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闲武疏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对子,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因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由上联和下联组成,所以其特点是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字数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协调,上下呼应,是只有中国文字才能出现的典型而又独特的艺术形式。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联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记载对联的最早出现是在三国时代,但事实上对联的出现极有可能更早的多。明洪武年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出土了一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的特大铁十字架,在铁十字架上铸有艺术精美的联句:
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
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其形式与内容,与基督徒有关。由此可以总结,其一,中国的基督教传入并非唐代(世人一度认为唐时天主教传入中土,时称景教),而是可以追述到三国时期,毕竟当时曹植曾兴师动众大造巨船从台州远洋出海寻访各国交流文化。其二,作为舶来品的基督教不会在瞬间深透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发明了对联,中国历史上的对联出现的更早。春秋战国时期,文豪们常用排比和对偶之法,蓬勃有力,语字铿锵,为对联之典型发源,只不过以对子书写的形式至今没有被后人出土或发现。
古人对上天和四时以及自然界的敬畏,往往以物件相配,用以寄托。古人對桃木神力十分崇拜,比如汉代用桃符以求祈福和避祸,桃符是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上书祈福禳灾之词,挂在门侧以禁鬼。直到五代,后蜀之主孟昶,突发奇想,灵感大发,先是令学士辛寅逊书写,觉得不满意,干脆自己拿起笔,在住所的门板的桃符上用工工整整的字迹写上: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个对子是写在桃符上的。历史上的“年”是个“大怪物”,所以敲锣打鼓鞭炮齐鸣把祸事吓走,称为“过年”,所以天时地利人和,瞬间到了宋代,造就了先是百官然后百姓们家家户户贴桃符对子过年的流行之风。王安石诗中说“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这种景象。宋代是个发展期,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文人称之为“春联”。
明清已降,对联之风大兴,皇家贵族,文人雅士,乃至大户人家,亭台楼阁,亦或门堂客厅,无不蜂拥普遍。并且从形式到内涵,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堪称为中国历史上楹联的高潮时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