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精神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2018-03-07 19:33李文杰
文物春秋 2017年5期
关键词:科技史制陶生涯

回忆录《我的考古生涯》[1]出版了。正如我在封底写到的:“在我八十周岁之际,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和考古生涯,一件件往事清晰地重现在眼前,大部分从未对别人讲过。现在原汁原味、真实地再现往事的情景。”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这部回忆录包括“故乡情结”“中学时期”“大学时期”“工作时期”“退休生活”等五章,其中穿插着大量历史照片,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我这八十年所走过的道路(图一)。

我的考古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1961—1962年,模仿别人;1963—1979年,摸索道路;1980—2015年,自主创新。实践经验表明,创新有规律可循,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选准选好研究课题,中国古代制陶技术史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第二步是紧紧抓住这个研究课题不放,三十五年如一日,一鼓作气,一抓到底,终于获得成功。我从1980年开始研究中国古代制陶工艺,走上自主创新之路,代表作有《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2]《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3]。《我的考古生涯》的“结语”谈到了自己的体会:“自主创新决定前途,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走出了自主创新之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制陶技术史研究体系正在构建之中,尚待后继的考古和科技史研究者去充实和完善。”

我写回忆录的初衷是讲述如何自主创新,预期只会引起考古界注意,没想到出版后引起各界读者的反应,使我感动不已。考古界有人说:“这本书写得很详细,真实地反映了田野考古队员的生活。”科技史学界有人说:“书中写的农村传统机械都是作者亲自操作过或亲眼所见的,相当可靠;过去主要是从文献记载中了解,有不足之处。” 家乡亲人非常高兴:“这本书把家乡的事情都写出来了,真实可靠,通俗易懂,很有意思。”一位读者说:“书中讲了很多农村小事,勾起我童年的回忆,让我回味无穷。这样的书搞考古的人没有写过,搞历史的人没有写过,搞文学的人也没有写过,很有特色。了解农村过去的老年人逐渐逝去,年轻人不了解农村过去的事情。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填补了这段历史研究的空白,给子孙后代一个清楚的交代。”

山西教育出版社编辑康健说:“过去我只看到你写的《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3]书稿,但是不知道书稿是怎么写出来的。看了《我的考古生涯》就知道了书稿的历史背景和来龙去脉,把你的研究成果和《我的考古生涯》配合起来阅读效果更好。”

本书引起各界读者很大兴趣的原因是学术性与科普性相结合,内容广泛,雅俗共赏。由于读者的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所处地位不同,对本书的关注点也各异。人们对号入座或各取所需,从书中寻找与自己相似的人物,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以前我发表过很多纯学术性著作,全部用学术语言,读者圈较小,圈外的读者看不懂,也就不感兴趣。《我的考古生涯》跳出原来的圈子,打破常规,开创了新路,只有小部分用学术语言,绝大部分用通俗语言,读者圈明显扩大了,吸引了社会各界读者的注意,产生了强烈反响。这一点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本书有以下特点:

1.真实性与故事性的统一

本书不是报告文学,所写的全部是真人真事,所说的都是真话,没有经过艺术加工。全书涉及281人,在内容上是让事实说话,严肃认真;在形式上是讲故事,生动活泼,每个故事前面都有醒目的小标题,共有287个小标题,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真可谓人物众多,故事连续不断,反映了一名考古工作者一辈子的经历,具有直接的参考资料价值。

2.趣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本书叙述了多种农村传统工艺,有水碓房舂米磨面、油坊榨油、用脚踏式水车抗旱、用牛犁田耙田、用担冲和担柱挑柴、用蛇皮制作胡琴、元宵节背龙灯、用手推石磨磨豆腐、腌制火腿、沙里淘金、用手动压水机抽吸井水等。首先通过讲故事详细叙述具体方法,有趣味性,很吸引人,属于感性认识;然后扼要地讲解工作原理,有科学性,属于理性认识。将两种认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从感性到理性,形成全面认识,既深入浅出,又符合读者的认知规律,一般读者很爱看,觉得很新鲜,科技史研究者也很重视。

3.巧妙的连贯思索

本书分为五章,即我人生的五个阶段。经过连贯思索,我将各阶段的事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写得很自然,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如:我是放牛娃出身,对牛有感情,在性格上受到牛的影响。牛干活时动作较慢,耐力很好,属于慢性子、耐力型。我的性格也是这样。凡是不明白的问题,总要刨根问底,查个水落石出。做某件大事情之前总要先考虑好意义、目的、方法、步骤,考虑成熟后就一直做下去,坚持到底。做完大事情后总要回头看,核对内容是否真实,观点是否正确,认真地总结经验,好比牛的“反刍”现象。另外,书中记录的腌制火腿工艺,既要符合科学原理,又要讲究认真、苦干实干,容不得半点虚假。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与制陶工艺在科学原理、工艺流程和严格要求三个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对我研究中国古代制陶工艺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4.自主创新精神与学术评价

我原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工作成绩并不突出,然而研究古代陶器渗碳工艺的成果却引起外单位学者的极大兴趣,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我在考古所期间发表的著作只有10篇,调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后,至2016年,已发表著作51篇,馆领导和相关学者对我的文章都很感兴趣。其中,《舞阳贾湖》(第五章第一节“陶制品制造工艺”)[4]、《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第六章“陶器的制作工艺”)[5]、《深圳咸头岭2006年发掘报告》(第三章“咸头岭遗址出土陶器工艺研究”)[6]、《襄汾陶寺1978—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7]等考古发掘报告,以及《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8]、《中国科学技术通史》[9]等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论著都收入了我的研究成果,各位主编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引用国防大学欧阳维教授的话:“你研究古代制陶技术,我研究现代军事科学,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是有相同之处,都要有自主创新精神。各行各业都要创新。”

通过以上总结,我把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归结为一点——自主创新精神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应当发扬这种精神。此外,学术性与科普性相结合、雅俗共赏的作品深受各界读者欢迎,今后写作时应当注意扩大读者圈;传统工艺、民俗学和家族史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些已经消失,有些即将消失,很有必要用考古的眼光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和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1]李文杰 .我的考古生涯[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

[2]李文杰 .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3]李文杰.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陽贾湖:下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下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深圳咸头岭2006年发掘报告:下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7]李文杰.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制陶工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襄汾陶寺1978—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下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8]李文杰.陶瓷技术[M]//路甬祥.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中.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9]李文杰.中国古代制陶技术,中国古代制瓷技术[M]//江晓原.中国科学技术通史:Ⅳ.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成彩虹〕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技史制陶生涯
硝板上的文明——漫谈千年运城盐池科技史
统编初中历史教材科技史教学探究——以两次工业革命为例
吐槽退役生涯
青木木米制陶风格探析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
大辛庄商代制陶工艺研究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工艺初探——以景洪市曼阁村和曼斗村制陶工艺为例
中国瓷器凝结的科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