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斐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组成简单电路的基本器件,能用电路符号画出简单的电路图,能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会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电器设备,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也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因此,学生在这节课内容的学习上没有多大障碍。但是学生在实验探究方面和电路连接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本节课旨在通过学生自主设计电路图,自主探究,从而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这也体现了物理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理概念,从物理学的视角去认识客观事物存在的内在规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物理(北师大版)第十一章第六节。从本章的结构上看,在学习电流之后,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物质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不同的,原因是不同物质导电性能存在差别,也为第七节探究电阻的影响因素和第八节滑动变阻器做知识储备。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也比较熟悉。通过本节的学习主要让学生明白如何区分导体和绝缘体,认识到导体和绝缘体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通过改变外界条件可以使同一种物质的导体性改变。在生活中增强安全用电意识,并且试着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导体导电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导电性,知道常见的导体、绝缘体及其应用
2.通过演示实验明白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3.通过自主设计电路和实物图的连接,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电路图的连接方法和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设计实验,让学生重视物理的实验探究过程,了解实验探究方法,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通过导体和绝缘体的转化让学生体会到转化的物理观念,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生根据自主设计的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2.电流表的使用。
3.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4.知道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明确界限。
教学难点:
1.自主设计实验电路图检测物质的导电性。
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创设情境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器材】
多媒体、导线(U形头和鳄鱼夹)、电池、演示电流表、开关、小灯泡、干木条、硬币、废灯泡灯芯、酒精灯、火柴、橡皮、铅笔芯、硝酸钾溶液、粉笔。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情景引入:将一根导线去掉一部分橡胶皮,露出金属线。
问:为什么金属线要用橡胶皮把它包起来呢?
二、学生探究实验:验证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实验材料:干木条、橡皮、回形针、铅笔芯、粉笔、硬币、硝酸钾溶液。
环节一:请学生猜测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
环节二: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电路,连接实物图并进行检测。
(可能设计的电路图:电源、导线、开关、电流表、灯泡;设计二:电源、导线、开关、电流表)
环节三:将实验现象(电流表读数、灯泡是否发光)
分析实验数据:在电路中接入回形针、铅笔芯、硬币,电流表有读数,灯泡发光,说明这些物体是容易导电的。接入干木条、橡皮、粉笔、电流表没有读数,灯泡也不发光,说明这些物体是不容易导电的。
第一种电路验证不出硝酸钾溶液,进行点评。
三、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我们按照物质是否可以导电的性质将物质分为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问:请同学们说出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导体?哪些绝缘体?你是怎么判断的?
问:人体是导体吗?
问:食用油是导体吗?(让学生猜想)
演示实验1:验证食用油是否为导体。
问:玻璃是导体吗?(让学生猜想)
演示实验2:验证玻璃是否為导体。
问:玻璃是导体吗?(让学生猜想)
演示实验3:验证玻璃是否为导体。
经过科学家大量的实验验证,得出了一个常见物质的导电性能图线。根据图线回答以下问题:
(1)导电性能最强的物质;(2)导电性能最弱的物质;(3)哪两种物质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问:家用的电线用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不用银做导线?
了解:银作为导体的应用(例:银同轴线)
问:导体和绝缘体有没有明确的界限,当条件改变之后,绝缘体是否可以变为导体?(学生猜想)
演示实验4:废弃灯泡灯芯加热后可以变为导体。
物质的导电性能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之后是可以改变的。绝缘体也可以变成导体。
思考与讨论:
1.什么是半导体?半导体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导体为什么容易导电,绝缘体为什么不容易导电,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课后小结】(略)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