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国人对未来中国的想象

2018-03-07 02:39史琬莹
教育界·上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蔡元培梁启超想象

史琬莹

【摘要】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腐败无能,外交上受到不平等条约的束缚,经济上也无力参与国际竞争,社会上女性社会地位低下。面对这些问题,梁启超、蔡元培、陆士锷等人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想象未来中国盛世该有的样子。

【关键词】梁启超;蔡元培;陆士锷;未来中国;想象

一、序言

文学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或正面,或反面,或真实,或虚幻的反映。20世纪初的中国国门早已被以英国为首的列强打开,1895年甲午战争中更是败于长期向自己学习的日本,又刚刚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的惨痛,彻底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遭受重创的清政府被迫重启戊戌政变后中断的新政,但是清政府的改革不能满足人们的期待。面对国家日益衰落的现实,人们的危机意识及变革旧社会、创造新世界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于是陆士锷、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纷纷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对清政府的失望及对未来中国的期待。

梁启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自由斋主人、中国之新民、哀时客。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在戊戌变法期间登上全国政治舞台,戊戌政变后流亡海外,除了通过日本向国内输入现代文明,还积极关注国内政治,推动君主立宪。民国成立后,组织进步党,参加北洋政府,在维护共和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历史学家、文学家,成就卓著,其作品被时人结集为《饮冰室合集》,汤志钧、汤仁泽父子搜集梁氏作品,编有《梁启超全集》。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蔡元培是光绪年间的进士,曾在翰林院任职,后转向革命,组织了光复会。民国成立后,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推行与共和制度相符的教育改革;后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推动了北京大学的涅槃重生。蔡元培是近代著名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至今仍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其著作被结集为《蔡元培全集》。

陆士谔,名守先,字云翔,号士谔,是20世纪初沪上十大名医之一,边行医边写小说,一生写作了《蕉窗雨话》等数种笔记,《医学指南》《加评温病条辨》等十余种医书,《新中国》《新上海》《剑侠》《血滴子》等百余部小说。

1902年出版的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站在数十年后的盛世向回看,反思中国走过的道路。1904年出版的蔡元培的《新年梦》和1910年出版的陆士谔的《新中国》均畅想主人公在新年穿越到数十年后的未来,见识了国力强盛、社会繁荣的新中国,表达了国家复兴的强烈愿望。

二、政治:立宪改革

甲午一役让清政府的腐败暴露无遗。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侧重学习西方技术,并没有改变政治制度。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北洋水师虽具有较强实力,与日本相比也毫不逊色。但在后期管理过程中,由于地盘意识和派系观念的影响,李鸿章在指挥和管理岗位上任人唯亲,更助长了军中贪赃枉法的形成。而且慈禧为建设游乐工程,大量挪用海军军费,导致北洋水师经费紧张,无力添购新舰艇,使得北洋水师的发展陷入停滞状态。而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已开始建立起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治制度,具有革新的官员掌握国家政权,积极推动向西方学习。为了打败中国,缺乏造船能力的日本,几乎倾举国之力大肆购买外国军舰,如购买吉野舰时,日本天皇捐出30万银圆,各级官员主动捐款,并动员民众抢购政府发行的国债券,随着扩建海军力度的加大,日本海军逐渐从数量和装备质量上超越中国海军。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灭,改良政治的呼声越发强烈。康有为等人发动“公车上书”,辅佐光绪皇帝进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但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仅仅持续了百日,就以失败告终。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的政治更加反动落后,为了小集团的利益,保守派不惜利用民众对外国侵略的不满,攻击外国使馆区,导致列强出兵京津。仓皇逃离北京城的慈禧太后,为了能够继续维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同时以光绪皇帝名义宣布重新开始改革。面对人们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强烈诉求,清政府颁布九年预备的上谕,各省立宪派希望加快立宪进程,经过几次国会请愿运动,清政府仅同意缩短预备立宪时间,未能完全满足立宪派的期望。

陆士锷在书中畅想了如何才能推动清政府切实实行君主立宪,指出在外国控制中国財政的危机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集资还清了外债,万众一心度过了困难时期,随后各种发明创新成果不断出炉,国货打败洋货,并畅销全世界,见识到民众力量的清政府同意召集国会,中国收回租界,废除领事裁判权,跻身世界强国行列。

三、外交:中外平等

陆士锷指出:“租界不收回,就是吾国疆域不完全;领事裁判权不裁革,就是吾国法律不完全。疆土、法律都不完全,何足称为立宪国。”因此,在国会集会、责任内阁成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与列强协商废除不平等条约。自从英国在鸦片战争中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后,列强在中国取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内河航行权等特权。这些特权既侵犯了中国主权,也让外国人在中国高人一等,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必须对外国人毕恭毕敬。天朝上国的优越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分崩离析,外国侵略日益深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救亡图存的急迫感使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渐渐意识到技术不如人、制度不如人、文化不如人。中国“事事不如人”的观点,导致了盲目崇洋的风气与民族自信的衰落,清政府几乎完全丧失了抵抗意识,官僚将洋人奉为神明,知识分子视欧化为唯一救国途径。由排外到惧外到媚外,由盲目自大到妄自菲薄,令人痛心不已。

但是当中国摆脱了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后,中外之间的这种不平等关系就此终结。《新中国》着重想象了废除不平等条约后外国人对中国的态度:外国人与中国人相遇时,谦逊有礼,不横冲直撞;外国人同中国一道,遵守中国的法律,外国人与中国人打官司,中国法官判决,执法严明,不偏不倚。不仅如此,《新年梦》想象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分量大增,“各国听中国的话,同天语一样”,影响力相当大。

四、经济:举办世博会

今天的中国已经举办了世博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现代文明的成就,但在当时的中国还刚刚开始参加世博会,也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产品,更不用说主办世博会了。能举办万国博览会,是一国经濟影响力的重要标志。1851年英国首次举办世界博览会,由玻璃和钢铁搭建的水晶宫,24吨的整体煤块,均昭示了英国工业的成就,大大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声望。19世纪末,巴黎成为欧洲文化活动中心城市,人口集聚,思想爆发,巨匠荟萃。世博会强化了这一特点,奠定了巴黎在当时国际文化层面的巨大影响力与特殊地位。美国5个城市8次举办世博会,有力地刺激了美国经济发展,标志着美国时代的到来。清朝的记录中称世博会为“万国赛奇会”“赛珍会”。几乎从世博会举办起,中国就一直受到参展邀请,早期中国参展事务几乎全权由海关洋员操办。随着世博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清政府终于意识到这是个展现中华文化的好机会。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是首次由中国人自行组团参加的世博会。中国也由开始的勉强应付逐渐变成热心参与。1910年,中国首次举办了以官方为名义的国际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但在各国纷纷展出重工业成果时,中国的展品始终以轻工业为主,在世博会上始终充当着优秀的配角。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向往开展世博会,是向往中国国力强大,也是向往中国积极地与世界交流。因此,陆士锷畅想中国能够举办世界博览会,他的这一想法提出于1910年,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陆士锷的“百年预言”得以完全实现,这是百年来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斗的成果。

五、社会:男女平等

在今天已为人们广泛接受的男女平等观念,在清末的中国还相当稀奇。旧时中国女子地位低下,朱熹等理学家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要求女性绝对服从男性,使得女性沦为男性的附庸。梁启超等人意识到传统礼教对女性的束缚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力倡导女权。《新中国》《新中国未来记》中都想象了中国女子社会地位的提升。《新中国》中特地写到制针厂的管账先生都是女子,海军统帅怕老婆,因为敬重夫人“各项学问都是绝顶的”,虽然女性在“体魄之健强,举动之活泼”方面不如男性,但“制繁理剧之才”方面完胜男性,当然应该走出家庭,贡献能力,建设社会。

六、结语

文史不分家,文学中所见的历史比专业历史读物所见的虽不那么真实,但更加有趣,也体现了文学作品作者对时代、社会的态度。通过梁启超、蔡元培、陆士锷对未来中国在政治、外交、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想象,我们可以知道当时中国所存在的问题,亦更加认知到中国发展成就的来之不易。

【参考文献】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243-245.

[2]陆士锷,梁启超,蔡元培.新中国盛世预言[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11,35,228.

[3]虞和平,谢放.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383-384.

[4]张海鹏,李细珠.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314-329.

[5]孙建伟.早期世博会上的中国味道[J].档案春秋,2010(02):40-43.

猜你喜欢
蔡元培梁启超想象
快乐的想象
一生
蔡元培借衣服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有感梁启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