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军
摘 要:在卢臻著《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与实践》的第三章“以评价驱动教学:理论建构与策略设计”的开篇,引用了《庄子》的这样一段话:“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跟卢臻老师认识时间不长,见面也只是仅有的三次,其个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其本人的秉性能力,都值得尊敬。在我看来,从对新课程改革所做的工作来看,活跃在这一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人很多,但以课程标准为基点研究的人并不多,特别是实践领域,而卢老师即是其中之一。凭着她的睿智,凭着她的执着,凭着她的高超而丰富的课堂实践经验,在课堂如何有效落实课程标准方面,卢老师的研究是接地气而且的确很“草根”,很对广大一线老师的口味。从卢老师引用这段话的含义来看,其中的“牛”即课堂,解牛之人,当为教师,教师要想上好课,如庖丁一样“批大郤,导大窾”式解牛,必须“依乎于理”,这课堂之“理”,即是“评价驱动教学”。——这是卢老师给课堂新认识理念下的教学实施提出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途径;新课改
在课堂驱动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双向的,即在输出——创造学习成果的同时,也在输入——将评价标准内化于成果,时时规范、修正自己的学习。一方面考虑我要做什么?我怎么做?同时考虑我现在做得如何?合乎评价标准的规定吗?我要做怎样的修改?潜意识里还会思考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改?好在哪里?”可见,新课堂上,有两个关注点,一是评价对学业学习进程的制约,因为评价的介入,学习效果随时被证明,二是评价对学习者参与程度的制约,因为评价标准是由学习者所明确并掌握的。前者推动学业的进步,后者推动学习态度的固化。这一观点,卢老师是认识到的,但卢老师重视评价的作用,更多地在强调重心在如何保证完成学业。
美国学者威金斯与卢老师的看法稍有不同。在威金斯看来,我们目前的课堂目标指向技能,即我们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而评价主导下的课堂目标指向是能力,特别是理解力,形成人的完成某项任务的心理特征,指向人的发展。在指向人的发展视野下的课堂评价,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强调“人”在评价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实现每一个人的发展,即每一个人的课堂都可以从自己的起点发展到自己应该且能够达到的终点,标准的不同表现等级就是为此而设。如果一个孩子得到了A,但他是从B实现的,那么,也不如另一个从D到B的孩子发展更优秀。评价,让每一个人明确地知道了自己的进步,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行——尽管进步有大有小,有快有慢。
心理学认为: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换言之,即是能力教育,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教育不单单指向我们所要学的各项技能或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向学习技能、知识的人,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这也是我们立德树人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在育人视野下,教书已不是单向传输,而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载体,在合作、探究、自主等学习方式的引领下,学生不仅可以学会各类科学知识,还可以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自我成长。这里的“教”,其含义所指,已转向我們经常提到的“备课”的“备”上,而课堂的“教”,已由评价替代。评,是课堂发展的指挥棒,是课堂推进的动力源。
回首一年来开展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改革所做的工作,最欣慰地结识了好多专家。这些专家告诉我们,新课程改革,核心的任务,不在学科改革,而在课堂改革、课程改革。我们常常批判目前的教育,培养了一群高分低能的人,可能的原因即在过分地关注学科所导致的。生活需要的能力,有学科的成分在,演讲,离不开语文能力,绘图,离不开绘画能力。但仅仅有这些能力,显然孩子们无法应对未来的生活——他们需要的是综合能力,而这个能力,需要教育帮助孩子们打通学科间的壁垒,找到各学科间共通的“核”,是什么呢?任务完成能力,做事的能力,即确定目标,选择方式策略,评判反思完成结果等能力。用这样的视角来看课堂,即是育人的课堂,学科,自然就成为了一个载体,教书,自然就成为了一种途径。
“教—学—评一体化”,是对课堂的重新解构,是基于学科知识,遵循人的学习规律而开展的课堂设计活动。它是教书走向育人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好多年来,没有认真思考“课堂”这一教育教学主阵地的必然回归,是基于学科而又高于学科的课堂理念的教学新趋势,这条路,必然要走,虽然,我们有许多老师还不能真正地熟练运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代教育人的不断成长,评价推进课堂的潮流,一定会给教育带来巨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