者认为需要以下几点的实施路径。

(一)科学规划,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设计原则

“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在中国传统村落规划建设,非常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顺应自然,合理布局。每户之间格局不会因个体而独立存在,而是根据整体自然环境中山体、水域与建筑群落之间和谐融合。因此在现今美丽乡村建设中必须遵循传统自然环境特色,融入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等区域元素,努力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环境。

要合理规划设计,突出自然之美、以人为本,在生态修复和保护等措施,保持乡村“碧水蓝天、青山绿水”等环境,在水口、风水林、风水池等生态文化景观方面,充分尊重民俗民风的因素,在乡村建设中,要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垃圾分类、生活污水排放合理、畜牧业废水合理排放,不大修大改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场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提升乡村生活品味,彰显独特的文化特色。尊重人与自然、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打造不同乡愁景观特色。

(二)历史传承,彰显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

每一村庄发展,都经过一定历史的积淀、多种文化冲击与融合,形成自身独有的乡村特色,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地域建筑特色,建筑的留下的痕迹,直接反映那个时代发展的轨迹,比如说湖南凤凰古城,水与建筑相互辉映,安徽歙县的徽派建筑与山水之间的融合等,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完美融合,形象打造一幅幅现实山水画作。

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激活乡村氛围的重要因素。传统民俗习惯,需要多人参与,增强民族的团结性,也是代表地域的特色,对历史文化传承的一种表达方式,如傣族的泼水节,苗族踩花山等。把民俗打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独特历史文化价值。

要重点打造“乡愁”景观,必须要按照“留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3]的要求,通过打造“乡愁记忆工程”,着重保护和利用地方的文化生态,不断提升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3]随着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流出,对于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的传承,后继无人,优秀的传统文化慢慢消失,因此,政府应该实施相应的培养政策,加大传统艺人的培养力度,适时开展民俗表演和节庆活动,增加其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度。

(三)发展新型农业生态景观,建设休闲生态旅游的新农村

大部分农村地广人稀,生态环境宜人,自然资源丰富,对这样物饶丰富的地区,缺乏科学产业规划,造成土地利用低,青壮年被迫离乡生计。在美丽乡村建设推行下,不仅需要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更应该发展新型农业景观。随着城市繁重的工作压力,近年的“乡村旅游”成为周末休闲娱乐的首选,到乡村体验宁静安逸的农家生活,吃农家饭,种农家菜,体验农家乐趣。从农家小院慢慢扩展成农业休闲基地,形成新型农业景观,打造植物景观,通过划分不同农业采摘区域,如河北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农业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制定旅游规划路线,实现新型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相结合,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实现经济生态化。

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典范。安吉县位于浙西北,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是浙江省20个贫困县之一,面临很多工业化污染,生态化破坏等一系列乡村相同的问题。通过科学规划,安吉县重点培育10个休闲经济强村,打造自然景观,山林体验,民俗风情三方面的内容,依托竹、茶等生态农业资源;策划主题生态旅游区,打造茶叶、竹子品牌;培育央视生态影视基地,开发户外运动及山地极限运动等。同时通过建设安吉龙山源·龙山人文纪念园——“竹之韵·生态林”之竹林生态园依托江南特质的安吉竹韵文化,巧妙利用天然山水的竹海林园,将思念与追忆以最具生态气质的"竹林葬"方式,有机的与自然结合。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大自然最好美好的慰藉,打造成江浙最具人文气质的山水景观生态纪念陵园。成功经验,作为许多美丽乡村借鉴的好范例。

依托原有生态条件,利用地域特色,借助旅游开发的手段,将农业生态景观转化为经济生产力,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市场经济,使乡村经济发展多了一条发展的路径,不仅保留原有乡愁,也增添新的乡愁。

四、结语

乡愁景观不仅是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宣传,也是人文精神的展示。要打造这样的景观,根据具体乡村的特点、建筑风格、人文环境、民俗特色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协调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尊重自然,融入自然,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和旅游规划,打造别具一格的“乡愁”景观品牌,制定旅游景观线路,形成新的农村经济的增长点。这种独特的乡村之美,才是永恒的美,是人类向往的人居景观环境的首选。

参考文献:

[1] 张雪莲.从美丽乡村建设看传统人居哲学的现实意义[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海口:中国城市规化年会出版社2014:269-279.

[2] 李技文.西部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2-68.

[3] 郭世松.大力建设“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N].经济建设,2015(3):29-31.

猜你喜欢
乡愁景观美丽
景观别墅
永远的乡愁
乡愁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九月的乡愁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