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
摘 要:指出了常规“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方法,从而使教师的本节内容教学更加有效,让学生也能充分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关键词:中和反应;课堂教学;问题
一、“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现状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下册第十单元中课题二的教学内容。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大多是在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主要内容后,直接将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溶液混合,并提问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当学生回答没有明显现象之后,教师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究竟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随后进入实验设计环节。学生在经过思考和讨论之后,给出他们的实验方案: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1~2滴无色酚酞溶液,然后再逐滴加入稀盐酸,在某一刻,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学生给出的方案与课本中的一般无二,教师如果进一步追问这个方案中的注意事项,学生给出的解释大多都很到位,其他同学也没有任何异议,于是教师就学生的方案给予肯定和总结,随后进入下一内容的学习。
在这节内容的课堂上,教师的总体感觉应该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在课后经过认真反思,总会觉得在探究“酸与碱是否发生反应”的过程中,少了一些冲突,少了一些思维的发散。学生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唯一的吗?如果不是,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探究?仅仅通过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就能证明所有的酸和碱都能发生化学反应吗?
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要探究酸和碱这两类物质是否能发生化学反应,并不是某种具体的酸和碱。而研究一类反应和一个反应能否发生的思路是不同的。这里面不仅涉及试剂的选择,还涉及在不同物质的反应中寻找反应的共同特点。学生已经学过的酸和碱除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还有稀硫酸、氢氧化钾溶液、氨水、氢氧化铜、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等。学生的方案中只是证明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这一个反应的发生,而课本中在本节内容的开篇提出的问题是“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吗”。如果只通过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就证明酸和碱能发生反应是不够的。并且选择不同的酸和碱来进行混合,现象也是不一样的,如将氢氧化镁与稀盐酸或稀硫酸混合,氢氧化镁本身是白色沉淀,与酸混合后,沉淀会逐渐溶解,这一现象很明显,足以说明反应已经发生,不需要再借助其他试剂来证明反应的发生。除此以外,在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反应这一实验过程中,除了可以加无色酚酞溶液,可以选择的试剂还有很多,如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碳酸钠溶液、碳酸钙粉末等等。
但是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却忽略了以上两点,在学生给出一种实验方案后,很快给出了评价,并对探究内容进行总结,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三、“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学改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要探究的问题是“酸和碱是否能发生化学反应”。其次,再让学生思考该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需要用酸和碱来进行实验,并且通过课本中上一课题常见酸和碱的学习,学生知道的酸和碱有很多种,此时可以为学生多提供几种酸和几种碱,让他们自己选择试剂,并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在试剂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由现象得到结论等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由此也更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在学生完成多组酸和碱的混合实验之后,他们会发现:有的有现象,有的没有现象,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有明显现象的肯定是发生了化学反应。而没有明显现象的则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有发生反应;二是发生了反应,但无明显现象。此时便可以设计下一个探究活动:探究稀盐酸能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再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之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习酸和碱这两类物质的化学通性,并尽可能多地给出可能用到的试剂,如无色酚酞溶液、紫色石蕊溶液、活泼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碳酸钙或碳酸钠,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来设计实验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之间是否发生了反应,这样既给了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的机会,又能引导学生通过对各种实验方案的分析对比,归纳得到“探究没有明显现象的反应是否发生”的实验设计思路。然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不同的酸与碱发生反应时有什么共同特点,即中和反应的实质。紧接着,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对于他们所设计的多种实验方案,哪些能够说明酸与碱反应的共同特点,能成为证明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实验依据;哪些是特殊的酸和碱的化学反应,不足以成为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实验依据。
总之,经过这样的改进,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进行思考,并能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课堂上的实验探究习得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參考文献:
吴兆根.新课标呼唤“教学无障碍”[J].化学教学,2008.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