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018-03-07 02:41戴云飞
新课程·中旬 2018年12期

戴云飞

摘 要:体育是一门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他们积极兴趣爱好养成的学科,是落实素质教育任务的重要一环。在课程改革的新时期下,教育工作的目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体育教学来说,不仅需要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重视起来,还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這样的体育教学才能全面作用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初中学生的个性较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不是一味地按照他们的要求和需求来对教学进行调整,而是要从他们个性的积极因素中,挖掘出有利的一面,结合体育教学的要求和目标进行发展和培养。这一点在教学中的落实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项新的挑战,需要对当前的教学进行反思和重新的调整。下面笔者就将提出几点初中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因而对于体育学习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尤其对于个性较强的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教师采取的落后教学方法以及一致的教学内容很容易产生疲劳感。传统的体育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都是完全由教师决定的,这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十分的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完全成为了空谈。如今,体育教师必须在这一点上加强反思,倾听学生的建议,满足他们的需求。如在教学篮球的运球技巧时,部分女同学表现出的兴致不高,向教师反映希望能够独立开展其他的训练活动。此时教师如一口回绝难免会导致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受挫,不妨尝试将教学进行这样的调整:将学生根据自己体育学习兴趣的不同划分成为不同的兴趣小组。课堂上,哪一组学生率先完成教师布置的本课学习任务,即可开展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这样的教学安排既满足了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不同需求,又使他们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在兴趣小组的组建下,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体育天赋将得到深入发展,有助于促进他们发展成为个性化的体育人才。

二、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手段

想要借助体育教育这一平台培养出个性化的人才,教师自身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个性化教学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在个性化的课堂中,学生才可能获得个性的发展。因此,对于体育教学的手段必须作出调整,体现创新。如在“运球上篮”这一教学环节,显然女学生相对来说更难把握要领,且上篮的稳定性较差。那么不妨这样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利用原地准备操热身,开展一个简短的小游戏使学生做好身心上的充分准备。其次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跨步练习和行进间上篮练习。为了提高女生上篮的稳定性,为她们提供小一号的篮球,提高她们对球的掌控能力,降低训练的难度[1]。最后要求各小组成员依次展示标准的双手投掷动作,教师指导纠正。课程结束前,将男女生混合成不同小队,开展运球上篮的比赛,得分最高的队伍获胜。这样的教学设计在一堂课中融合了许多不同的方法,也加入了一些趣味性的环节,充分考虑到了部分学生的特殊性。相信在这样充满创新的课堂中,学生的个性也将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初中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他们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思妙想,教师决不可轻视,更不能打压,要知道,这就是他们个性的体现,要积极地保护和培养。比如,在“前滚翻”动作中,技术要领体现于“蹬地”和“提臀”动作中,我在讲解了技术要领后,学生就自主编创了“小刺猬运枣”的游戏,将“低头团身”“提臀屈臂”“蹬地滚动”等动作要领异化为小刺猬运枣时的各种动作。可见,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无穷的,而教师对于他们提出的大胆想法必须尊重、保护,以这样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将会是高效的,深受学生喜爱的,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力,也有效促进了他们的个性发展[2]。

四、完善个性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以某一指标作为依据,必须眼观全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建立更加全面的评价体系。如学生的期末成绩可以由学生的测评结果、日常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等多种元素构成,这样学生就会在平时的学习中在自主、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的经历,使他们有意识地发展自我个性。这样人性化的教学评价还有助于挖掘出更多学生的体育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培养个性化人才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体育教学也需要担起这一重担,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学生个性发展对于他们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起到着基础性的作用,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目标达成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使体育教学充满活力,始终围绕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华.刍议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J].当代体育科技,2016,23(3):125-126.

[2]张飞鹤.浅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J].当代体育科技,2015(21):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