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积淀下的民族灵魂。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让它在校园里得以传承和发展是当下教育实践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在学习传统经典的单一维度上,而应是全面挖掘它的教育功能,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应尝试吸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养生、养心和养性的优秀文化,构建“三养教育”,即自然养生、经典养心、实践养德的教育。将三者有机结合,构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培养有中华文化底蕴、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青少年。
“三养教育”的提出
实现民族复兴是新时代的主旋律,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然而近十年,社会的浮躁,升学的压力,导致我国青少年学业负担较为沉重、学习效率低下;近视率、肥胖率不断提升;抑郁症等心理健康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思想品质出现了问题,如自私自利、不愿与他人合作、基本公民道德缺失等。这些现象表明,我们应当加强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抑制身体不良检出率、心理健康疾病发病率的增长趋势,关注青少年的品德和人格教育。“三养教育”的提出,就是笔者在民族复兴时代背景下,从区域教育改革出发,对如何系统提升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和品德修养的思考。
在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积淀了“三养教育”深厚的理论依据。首先是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养生理论。它确立了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整体养生思想,提出“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主张顺其自然,这一思想符合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有益他们的身心健康。其次是儒家养心和养德理论。孔子说:“仁者人也”,认为“人”不是纯粹的自然人,而是置于社会关系之中的人,是合乎伦理道德的人。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家学派将“仁”视为道德的第一层次。孟子主张“养”的教育方式,他认为君子之养,应该养的不是“小体”,而是“大体”,“小体”指形体,“大体”指心气。故《孟子·尽心上》说:“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又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所言意为,人若能发挥本心,道义自充,其气自盈,即为“养浩然之气”。同样荀子也十分重视养生、养心和养德,《荀子·不苟篇》曰:“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为此,儒家的“养仁心”“守仁德”“成仁生”是“三养教育”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一些地方也有人提“三养教育”。如哈尔滨市新桥小学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提“三养教育”,即以善养德、以德养心、以艺养慧 ;四川广元市教育局出台了文件,从深入推进依法治校维度提“三养教育”,即以法养心、以法养行、以法养境等。这些论述或做法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谈的,或只是关注到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品质的培养,忽视了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或只是根据某一具体的教育内容来谈的,而没有涉及中华传统文化中现代教育价值的传承和发展;或只是在教育实践操作的层面上的一些探索,而系统的理论研究十分薄弱。
“三养教育”是笔者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十多年的研究后提出的思考。无须讳言,现在中小学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更多地停留在背背经典诗文、学学传统礼仪、搞搞象征活动、做做表面文章的层面上,没有真正关注少年儿童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没有真正系统地、全面地、深入地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和实施路径。“三养教育”抓住了传统文化中“养”这个核心教育方式,通过养生来健体、养心来正气、养德来修行,以此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挖掘了传统文化中“养”的现代教育价值,并融入到现代教育方式之中。
“三养教育”的内涵
“三养教育”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中适合中小学生的“养生、养心、养德”经典文化进行建构的,即以传统自然(时令)养生文化陶养学生生命,以传统经典诗词歌赋和艺术精粹滋养学生心性,以儒家“知行相合”实践德育文化涵养学生德性,三者相辅相成、相融相生,在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养”人方式的基础上,培养身心和谐、健康向上、品学兼优的青少年。其具体内涵为:
自然养生即时令养生,主要根据中华传统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对人的身体健康调理的基本做法,来引导中小学生健康生活。按照《黄帝内经》的论述,一年有六步主气(地气),三候为气(1个节气15天),六气为时(6个节气90天为1个季节),四时称岁。一年四时,各随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别当旺。木、火、土、金、水五行,随时间变化而递相承袭,影响人的生命健康状态。《黄帝内经》还认为:一年分为四季,一天也可以分为四季,以北京时间(下同)计算,凌晨3时立春,6时春分;9时立夏,12时夏至;15时立秋,18时秋分;21时立冬,24时冬至。21时是一天的“立冬”,冬季万物闭藏。人“立冬”入眠与自然和谐,才有利于提高免疫力;早5时是“惊蛰”,在这8小时的时间段睡眠,人体才能和谐自然,相悖则会有害。中小学是孩子身体发育的起步期和关键期,只有在这个时期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绽放生命的光彩。自然养生所倡導的就是引导中小学生顺其自然、天人合一,顺应每年和每天的四时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对生命健康的基本价值取向。
经典养心。养心实指养神,就是要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范畴,是中国传统哲学、心理学的精髓,蕴含着中国人对生命意义和天人关系的独到理解。“养心”就是为了心的和谐,把多种心理因素协调起来,从而实现人的“诚心”“净心”“正心”“独心”等。孟子特别重视养心,当他的学生请教其有何过人之处时,其答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小学正是孩子心灵萌发初期,也是人身心成长的快速期。明代教育家李贽在《童心说》中论述道:“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因此,对于青少年“童心”的养护十分重要。经典养心就是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典的诗词歌赋、散文、书画艺术、音乐戏曲等来滋养学生心灵,通过经典的熏陶和浸润实现对学生良好心性的培养。endprint
实践养德,即知行相合的德育理念。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知行相合”的思想。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代教育家王阳明更是主张“知行合一”的教育,即在教育中坚持儿童化、体验式、浸润式的教学。王阳明曰“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鱼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副越,自然日帐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诱之诗歌,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三养教育”的推进
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体推进,构建“三养教育”的深度。“三养教育”的推进范式既不是纯理论研究,也不是纯实践操作,而是在实践中构建理论,将理论又付诸教育实践循环推进的过程。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研究一体化推进的方式将建构“三养教育”的深度,因为其研究的成果包括有深度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其理论成果主要为基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三养教育”价值研究、内涵研究和策略研究,实践成果则主要为指导中小学生养生、养心和养德的通俗图本。学生的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健康生活等核心素养的提升。
城市与乡村一体推进,构建“三养教育”的广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当前,推进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对区域教育作出的战略部署,更是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切实需要。“中小学生‘三养教育综合实验改革研究”是国家“十三五”规划课题,我们的使命在于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当前的教育任务,将教育科研紧紧扎根于城乡一体化这块广袤的教育实践沃土之中。因此,我们在研究对象选择上作了充分的考虑,既有城区学校学生,又有农村地区学校的学生,其构成情况为农村和城市学生各占50%左右。在推进路径上我们基于城市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学生生长环境等情况,形成学生自然养生、经典艺术养心和社会实践活动养德的城市特色路径;也基于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学生生长的环境等情况,将农村良好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因素融入“三养教育”,形成学生自然养生、经典民俗养心和劳动实践养德的农村特色路径。城乡一体的广阔路径让“三养教育”指向教育均衡。
养生、养心与养德一体推进,构建“三养教育”的厚度。“三养教育”中的养生、养心和养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三养一体”,将养“身、心、德”融合成一件事,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以养生为基础,引导学生根据时令和节气变化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如早起早睡,均衡、适节气饮食等;以养心为重点,通过开设普及课和选学课,引导学生学习中华经典诗词歌赋,通过参与书法、戏曲、国画等艺术课程来调养宁静、和谐、尚美的心性;以养德为目标,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礼记》等中华经典著作中具有现代教育价值的道德知识转化为日常行动,在行动体验中提升道德修养。在“三养教育”综合实践中我们发现,身体健康、心性和谐的孩子能够生成更好的行为习惯,生成更好的认知态度、思维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三养”一体化的“养人”方式,涵养出来的是更有生命温度、心性雅度和品行厚度的新时代青少年。
教师、学生与家长一体推进,构建“三养教育”的力度。《礼记·学记》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师是推进“三养教育”的关键因素,只有具有健康身心、仁爱之心、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品行优良的孩子。只有教师真正懂得科学的养生、养心和养德的方法,才能让“三养教育”真正落地。因此在推进“三养教育”研究中,我们首先是“养教师”,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参与国学培训来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通过聘请养生专家,来指导教师掌握时令养生的方法;通过倡导教师学会中华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戏和体育项目等中的一项基本技能或一种审美方法来修炼心性;通过研读儒家“知行相合”名篇著述,来体悟实践养德的传统文化价值和策略。在传统经典的浸润下,我们的教师富有了更深的教育情怀和更强的文化自信,呈现出更好的职业状态。在教师的引领下,我们开设学生“每日养生课程”,引导孩子们每日按时作息、健康饮食、阳光运动。开设学生“每日养心课程”引导孩子每日吟诵经典诗词,在琴、棋、书、画、戏、剪纸、湘绣、民族乐器等中国传统艺术项目中选学一项,进行练习。我们开设学生“知行合一”养德课程即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童蒙养正的文化精髓,引领学生每日践行《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礼记》等中蕴含的有关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好习惯。
在推进“三养教育”过程中,我们还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把家长也纳入“三养”的范畴。我们通过开设“三养教育”家長课程,组织家长学习养生、养心和养性文化,来提升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使家长在“三养教育”意识的引导下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如制定良好的家规、传承良好家风、建设书香和传统美德家庭等。教师、学生和家长三个向度一体推进,融合了三方之力,保障了“三养教育”的实施力度,确保了“养”育质量。
总之,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三养教育”是我们立足于民族伟大复兴得时代背景,走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让我区的每一个孩子享受更加公平而有质量、更加美好而有中国文化含量的教育改革发展之路。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全面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教育功能,培植我国青少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新时代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罗和平,湖南省长沙市高新区教育局局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樊 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