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为 唐章蔚
(渤海大学 教育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11)
今天的世界,是交流的世界,互通的世界,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英语学习的浪潮只增不减。虽然中文早在1973年就被正式确定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1],但总体上看汉语发展态势与英语、法语等还是存在很大差距,国外汉语教育更是发展缓慢。然而,近些年随着中国迅速成长,汉语学习需要中国来引领,汉语移动学习可以促进汉语知识和中国文化的传播。
汉语学习与其他语言的学习类似,需要各种教学方法、模式、媒介的辅助。本文通过对英语、汉语移动学习研究与实践应用现状相关文献的检索与分析,发掘英语移动学习中可供汉语移动学习借鉴的方面,以期丰富和创新汉语移动学习的资源与环境、策略与手段,达成更具针对性、更高效率、更具中国特色的汉语移动学习模式。
文献主要来源为Web of Science中SSCI数据库,检索关键词Mobile learning,Mobile learning & English,Mobile learning&Chinese,检索时间跨度为所有年份。初检得到如下结果:Mobile learning&English共检索到168篇文章,Mobile learning&Chinese共检索到56篇文章。经筛查,英语移动学习相关文章168篇中,去掉无法链接到的文章28篇以及与主题不相符的文章26篇,一共有114篇有效文章;汉语移动学习相关文章56篇中,去掉无法链接到的文章2篇以及与主题不相符的文章35篇,一共有19篇有效文章。本研究使用SPSS 22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 汉语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统计数据显示,英、汉移动学习研究文献在数量上有较大差距,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国际汉语移动学习热潮暂未形成。同时,汉语移动学习研究的20篇有效文献中,新加坡学者的研究成果超过了一半,达到了12篇,如图1所示。究其原因,可能是早期新加坡国民中华侨的比例较大,有着汉语使用的需求与环境。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符号与文化在世界各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这预示着国际汉语移动学习的未来需求;同时,其他国家学者对汉语移动学习的研究相对较少则反映出国外汉语移动学习资源并不充足的现状。
有效文章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对中学、大学及成人阶段的研究较少。而且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因为内容过于集中,此处未作图表分析),12篇新加坡汉语移动学习文献内容主要集中在汉字的教学部分,大致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利用名为“Chinese-PP”[2]的学习软件,学生扮演不同的偏旁部首,通过组队,形成不一样的汉字,从而达到学习汉字、记住汉字、使用汉字的目的;第二种利用“MyCloud”[3]网络平台,学生在课后通过拍照配文字的方式联系课上学习的汉字,然后发布到平台上,以同学互评和老师评论的形式进行交流。当然,在这些文献中还提到一些其他的学习平台,但是内容、形式都很相似。因此,学习App发展还需更加多元化、多样化。
图1 汉语移动学习文章数量统计
(2) 英语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从图2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中国台湾文章发表数量远远多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原因可能是我国人口数量方面的优势以及我国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美国和英国分别居第二、第三位,这两个国家虽然以英语为母语,但是依然很重视对英语为外语的学习者的教学和学习媒介的创新。接下来的几个国家和地区中以发达国家和地区居多,但都不是英语母语国,可见发达国家对语言教育的重视,对语言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有深刻认识。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也在积极进行英语移动学习的研究,虽然数量不占优势,但是对移动学习的尝试和对移动学习发展的意识是值得重视的。
英语移动学习的研究对象涵盖比较全面,与汉语移动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汉语移动学习相关研究较少,现有汉语移动学习资源涵盖范围过小,面向的学习者群体也需要拓展,未来发展空间很大如图3所示。另外,从研究对象的分类中可以看出英语移动学习不仅注重对学习者的研究,也在学习软件开发方面展开一定的研究,致力于完善现有学习软件[4]以及研发更好的学习软件。
学习其他方面在这里指的是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好奇心、态度、学习成就以及软件的趣味性、适用性、简洁性等方面。从图4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除了学习其他方面的研究,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在这些研究中均有涉及,其中有关词汇学习的研究数量最多,有关语法的研究数量最少,这可能与软件设计和使用以及知识点呈现的难易程度有关。与汉语移动学习情况类似,英语移动学习研究词汇的文章也居多,这一点证明了单词学习是最容易与移动学习相结合的。
图2 英语移动学习文章数量统计
图3 英语移动学习研究对象数量
图4 英语移动学习研究方向统计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汉语在其他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位日益升温,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汉语列为重要的第二外语。基于这样的国际形势,汉语移动学习未来将是国外学习者学习汉语的主要学习途径。但目前,汉语移动学习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汉语移动学习的研究与创新还需要不断努力。
虽然学习汉语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是汉语学习基本还是依靠传统方式,人们对移动设备促进汉语学习的优势认识得不够深刻。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汉语知识内容虽然庞杂,但是却很容易进行知识点模块的划分,而这一点恰恰适应了移动学习碎片化、零散式、高效率的特点。比如汉字的学习,就可以从读音、含义、笔顺、部首、常用词、例句练习等方面进行划分,学习者逐一完成每一模块的学习任务,用时很短却十分有效。但是,很多教师和家长并没有站在语言本身的知识体系角度来看待汉语移动学习,只是单纯地担心移动设备得不到正确的使用反而成为孩子游戏的工具[5]。另外,还有许多资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案深信不疑,拒绝尝试和改变,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流于形式,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老师们没有真正认识到汉语移动学习能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和改善。
汉语学习需求在国外渐呈增长趋势,而汉语长期以来又一直被认为是最具挑战性的语言[6],所以对大部分的学习者来说,在学习中依旧需要教师的帮助。汉语教师是汉语移动学习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但是社会发展带动对教师需求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汉语教师的培养速度。即使是在美国,通过抽样调查的15所孔子学院的师资情况来看,教师数量平均7人,教职工数量平均13人,整体师资力量很单薄[7];白俄罗斯属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截至2015年,全国拥有中方汉语教师仅6人,本土化教师仅13人[8];中亚地区国家如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也普遍存在着本土教师分布不均匀、中方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9]。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是汉语移动学习发展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学习者有求学欲望但是却无法及时得到教师指导。
缺少语言学习环境、学习资源是汉语移动学习研究难以开展的另一个重要困境。语言学习环境的缺乏一直是外语学习者的阻碍[10],远在国外的学习者很难通过书本上的描述真正了解中国文化、感知汉语的魅力所在,而且国外汉语教育主要在非汉语环境下进行,因此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汉语移动学习所能营造的语言环境在汉语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印度尼西亚的农村地区为例,社会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很低,当地学生也不具备自己寻求学习机会的经济能力,家长更无法进行辅导[11]。现有的汉语移动学习资源还存在着资源数量很少、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缺乏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国家、有特殊需求的教学资源等问题。
汉语移动学习的发展要首先从观念、认识入手,让人们清楚地了解移动学习是汉语学习的优化捷径,汉语移动学习不但能够有序而详尽地展现汉语知识体系,还能给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带来更多方便、趣味性以及成就感,汉语移动学习将是国外汉语教育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其次,要让学生从思想上对手中的移动设备有正确的认识,明白采用移动学习方式进行汉语学习是为了改善学习方式、丰富学习资源、增加学习乐趣,而不是给开展娱乐项目增添便利途径;最后,移动学习App中监管功能可以解除教师及家长对于学生利用移动端进行娱乐的担忧,而且学生端在记录学生学习进度、学习习惯的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控力的形成。
汉语移动学习的发展需要汉语教师的辅助,教师培训不仅可以让教师接受并使用移动学习,也为教师日后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移动学习做了铺垫。在对外汉语师资方面,我国虽然已经有了孔子学院这样的成功典范,但光靠孔子学院输出教师来进行汉语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派遣我国教师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本土化教师。我国可先行帮助他国配备教师,同时促进本土化教师的培养,长此以往,当地汉语教师会越来越多,师资问题迎刃而解。
另外,经过培训的教师还能够起到软件反馈者的作用[12]。作为新软件的使用者以及对学生、知识内容最了解的人,教师能够将实际应用软件中遇到的不合适的地方及时反馈给研发者,以便软件研发者不断完善软件。例如,经过试用,有些教师认为教学软件中所包含的游戏要尽可能少,以免学生因游戏而忽略学习内容;有些教师认为教学软件中所包含的练习要区别于书本,这样学生在使用软件进行自主练习时才能够有更多的锻炼[13]。软件在经过这样的修改之后再投入使用才能够发挥汉语移动学习的价值,为学习者提供最好的学习体验。
尽管国外目前的研究对象趋于低龄化,但这部分研究所涵盖的内容也不够全面。仿照英语移动学习,汉语教学也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如听力、口语、阅读理解、书面表达、语法规则;汉字的音、形、义;汉语文化中的成语、谚语、词语、语法、句法、修辞手法、唐诗宋词元曲等众多文学方面的内容;以及古汉语中文言文方面的知识。按照类似以上划分方式进行学习知识点的分类,再对学习者所处学习阶段、已有的知识水平加以考量,就可以有针对性开发出系列教学软件,这样不仅可以把所有知识点系统化,还可以为学习者省去大量比较和选择学习软件的时间。
为了解决学习者缺乏语言环境的问题,利用情景化教学来呈现知识点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将情景教学用于第二语言学习中,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直观的场景,让学生沉浸在丰富的、自然或半自然的言语习得环境之中,使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接触并输入大量的语言材料[14]。也就是说,在知识点呈现时加入中国文化元素,并通过AR技术让画面、场景更加逼真,使学习者沉浸在学习过程当中,有身临其境之感,就像真的来到了中国,亲身体验了中国文化,学会了汉语知识。
在信息社会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显得尤为重要[15]。
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灵活,活泼好动,不适于在教室中一板一眼地学习知识。这一阶段的移动学习可以继续沿用现有方式,让学生以角色扮演、肢体活动等方式进行学习,并将学习内容融入活动之中,在App学生端呈现任务,并配以卡通形象,吸引学生,帮助学生理解任务,之后采用自由活动的方式去完成任务[16]。这样既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又顺应了这一阶段学生的天性,同时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课堂矛盾。
对于初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比较复杂,需要相对严格的训练。为了避免这一阶段学习的枯燥,可以将知识点与AR或VR技术相结合[17-19],改善学习过程,增添趣味性。课后这段时间能够充分发挥移动学习的练习、评价、交流这方面的功能,结合这阶段学生的社交习惯,开发具有分享功能的移动学习App。基于课堂中教师对于知识点充分的讲解,学生在课后利用移动学习App进行相关练习,将学到的句子、成语等运用在个人生活中,拍成小作品发布在网上,由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评论[20]。这样既可以达到回归生活、实际运用的目的,也可以让学生收获成就感和荣誉感,缓解学习孤独感。
大学生以及成年人这部分中青年学习者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学习方式基本是自学,没有固定的学习场所,迎合他们学习时间有限、要求高效学习、汉语速成的特征,需要配备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情景化学习模式。因此,App设计需要全面性、凝练性的知识点编排;情境化的教学、练习环节;短时、高效的课程安排等。在学习方式上,可以利用App定时发送真实情景下图片、音频、视频,并配以学习提醒功能[21]。直观的知识呈现方式会帮助汉语学习者理解生活情境中常用但又不容易被老师讲解清楚、不容易记忆的知识,而且从情景中学会的内容也更容易运用到对应的情景中去,久而久之,汉语学习者就能够掌握基本的日常应用。
在App开发设计方面,应该关注以下方面:(1)语言设置个性化、全面化。因为用户群体包括多个国家和地区,所以App设计中需要包含尽可能多的语种,贴近不同国别学习者的思维、文化、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避免文化方面的差异和误解[22];(2)软件功能要尽量全面。在一款APP中最好可以集成生字查询、备忘录、生字表、社区交流平台等功能,其中社区交流平台的作用可以得到进一步发挥,包括在线专题补习、学科答疑中心、兴趣讨论小组、课件管理、教学管理、教师备课、作业批阅、网上教学交流、网上专家咨询、教学评估等功能[23],为学习者提供更多便利,提升软件实用性;(3)终端界面视图需进一步完善。界面视图的体验效果直接影响学习者对App的操纵感受,进而影响学习效果。移动学习设备的屏幕大小有限,所以知识呈现形式尤为重要重要,比如动画的动态演示和文本解释说明的同时呈现对于英语语音学习很有帮助[24];视频中呈现字幕时适当隐藏简单文字,留下个别复杂的文字并给予解释,对学生听力理解的提升起到很大作用。正确的呈现方式会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4)画质优化。移动学习者所处环境各不相同,有些特定场合下图片比视频和音频更适合应用于移动学习,因此画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习者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以及后续的学习,好的画质才能传达出准确的信息、达到辅助学习的目的;(5)提升App适配性,操作简洁性。毕竟目前还没有达到全球手机系统的统一,因此App要尽量适应不同手机的各种运行系统,并且要提高系统稳定性,降低系统操作复杂性,避免给学习者带来学习内容以外的麻烦。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始于1952年开办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66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及重要的交流工具,其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在世界范围内对汉语学习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跟随科技发展的脚步,移动学习的种种优势适应现代人生活的快节奏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不但为个人学习带来便利,而且为国际交流、文化传播与融合提供了媒介。虽然目前汉语移动学习存在着资源匮乏、师资不足等问题,而且汉语的独特性也使其无法完全仿照英语移动学习的形式进行发展,但是其发展空间之大,发展灵活性之强将汇聚大量汉语知识,承载着中国文明走向世界,展现汉语的独特魅力。在不远的将来,汉语移动学习一定会把汉语学习的机会带向世界的各个角落,为想要学习汉语的人们带去准确、简洁、高效的汉语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