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立新
摘 要:中职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可先从兴趣入手了解故事情节,再理清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从重点人物的命运分析贾府兴衰之根源。除了对于小说内容进行品读之外, 《红楼梦》当中的诗词等写作手法以及从“大历史”观角度来学习和研读这部鸿篇巨著,对提高中职学生《红楼梦》的鉴赏能力、培养中职学生优良的语文基础素养以及对将来的工作和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中职学生 《红楼梦》 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0(a)-0230-02
一部《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曹雪芹用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面对如此鸿篇巨著,能够读完全书的中职学生真的很少。中职语文教材只入选了《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我们只能从这里展开来。当然,只通过几节课堂教学,就希望学生能够从此领悟《红楼梦》的思想艺术并自觉去阅读《红楼梦》全书,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大多数学生乐于读完《红楼梦》全书且最终有较大的收获。
1 中职学生如何阅读《红楼梦》
从教材导入,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贾府的兴衰为背景,一而再再而三地品讀一则精彩动人的故事,然后逐步深入,像读琼瑶的言情小说一样读《红楼梦》。但与琼瑶的言情小说不同的是,《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复杂,至少要读三遍,才能搞清楚大概故事轮廓。
1.1 从兴趣入手了解故事情节
品读第一遍时,不必对学生要求太高,把它当作爱情故事就好。中专生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 年龄与贾宝玉、林黛玉相仿,对于宝黛之间懵懂的爱情,是完全可以产生一些共鸣的,产生一定的兴趣。
1.2 了解小说人物间的关系及其个性
品读第二遍时,重点理清里面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个性。可以首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譬如贾环和探春是同胞的亲姐弟,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姐姐,而憎恨她亲弟弟呢?又比如《红楼梦》里有些女性很会做人,如宝钗、袭人,但为什么还是平儿更招人爱呢?然后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如从《投鼠忌器宝玉瞒赃,判冤决狱平儿行权》这一回来具体了解。最后启发学生讨论总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1.3 贾府兴衰的根源
品读第三遍时,可以关注分析整个贾府兴衰的根源。可从《红楼梦》里的两个女强人入手来解读。一个是大管家王熙凤,一个是探春。王熙凤的才气在“协理宁国府”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制度谨严,说一不二,以身作则,雷厉风行。但为何没有挽救贾府没落的命运?“才自尽明志自高”的探春是对贾府现状最为清醒的女子,积极实行改革,但贾府为何反而会呈现出越来越混乱的状态呢?通过这些问题去引起学生继续深入解读《红楼梦》的兴趣。
2 逐步领会《红楼梦》诗词之意境
《红楼梦》这部小说,除了主体描述性文字之外,其他如诗、词、曲、赋等,应有尽有,可以说是文备众体。这些诗词曲赋都完美地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成为故事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略去这些文字,则不能把前后文意思弄明白,至少影响到故事情节的完整性。《红楼梦》之美是它真实地再现了生活,成功地描绘了当时时代生活的画卷。小说中饱含大量的诗、词、曲、赋的创作,更好地遵循这一美学原则和指导思想[1]。为了帮助中职学生分步骤理解《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逐一加以思考和学习。
2.1 《红楼梦》诗词的谶语与隐伏作用
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艺术提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命题——“伏”,埋伏的“伏”。他说,“伏线”就是伏在那里边的一条线索,他认为《红楼梦》艺术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这个“伏线”。“伏线”就是书从一开头,字字句句里边都可能有埋伏,里边藏着掖着很深的东西。仔细斟酌之后,字句里那个更深的含义确实埋伏在那里。鲁迅先生评论高鹗的后四十回说,好坏是非要以是否符合原著的“伏线”为标准。这个“伏线”主要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了解:
(1)《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与《红楼梦十二支曲》唱出了人物命运的总体框架。
(2)《葬花吟》进一步哭诉了人物的命运。
(3)人物的命运大都埋伏在以人物名义创作的诗、词、曲、赋以及谜语谜面当中。
由于这方面的资料很多,同学们很容易就能查到,不再赘述。
2.2 诗词对刻画人物才华与性格的作用
运用诗词来刻画人物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我们之所以觉得其中的诗写得好,是因为这些诗词准确地刻画了人物。《红楼梦》里面的诗词具有个性化、情节化的特点,它不是游离的,而是跟情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自然流畅[2]。主要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学习了解:一是“海棠诗社”女诗人的诗才;二是贾宝玉的诗才。这些诗词曲赋是小说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表现人物命运、人物性格和人物心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到这里,再慢慢深入,就基本迈入了红学的大门。
3 《红楼梦》之史学价值与“大历史”观
《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
大历史观本来是指将以往历史和现在正发生的历史以及未来做内在的逻辑方面的比较,从而预测未来社会走向的历史观。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做出合理的判断,用时间轴上发展的、类推的逻辑思维方式看待历史问题的认识方法。我们这里就是要把《红楼梦》当作那段封建历史长河中“极丰富的社会史料”来读。这是毛泽东主席多次在公开场合从不讳言提出的,是他本人对《红楼梦》的特殊读法[4]。
毛泽东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伟人的思想,当然别具一格。在一定程度上,他把这部小说视为解读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他曾多次对他周围青年人讲,“不读一点《红楼梦》,你怎么知道什么叫封建社会”。
读《红楼梦》这部“史书”,就应该从大历史观方向去思考,不能拘泥于局部的、小范围的、某家某人的历史背景。这大概是红学的最高境界。
4 结语
随着人民对物质和文化生活追求的不断提高,中学生包括中职学生语文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 已经成为了语文教学工作当中的重中之重。《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才在中国文学史上建立了这座伟大的艺术丰碑,是忍辱负重写成的千古绝唱,是为数不多的一门深不可测的文学巨著。因此通过培养广大中职学生对《红楼梦》的鉴赏能力,对学生整个人生阶段语文基础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成丽娇.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的修辞艺术[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5(2):85-87.
[2] 林楠.高中生《红楼梦》鉴赏力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3.
[3] 杜毓婕.《红楼梦》成书的历史背景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2):67-70.
[4] 陈晋.毛泽东是怎样把《红楼梦》当作历史读的[J].党的文献,2013(6):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