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超峰
摘 要: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为背景,高中语文知识学习难度与深度不断增加,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帮助。语文课程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教师需要注重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主要结合近年来工作经验,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对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方法
高中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佳时期,而传统文化则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因素。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入侵,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巨大冲击。如何将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已经成为现阶段教师群体广泛热议的话题。主要以传统文化的本质为切入点,分析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并着重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的措施。
一、传统文化概述
当前有关传统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种,语言方面的专家认为,传统文化指的是古代人创造的传承至今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结合。传统文化与当前流行的快节奏文化存在明显区别,前者具备明显的民族特性,且呈现方式十分多元。从调查中得知,传统文化更为关注人品行道德的培养,强调人借助不断努力提升自我文化修养,成为一个令人信服或能够回报社会的人。传统文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要求人们关注自然并爱惜自然生态。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也扩展了许多新内容。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认知文化价值,利用其内容扩充教育素材,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情况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高效的课堂教育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語言表达能力与社交能力,语文课程既是文化的传播媒介,也是民族文化的物质结晶。从本质的角度分析,语文课程教育旨在将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下去,但是从当前课程教育发展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并没有贯穿于教育始终,而是作为教学辅助材料。如:文言文解析材料、教材背景了解等。学生只是将其作为学习辅助材料,没有意识到需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复述与传达,而是以某一文化要素为切入点,不断深化学生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秉持辩证的教育思想,只传播有益于学生学习发展的传统文化内容,及时摒除一些不良文化。从现阶段语文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大多是对知识的复述与强制记忆,尤其是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绝大多数教师是利用参考书,带领学生一同翻译文言文,并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剖析。此种浅层的语文教育活动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并没有帮助,简单地说是指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契合,此种教育活动仅仅停留在表面,学生没能理解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的具体方案
1.基于教材,精心设计
在开展高中语文课程教育前,为了保证传统文化能够与课堂教育活动融合在一起,教师需要以教材为基础,紧紧围绕高中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精心设计课程教育活动。首先,在开展教育活动前,深度解析教材内容,整体把握文章的文化思想与内涵,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并依据此目标制定新颖个性化的教育活动。在设计教育环节时,保证教育活动与学习方法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其能够借助学习获取更多的传统文化。
如,在教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之《兰亭集序》这一课时,在讲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句话时,教师可以引用李煜的诗“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作者以为不论人以什么方式存活于世,生命都在悄然地流失,而人生命的长短命皆有数,因此对于作者而言生就是生,活着就要及时享乐,死后一切皆无。利用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世界万物本就有灭,有乐就有悲,生与死间的定数谁也不能预料,时光好似白驹之过隙。
再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时,本文主要选自儒家经典名著,文章看似简单,却具备十分深远的内涵。因此,教师需要事先要求学生对文章背景及文化知识进行了解。在学习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孟子的仁政思想,思想具体包含“温饱”和“教化”两部分,对比当下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使学生了解文人思想的文化价值,既增强了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鼓励学生爱护自然资源,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2.创新形式,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学习哪一门课程,要想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都需要借助兴趣的带动。因此,为了保证传统文化能够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教师需要注重教育形式的创新。在融合传统文化过程中,教师需要巧妙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利用其独有优势为学生创设真实形象的教育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如,教师在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这一古诗词时,在学生掌握古诗结构的基础上,为学生播放经典古风的伴奏曲,要求学生欣赏教学视频:在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无意间已经被打湿,从远处看已经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此时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应,人花难辨,给人一种恬静的美感。
3.经典赏读,拓宽视野
历史名著作为传统文化的物质结晶,也是培养高中生文化素养的最佳素材。由于学生对经典书籍的认知比较浅显,因此缺乏对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兴趣。基于此问题,教师需要为学生推荐一些较为经典的书籍,引导学生深度解析文章,从而准确把握写作思想,了解时代背景,认知其文学价值。如:《论语》《蜀道难》《满江红》等。四大名著作为经典必须为学生推荐,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涵养。以《论语》十二章为例,凭借简单易懂、价值深远的语言,为学生呈现出具有饱满情感色彩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搭配个性化的语言,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帮助。通过阅读文学典籍,由浅至深,不断加深解析程度,有效提升课程教育质量,尽可能避免单一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创造,加深学习印象,无形中增强学生的文化涵养。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对高中生日后的学习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借助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感悟,从而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教师需要站在发展的角度看待传统文化,辩证地剖析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造,配合专项训练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品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兴趣培养为入手点,将传统文化与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不断提升课程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郑爱花.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高考,2017(18):122.
[2]吴炉平.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研究[J].课外语文,2017(24):102.
注: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研究》(课题编号:JCJYC17011436)研究成果。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