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可雅
1.1974年春天,在西安临潼,人们掘开那厚厚的黄土,发现了一支沉睡了千年的“军队”。这个发现震惊了整个世界,这就是“秦兵马俑”。(板书:秦兵马俑)
2.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搜集、整理资料并交流,不仅能激起学生对秦兵马俑的探究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诠释、整合观点和信息的能力。
1.同学们从课外搜集了很多信息,课文又为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呢?快速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思考:读课文后,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2.根据学生回答贴上词卡。
3.根据这篇课文的结构,将黑板上的词卡排列一下,并说说理由。
4.我们借助这些词卡梳理了文章的脉络,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起来读一读。
秦兵马俑是享誉世界的( ),它不仅( ),而且( ),有( ),有( ),有( ),有( ),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 )的。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在重视教师引领作用的前提下宜“放”,即放手让学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获得阅读体验。
1.交流阅读感受。
(1)快速读文,这四种兵马俑哪一种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请选择一种来说。
①学生读文,并结合词语谈感受。(形体健壮、肌肉丰满、久经沙场、重任在肩……)
②随机指导朗读句子。(图片理解“鹖冠”)鹖冠就是将军俑头上戴的,是当时武官的帽子,是身份的象征。在古代根据战事分工的不同和军级的高低,其穿着也不一样。让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几种兵马俑的装束。
③补充介绍“驭手俑”“立射俑”“跪射俑”。“驭手俑”顾名思义是驾驭战车的士兵,其头上戴的叫“长冠”,脖子上围着的叫“颈甲”。
“立射俑”就是那些负责站着射箭的士兵。跪着射箭的士兵叫“跪射俑”。这两种兵马俑头发都扎了起来,没有帽子,在古代,这样的装束称为“束发免冠”。“立射俑”穿的这种布衣一般是军中地位较低的士兵穿的,叫“交领长袍”。我们从穿着就能感受到各种兵马俑的不同特点。
(2)无论是地位显赫的将军,还是驰骋疆场的战马,都给我们带来了强大的震撼。
设计意图:教师借助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找句子谈感受,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开辟了时间与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推论能力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2.关注写法。
(1)仔细读刚才大家说到的词语,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看看有什么发现。
预设:有的介绍兵马俑的体形,有的介绍兵马俑的穿着,有的介绍兵马俑的动作。
(2)在“练习单”上摘抄积累词语。
(3)作者通过仔细观察,从身材、穿着、动作等方面把所见到的兵马俑写得非常具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介绍每一种兵马俑的时候都是把所见和所想结合在一起,把兵马俑写活了,让兵马俑更富神韵。
(4)让我们再靠近一点,细细端详,你会发现每个兵马俑都神态各异,那各种各样的神态也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自己读一读。
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1.从刚才同学们的交流和朗读中,老师感觉到了你们对这些兵马俑的喜爱。让我们也学着作者来介绍一种兵马俑吧!老师分别对“一星级”和“二星级”的挑战提出了要求,同时还送你们一些小贴士,看看是否能对你们有帮助。
2.自己选择挑战的星级完成“练习单”第2题。
3.交流。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并非是对课文的粗略理解。对于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并进行必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设计小练笔,将对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理解与写话结合起来,以达到读思同步,读写融合,凸显综合运用的价值。
1.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威武的将士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感受到了每个兵马俑背后的血汗和辛酸。难怪在文章的末尾,作者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慨。
(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2.让我们记住这个世界第八大奇迹,记住这独属于我们中国人的荣耀与自豪。
(引读课题)
3.关于秦兵马俑我们还有很多谜团未解,课后请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兵马俑。大家可以读一读《秦兵马俑探秘》,了解秦始皇陵的发掘过程,也可以观看大型纪录片《复活的军团》,了解大秦帝国兵戎相争的历史瞬间。
设计意图:利用课程资源,由“例”入理,通过探索秦兵马俑未解之谜,激起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
《秦兵马俑》练习单
1.我会分类摘抄词语。
体形:________、________
穿着:________、________
动作:________、________
2.我会仿写一种兵马俑。
手俑
立射俑
跪射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