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媒体的社会舆情监测体系研究

2018-03-07 05:21李晓娟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1期
关键词:网络媒体

李晓娟

摘 要: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引发的重大舆情事件不断增多,因此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体系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需求。基于此,从网络舆情监测、社会舆情监测体系构建标准以及如何构建社会舆情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网络媒体;社会舆情;构建原则;监测体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31-0169-02

一、网络舆情监测分析

第一,社会舆情信息采集。信息采集的目标是为了在网络上解决舆情数据的来源,在进行监测时可以通过网络爬虫技术从一个网页开始,下载该网页内容以及其网页内URL指向的其他网页,递归下载一直到完成整个网站的镜像。在工作当中,为了保证数据的采集的及时性,必须保证网络爬虫能够长时间工作和进行大规模的遍历访问,这样在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被目标网站屏蔽等问题,尤其是境外网站。因此,其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防屏蔽网站技术。首先,轮转访问与分时任务。在目标网站所能够忍受的范围内对网站进行访问抓取,将一个大的任务划分为几块完成,分时段完成。其次,IP地址轮换。多数网站会对访问率很高的主机IP地址进行暂时性的屏蔽,在进行抓取工作的过程中当发现被屏蔽时,可以主动换一个IP继续进行工作。最后,模拟浏览器登录技术。针对一些需要使用用户登录才能进行访问的网站,在工作当中可以通过使用模拟浏览器技术,完成抓取工作。

第二,舆情信息的预处理。在进行社会舆情监测时,由于当前是互联网时代,抓取到的数据当中结构比较复杂,并且表达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首先,数据规约。数据规约主要指的是通过数据筛选将少数数据,通过使用特征选择和子集选择的模式有效简化数据处理的难度,通过多种方法可以实现对数据降维,进而能够更加方便地对数据进行处理。其次,数据清理。数据清理指的是通过删除、替换以及补齐确实数据完成信息格式的标准化,通过采用比对、相似度计算等方式清除重复数据,使用时间序列等技术清除噪声数据,使用移动窗口理论、移动曲面拟合等技术完成信息的错误修正。最后,数据变化。数据变换主要是要在相关技术的支撑下完成数据格式转换,减少数据的复杂度,使数据按照比例能够落入到相关区域。

第三,数据分析处理。首先,文本聚类。文本聚类从本质上看,属于无监督的机器学习法,指的是通过把一个文本集聚成若干个簇,在同一个簇中的文本具有很搞的相似性,在不同簇之间的文本相似性则十分低。进行文本具备的主要目标是要使属于不同一个话题信息之间的度量尽可能小,而且在不同类别的信息之间的度量尽可能的大。其次,主题监测。主题生存是有效期限,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老化理论建立起主题生存模型以测量主题的生存周期。根据信息输入的顺序,先出现的信息首先聚成主题的候选集合,后来的相似内容将被聚到已形成的主题当中,或者是产生新的主题。

二、基于网络的社会舆情监测体系构建原则

第一,可行性原则。在社会舆情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可行原则主要指的对抓取的数据信息进行定量分析和科学预算监测得到数据,这样能够对社会愈强的发展态势进行科学的评估,通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及理论水平能够达到指标所要求的监测条件。

第二,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指的是基于網络的社会舆情监测体系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网络舆情存在的实际情况。如果社会舆情监测体系不完善,在对社会舆情进行监控的过程中极容易出现漏洞,容易在监测的过程中遗漏能够突出表现社会舆情的内容。因此,在进行社会舆情监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全面性,避免出现遗漏。

第三,动态性原则。在基于网络媒体对社会舆情进行检测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从静态的角度触发,只关注社会舆情过去发展状态以及现在的实际情况,要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待社会舆情,从而能够从动态的角度关注社会舆情的发展态势,这样有助于总结社会舆情的发展变化规律,增强对社会舆情的处置能力。

第四,科学性原则。科学性主要指的是在社会舆情信息抓取的过程中,抓取的数据和内容能够在客观上反映社会舆情的实质特征和发展的态势,而不能只是简单地对获取的各类数据进行简单的收集汇总,需要具有层次性以及综合性,这样才能使获取的信息不仅可以就某个方面进行反馈,同时又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在整体上反映社会舆情发展的整体趋势。

第五,相对稳定性原则。在信息的选择上要着眼于信息的动态性,从整体上把握社会舆情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但是也必须坚持相对稳定性,单纯的数据很难进行预测和把握,立足于舆情特征相对稳定地选择信息,能够增强社会舆情监测的准确性,也更有利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及时对社会舆情进行引导和处理。

三、基于网络媒体的社会舆情监测体系构建

(一)数据采集体系

1.数据收集。从目前来看,对社会舆情数据收集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人工收集。通过人工浏览各种新闻网站、博客等媒介平台,对相关新闻报到、微博转帖等进行跟踪,从中抓取有价值信息,及时了解社会舆情走向。二是搜索引擎收集。在当前的社会舆情数据采集中主要通过百度、谷歌等引擎进行数据收集。三是通过第三方网络舆情监测机构定向收集。目前,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第三方的网络舆情监测机构发展不断成熟,拥有了比较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和研判系统,这可以为社会舆情监测体系提供重要数据信息。

2.数据收集范围。从当前来看,社会舆情监测体系数据收集范围主要有新闻媒体以及各类社交媒体。在数据收集当中,通过对各类新闻网站的收集是社会舆情数据的主要来源,工作人员在各类新闻中能够收集到各类证据,并找到社会舆情危机发生的先兆和根源。当前,新闻跟帖和留言已经成为网民表达自身观点的重要途径。此外,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新媒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微信和微博是其中的代表,这也使得信息的增长十分迅速,同样信息通过现代媒介的传播速度也更快,传播范围也更广。在这种环境下,某一热点事件所产生的社会舆论和思潮在现代媒介的传播中极易出现变化和延伸,并且可能够引起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现代社交媒体也是社会舆情监测体系的重要数据收集对象。endprint

(二)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

1.分析研判标准。(1)真实性。在对抓取的社会舆情数据进行处理时,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是进行分析研判工作的重要标准。信息的真实或者虚假对于得出最后的结论具有重要影响,并影响制定舆情危急的应对策略和手段。(2)危害性。危害主要指的是判断谁舆情信息的危害性,这时进行舆情分析研判的主要目标。对社会舆情造成的社会危害进行评估,确定使用何种方式对之进行处理。社会舆情危害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社会舆情信息的价值和重要性。(3)关联性。指的是将分散地、不完整的数据信息结合起来,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对社会舆情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

2.建立社会舆情警报机制。建立网络舆情危机应急报警机制,通过对社会舆情危机进行等级界定,来选择具体的应对措施和应对方案。针对不同的社会舆情危机,应该授权相关应对部门使用相关舆情数据查询数据,以确保其能够及时获得相关的数据,在舆情危机确定之后,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警报。根据社会舆情的分析研判标准,在对重点关注的社会舆情的传播范围、速度以及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要确定相应的警报等级。根据社会舆情的工作特点和社会舆情发展的实际危机程度,可以建立起四级警报机制,一级是特别重要;二级是非常重要;三级是重要;四级是比较重要。

(三)网络舆情控制机制

1.政府组织架构方面。在我国基于我那刚落媒体的社会舆情监测体系建设时,公安机关、工信机关、互联网管理部门以及宣传部门要建立其科学的横向控制机制。根据社会舆情的等级、行之和类别由对应的相关主观部门进行处理,并通过采取灵活的措施,保证社会舆情危机能够得到及时控制。针对在网络环境之中出现的各类舆情,需要根据我国指定的有关法律法规,以我国公安机关作为主体、联合我国工信部门依法删除相关链接、转帖和图片等内容。我国政府宣传部门要积极发挥信息主渠道的优势,要在网络中积极宣传正面信息,积极发挥官方舆論场的作用,要及时在网络上发布相关事件的最新处理结果,及时化解社会舆情危机。

2.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传播平台辟谣。在现代社会互联网在社会各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利用网络辟谣和举报平台,应该积极发挥其官方信息的传播渠道作用,在社会舆情产生之后在第一事件内发布相关信息,澄清社会舆情事件的真相,避免因为政府工作拖延,而引起的严重社会后果。并且需要不断地提高辟谣与举报工作平台公信力,能够使我国网民勇于在平台上举报相关有害信息,也要确保我国网民在这一平台中能够及时了解事件真相,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社会舆情在受众规模、舆情需求、载体形式等方面出现新的特征和新的发展趋势。基于网络媒体建立现代社会舆情监测体系,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加强社会舆情管理,及时遏制网络恐怖助益,维护社会稳定运行是建立社会舆情监测体系的基本目标。因此,在社会舆情监测体系建设时,需要充分借鉴我国社会舆情监测体系在以往建设中取得的经验,根据网络媒体的实际特点制定社会舆情监测体系,维护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 陈新杰,呼雨,兰月新.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情报,2012,(5):4-7.

[2] 杨天瑜.自媒体时代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新闻知识,2014,(3):63-64.

[3] 李佼瑞,李浩.网络舆情的安全监测指标体系与监测方法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3):116-122.

[责任编辑 史丽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探究
网络媒体关注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影响研究
会议新闻的网媒呈现模式研究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舆论力量
商业新闻
试论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网络媒体公信力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