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小切口微创缝合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效果观察

2018-03-08 08:25李志超
微创医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跟腱足踝踝关节

李志超

(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三门峡市 472000)

跟腱是运动中最易发生断裂的肌腱,而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发病率随着人们运动量的增加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最常用的方式,但传统的开放式缝合术尽管治疗效果良好,术后再断裂风险较低,但踝关节功能康复时间较长,不利于患者短期内重新恢复工作或运动。新型小切口缝合术是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的微创术式,可将患足手术创伤大幅降低,进而改善预后效果。对此,本研究旨在探析上述两种术式的治疗及预后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急诊外科收治的80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为受试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小切口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相关诊断标准且具备手术治疗指征[1];②年龄为18~45岁;③单侧受伤;④受伤至手术时间≤10 d;⑤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 ①诊断为开放性跟腱断裂或撕脱性骨折;②合并术区或全身性皮肤疾病;③既往存在患侧跟腱损伤史或跟腱炎疾病史;④近3个月有类固醇激素类药物使用史;⑤伴有踝关节、脚掌骨等其余部位骨折;⑥合并自发性骨质疾病或神经肌肉系统病变;⑦有麻醉禁忌证或精神疾病;⑧随访失联。

1.2 方法

1.2.1 小切口组 患者实施新型小切口微创缝合术。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后,患者取俯卧位,束以气压止血带,膝关节略微屈曲,牵拉跖屈以充分显露跟腱部位;于凹陷中点横向做1~2 cm小切口,暴露跟腱膜并予以保护;以止血钳牵出跟腱周膜下马尾状断端,避开腓肠神经走行并进行穿刺,导入缝合线;牵拉缝合线令腱腹呈现部分隆起,分别于切口上下缘进行打结,随后无缝关闭切口,将腱周膜及皮内进行缝合;松开止血带,待观察到血运正常后进行包扎,并予以石膏固定。

1.2.2 对照组 实施传统开放式缝合术,术前准备同上,于跟腱外侧纵向做8~12 cm切口,充分显露跟腱断端;牵开保护腓肠神经后,对其进行解剖游离,以可吸收线通过Krackow-Bunnell法进行缝合[2],满意后逐层关闭腱周膜与切口。

1.3 评估标准 采用Arner-Lindholm足踝疗效评级标准[3]评估治疗效果,优:无不适感,行动自如,提踵速度、肌力正常,踝关节背伸或跖屈角度减小量<5°,小腿围度减小量<1 cm;良:感到轻度不适,行动略微受限,提踵速度明显较健侧更慢,且肌力更弱,踝关节背伸或跖屈角度减小量为5°~10°,小腿围度减小量为1~3 cm;差:感到明显不适,跛行且无法提踵,踝关节背伸或跖屈角度减小量>10°,小腿围度减少量>3 cm。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围术期基本情况(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时治疗效果(Arner-Lindholm足踝疗效评级标准)及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围术期基本情况比较 小切口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围术期基本情况比较 (x±s)

2.2 治疗效果比较 术后6个月时,小切口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333,P=0.021)。见表3。

表3 两组Arner-Lindholm足踝疗效评级比较 [n(%)]

2.3 术后并发症比较 术后6个月内,小切口组患者切口感染/皮缘坏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跟腱粘连、腓肠神经损伤、延迟愈合、再断裂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 论

跟腱位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下端汇合处,与跟骨结节相连接,是人体最为坚韧的肌腱之一,在下肢运动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临床最常见的跟腱损伤类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多发生于跟骨结节上方3 cm左右较窄且血流较差的跟腱组织部位[4],多与运动中踝关节跖屈、前旋过度或足跟离地时重心猛然前移有关。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可表现为跛行并伴有剧烈疼痛,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与工作,因而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

手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主要通过恢复跟腱长度及腱腹张力,令踝关节功能复旧。据相关文献报道[5],传统开放式缝合术可于直视下评估损伤程度,并通过修复断裂区域,令术后跟腱机械稳定性得到保障,但由于此术式施行时创性较大,跟腱周边软组织及血管损伤通常较为严重,因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普遍较高。本研究得到与之相似的结论,发现小切口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或皮缘坏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微创手术可通过降低手术创伤,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究其原因可能与维持术区血运正常,可为术后恢复提供良好保证有关。

Achillon系统缝合术是最早应用于跟腱缝合术的微创术式之一,但由于器械费用较高,且器械导向装置固定,难以适应具体行术条件进行灵活的调节[6],不适合在我国普及使用。高武长等[7]研究指出,Arner-Lindholm足踝疗效评级标准是最能体现足踝部功能性疾病治疗效果细节差异的量表,治疗效果可反映出术式的特异度与精准度。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切口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治疗效果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表明新型小切口微创缝合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效果确切且术式安全性较高,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王晓宁等[8]认为,新型改良小切口缝合术式通过选取跟腱中线内侧切口,避开了血管分布密集部位,不仅减少术中出血量,还能为术后创口恢复打下基础,且该术式利用止血钳替代Achillon系统导向器,可精确定位缝合位点,有助于降低手术难度。

综上所述,新型小切口微创缝合术对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治疗效果确切,且术式安全性较高,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有利于患者预后恢复。

[1] Roger A, Mann & Michael J, Coughlin. 实用足踝外科手术学[M].陈隆恩,俞光荣,张长青,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5-31.

[2] 杨永明,史晓林,王克华,等.小切口卵圆钳辅助穿针技术与Krackow缝合法修复急性跟腱断裂的疗效对比[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7):49-52.

[3] 钮心刚,鲍宏玮,严立生.改良Lindholm腓肠肌倒转腱膜瓣加强修复急性跟腱断裂[J].临床骨科杂志,2012,15(6):610-612.

[4] 齐红哲,朱正国,唐佩福,等.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治疗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17,60(4):405-408,411.

[5] 陈 滔,郑 鑫,安洪宾,等.小切口微创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J].中国骨伤,2015,28(7):654-656.

[6] 陈传煌,杨 涛,李文庆,等.急性跟腱断裂微创与传统修复方法的比较[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4,32(4):487-490.

[7] 高武长,王英振.小切口非对端缝合器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近期疗效[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5,29(5):563-566.

[8] 王晓宁,朱颖波,黄 鑫,等.新型微创缝合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6,18(3):187-191.

猜你喜欢
跟腱足踝踝关节
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感染性创面的临床疗效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标准化护理干预研究
跟腱炎及跟腱周围炎的预防
脚使不上劲或因跟腱断裂
封闭治疗跟腱炎的解剖学基础
训练需防跟腱损伤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