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科学的极大发展,科学主义盛行于世界,英语教学从此步入了科学主义的僵局,科学主义的人文缺位导致英语教学陷入机械化,科学主义的审美阙如导致英语教学陷入苍白化。对此问题的解决需要以艺术破僵局,走向艺术化的英语教学。具体策略是:艺术化英语教学在基本理念上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在个性化策略上要唤醒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在生命化策略上要重申学生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 教学 英语教学 科学 艺术
一、从艺术到科学:教学的科学化之路
1.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来自亚里士多德漫步教学的启示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对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把握,直接决定了对教学活动特性的认识以及对改进教学途径的抉择,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1]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逍遥学派”教学那里获得深刻的启发。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立了著名的吕克昂学园。一座小树林坐落于学园内,就是这座小树林,成为亚里士多德与学生讲习学问的地方。遥想当时的场景:一位学问深湛的老师,带领若干弟子,于夕阳西下时分,漫步在树木葱茏的林荫道上,在悠游自在的气氛中谈论问题,这是一幅何其逍遥的教学画面。后世学人一度将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学派称为“逍遥学派”,就是从这幅教学画面联想而来的。然而,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果真如此惬意如此“逍遥”吗?答案是否定的。只要翻开亚里士多德流传下来的学术著作,我们就会被其中扑面而来的艰深和晦涩所笼罩。从著作内容看的确是当时漫步教学的成果凝练,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猜测,当时所谓十分逍遥自在的漫步教学,对于参与其中的学生来说,却绝不轻松,绝对无法真正做到逍遥以对,他们甚至可能感觉压力巨大。近年来学术界不再以“逍遥学派”称呼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学派,而忠实于“漫步”形式的“漫步学派”才是恰如其分的称呼。
吕克昂学园里那与自然相贴合的教学形式即便现代看来依然颇具魅力,正符合我们对艺术化教学的想象和期待。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漫步教学是否创立了最初的艺术化教学的典范呢?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教学在两千多年前深刻地暗示了教学的两种不同属性之间的分歧:艺术化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停留在教学的外部环境和形式层面,却与严肃深刻的学术探讨格格不入。逍遥的、艺术化的心情在进入教学时立即烟消云散,而教学只能进行规范的条分缕析、逻辑严密的推导和系统的演绎。以现在的眼光看,亚里士多德的漫步教学的确具备艺术化的特征,但仅限外部形式;而亚里士多德教学的内容以及过程则与前者迥异,是接近科学化的。那么,站在当下的立场,应当如何界定亚里士多德的教学?科学抑或艺术?这一问题并不容易给出答案,教学的科学与艺术之争由此开启。
2.从艺术到科学:教学的科学化之路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并未明确地意识到“漫步教学”所揭示的教学有科学与艺术两种可能性,而依旧理所当然地把教学看作是一门艺术。在《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中,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阐发艺术性的教学在雄辩术传授中的重要性,对教学的艺术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后的教育家基本沿袭了昆体良的教学观念,直到十七世纪,《大教学论》宣称:教学是“将一切事物交给全人类的无所不包的艺术”[2]。至此,“教学是一种艺术”成为一条金科玉律。
正是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这里,我们开始窥见教学的科学化倾向。理由是,班级授课制这一现代科学化教学组织形式正是在夸美纽斯那里首次得到系统论述。在班级授课制出现之前,教学的普遍形式都较为零散、缺乏高度组织因而显得随意,而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意味着教学从此走向精细化,开始有组织、有制度、有计划,并且把相同年龄段的学生聚集在一起集體传授知识,由此教学逐步实现了科学化、系统化,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古典粗放式教学被抛弃。
夸美纽斯之后的三百年,即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科学在西方稳步发展,促进了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在此背景下,不论哪个学科都开始对本学科进行科学化改进,教育学也从善如流,发展出了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一整套科学教学理论,从此教育学也逐渐具备了自称为“教育科学”的底气。教育学成为一门受到举世承认的科学学科的标志是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问世,教育学至此拥有了学科自身的科学理论和知识体系。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理论即便是以今天的眼光看,依然是相当科学有效的,教学的科学化成果可见一斑。赫尔巴特之后,教学沐浴在科学大发展与科学主义思潮的阳光下,日益完善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科学化的弊端:步入科学主义僵局的英语教学
1.科学主义的人文缺位:英语教学陷入机械化
教学的性质经历了从艺术到科学的现代化之路,二十世纪以来,国际范围内的教学都在科学化之路上越走越远。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英语教学很快与国际接轨,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发展迅速。然而,过度的科学化英语教学渐渐显露出其弊端,我们发现英语教学已经步入了科学主义的僵局。一个基本的理由是,目前普遍运用的英语教学理论,从知识体系到教学设计、从课堂安排到教学控制等诸方面,都深深打下了科学主义的印记,即以学生集体的统一反馈为前提预设,以便既定的科学化教学能够顺利展开。不难看出,科学化的英语教学只关注知识的系统传授乃至灌输,却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无法把英语教学引入学生的生命体验内部。而这正是科学主义的人文缺位所造成的后果,英语教学陷入科学的机械化局面。
科学本身在人文层面就缺少深度。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著名命题“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3]已经揭示出科学在人文关怀上的有限性。事实上,科学只关注对客观世界真相的发现、对事物客观联系的探索以及相应知识体系的完善,因此,科学在人文层面,诸如人的个性张扬、生命体验、情感诉求等等都是缺乏理解的,这必然导致科学化的英语教学缺乏对每一个个体学生的人文关怀。而科学主义盛行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则在科学化道路上走到了某种极端,这种极端科学化的英语教学设计、组织、安排和展开,不可避免地将英语教学引向一种机械化的道路:课程整体结构如何、每一课时如何安排、每一个课堂如何控制、每一个知识点如何讲解等等,就像一台精密化的现代科学仪器,必须保证每一个细节的严谨精确,才能完成整个机器的正常运转。在科学主义的思想体系中,这种机械化的英语教学有着极高的效率,有利于知识内容的传授和知识体系的建构。而在这种机械化的英语教学中,教学的人文向度,即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意义追求是缺位的。endprint
2.科学主义的审美阙如:英语教学陷入苍白化
英语是一个语言学科,除了包含基本的词汇、语法和知识之外,还包括大量的英语文学内容,构成一个丰富的英语世界。“语言是存在之家。”[4]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园,意味着语言远远不止是一种表达的工具,它还是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追求存在意义的方式。人的“存在之家”无疑是内涵丰富的、充满着生命体验的生活空间,英语内含着英语世界中人们的存在家园。英语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虽然是“外语”,但是我们却不应该把它仅仅当作工具性外语来学习,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审美品位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应该尝试着进入英语世界中人的存在家园,去体会丰富美丽的家园风景。
然而遗憾的是,受到科学主义影响的英语教学忽视了英语的这一审美向度,导致英语教学陷入苍白化。比如,我们在进行英语课文的教学时,过分重视课文中的生词记诵、句法结构、段落章法以及其他的知识点,对于文章的文学性欣赏阙如,学生在这样的英语教学中领会不到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升华。英语教学沦为基础性的、苍白的字词句知识点讲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也把重点放在知识体系的教学效果上,极少重视这种教学是否给予了学生审美的享受。
三、以艺术破僵局:走向艺术化的英语教学
1.激发审美创造:艺术化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
受到过度重视的科学不可避免地步入科学主义的僵局,需要艺术来予以平衡。正如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所指出的,人类拥有科学和艺术这一对瑰宝,二者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5],科学主义仅仅注重科学这一面,另外一面即艺术遭到忽略,才导致了英语教学的僵局。因此,在科学化过度的时代,英语教学必须走向艺术化,才能打破僵局,开创英语教学的新局面。
那么,艺术化英语教学是什么?“艺术,是一种把人类生态变成直觉审美形式的创造。”[6]据此,艺术化英语教学应该是一种创造活动,在这种创造过程中,教师把英语教学改造为一种拥有直觉审美形式的活动。首先,英语教学是一种生活状态,不是机械化的科学活动;其次,英语教学是基于生命体验的直觉形式,不是纯逻辑化的科学形式;再次,英语教学是要将学生引向一个全新的、丰富的英语背景下的生活世界和存在家园,而非固守知识体系。
因而,艺术化的英语教学,基本理念是以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审美直觉,在审美中获得愉悦的生命体验,实现学生个性生命的创造性舒展。“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可见,艺术化英语教学所达到的境界是使人的丰富天性之花绚丽绽放,从而使英语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愧为名副其实的艺术。
2.唤醒人文关怀:艺术化英语教学的个性化策略
第一,教学设计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艺术化英语教学在教学设计环节就应该摒弃严密完整的科学化设计思路,不把教学设计为一个封闭的结构,而是用开放的理念,预留出足够的空间给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学生是各有差异的不同个体,在英语学习上也有不同的需求,艺术化英语教学设计必须兼顾这一点,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需要。
第二,课堂节奏要把握学生的创造性生成需求。艺术化英语教学在课堂教学节奏上应该警惕科学化的环环相扣倾向,不把课堂节奏控制得如同钟表一般精确,而是随时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生成成果,并立即给予鼓励、引导和深化,使学生的创造性生成成果得到尊重和完善。艺术化的英语课堂在本质上就和机械化的英语课堂格格不入,只有尊重学生的创造,其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英语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三,教学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成果表达。艺术化英语教学的评价要避免科学量化的方式,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当作唯一的或主要的评价标准,而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成果,以具体质化的方式作出评价。比如,在考试成绩之外,要注重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英语阅读的感觉天赋、英语创作的独创特色,发现每一个个性化闪光点。
3.重申审美体验:艺术化英语教学的生命化策略
第一,教学内容要突出英语的生活世界。艺术化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放弃过分重视字词句和知识点的做法,不把英语教学仅仅当作掌握一门工具。英语教学应该突出教学内容所蕴含的生活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有着自身生命参与的英语学习活动中来。
第二,教学工具要引发学生的审美愉悦。艺术化英语教学在教学工具上也要精挑细选,不可过于刻板单调,而应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生动传神的工具,以便引发学生的审美愉悦感,达到较好地进入教学情境的效果。我们的英语教学往往忽视了教学工具的重要性,正如我们往往把英语仅仅当作一种工具一样。这种做法没有正确认识工具的重要意义,艺术化英语教学不能重蹈覆辙。
第三,教学时机要抓住学生的内心灵犀。艺术化英语教学要把握恰到好处的时机,抓住学生内心的那种“灵犀一动”,帮助学生将自己的体悟明朗化,带领他们步入豁然开朗的学习境界。比如,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法的精髓是教师要目光如炬地找准那个关节点,在那个关节点上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领会处于懵懂欲明的临界状态,这时候教师恰到好处地加以开释,学生便会豁然开朗。朱熹十分传神地将这种临界状态描述为“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7],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步入“柳暗花明”新天地的学生,大可如孟子所说的那样“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论教学的科学与艺术之争[J].课程·教材·教法,1996(9).
[2]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 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 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 詹姆斯W麦卡里斯特.美與科学革命[M].李为,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6] 余秋雨.艺术创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作者:韦杏雨(1974-),女,浙江龙游人,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