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劳动教育一个华丽的转身

2018-03-07 19:58刘中华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校本劳动育人

刘中华

置身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每一项经历过历史的车轮反复碾轧的传统教育形态都在不停地做着自我审视。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有的迷失了自我,有的涅磐重生,有的戛然而止成了校史馆中简短的文字。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的劳动教育却在开展了近60年之际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转身。

源起——60年传承与时代召唤的创新之路

1958年9月,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的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当时的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师生靠手提肩扛建起了劳动基地“一场两园”(红领巾饲养场、小果园、小农园),开启了劳动教育之路,至今已近60年。其间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2015年是立新劳动教育的又一个节点。5月,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表彰大会上,习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指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7月,包括教育部在内的国家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这表明了党和国家对新时期加强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11月,《人民教育》第22期用了较大篇幅以《立新实小:劳动为教育开新路》为题详细报道了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的“劳动育人”办学特色。

60年的历史传承与这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给了立新改革创新的信心与魄力,借助教育部名校长“领航工程”的平台发布“新劳动教育”理论,成了立新“劳动育人”与时俱进的里程碑。

理论——本质溯源与教育刚需的深刻探研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更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目的必须从“教书”转化为“育人”。

小学阶段对于成长中的人而言是启萌阶段,是潜能的开发阶段,更是面对未来发展的奠基阶段。其中最应该做的有两点:一个是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培养能幸福生活的人,对社会有益的人;另一个是促进学生学习力的发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与理解方式和对知识进行了解、掌握、认同和积累的能力,尤其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为学生奠定成长的基础,促进人的自我发展。

新劳动教育为学生健康人格和学习力的形成提供了有效载体。

较之传统的劳动教育,“新劳动教育”理论创新点有三:

一是概念的内涵变大了。我们将“新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为:“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运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育人活动。”其中既包含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也包括劳动教育对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还包括劳动教育在“五育”中的核心地位,即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同时,“新劳动教育”还是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在充分的实践体验过程中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承担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

二是育人的重点迁移了。劳动教育本质来讲应该是一种综合实践类活动,“新劳动教育”育人的重点已从“劳”中脱胎出来,而将核心放在了“动”上。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行动起来是“新劳动教育”育人的显著特征。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让学生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学习积累知识、训练提高能力、感悟形成精神。在激发兴趣、挖掘潜能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行动成就梦想”的意识,为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奠定和掌握迎接挑战、解决困难的基础和本领。

三是育人的途径多元了。“新劳动教育”充分体现了大教育观理念,开放式的育人内容、方法与形式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供了无限可能。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从实际出发确定了“自治、逸美、煥新”三个方面作为实现育人目标的三个支点。也就是形成学生在“行动”中增长自我服务与服务他人的本领(劳动自治),培养美己美人的情怀和懂美会美的品位(劳动逸美),树立想到即行动的研究意识和探索精神(劳动焕新)。自治、逸美、焕新是“新劳动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同方面,也可以说是对生命质量不同维度的一种实践转化。劳动自治给学生的人生底色打下的是长度和宽度构成的基础底色,劳动焕新给学生打下的是人生高度的底色,在长、宽、高围成的框架中充满的则是劳动逸美带给人生的丰富色彩。

课程——认知规律与实践经验的科学融合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最直接的途径。“新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始终秉承“本土化”原则,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学习方式以及师资队伍、软硬件配备等都从学情、校情出发,摸索出了一整套适应立新发展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模式。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身体本身在认知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人的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和相对应的行为活动方式而形成的。让学生“动”起来,“以行动代替说教,以行动力的培养反哺知识学习”是“新劳动教育”特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目前开设的三类十门劳动校本课程是以认知、实践、创新为路径划分“行动”的三个层面,即认知类课程以观察、知识代入为主,行动的途径以眼、脑结合为主;实践类课程以动手操作、实践体验为主,行动的途径以手、脑结合为主;创新类课程以实验研究、分析探索、发现创新为主,行动的途径是多种感观综合运用,注重脑力的开发。

其中,认知类课程包括以在“六园”中观察研究为主的基地观察课和以“学科+劳动”为主要形式的学科渗透课;实践类课程包括以培养学生生活技能为主的自我服务课,以校园岗位实践为主的校园实践课,以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主的家庭体验课,以走进社会、参观学习、开拓视野为主的社会实践课,在“劳技室”中进行的技能训练课;创新类课程包括以科学学识普及、开展小实验操作为主的科技普及课,以创意手工、废物利用、艺术训练为主的班级创意课,以劳动科研、劳动创新、课题研究为主的科学研究课。

认知类课程:基地观察课、学科渗透课。

实践类课程:自我服务课、校园实践课。

家庭体验课、社会实践课、技能训练课。

创新类课程:科技普及课、班级创意课、科学研究课。

三级劳动校本课程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为全校师生搭设了学习与展示的平台,学生、教师、学校都已成为劳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受益者,师生的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学校也借助这一特色不断提升品牌形象。

编辑/赵卓然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本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热爱劳动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