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构筑持续阅读的通道

2018-03-07 15:38杨海军
陕西教育·教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书目电子产品家长

杨海军

一、学生阅读现状思考

孩子拥有的书不少,读的少,精读细读的更少。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买了不少书,床头、茶几、沙发、餐桌到处都是,书桌、书架就更不用说了。孩子和家长都已被图书包围,对书变得麻木起来。

阅读无计划,随手拿来翻阅几页就作罢。某天某时段读什么书,怎么读均不确定。孩子要么看电视、电脑,玩手机。家长觉着孩子无所事事,提示孩子看会儿书。此时的阅读既不是兴趣使然也不是习惯使然,好多是无目的无动机的机械行为,只是应付而已。

无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阅读在平时,孩子在学校的时间较为零散,一节课接着一节课,还要做作业,挤不出大段的时间静下心来阅读。回到家里,电子产品、家庭琐事、父母言行多少会给阅读造成干扰,更谈不上亲子共读,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面对电子产品,孩子不能克制,父母也不起榜样作用。

阅读被学习成绩绑架,没有连续性。不少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随着学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五、六年级),学习任务不断增多,又面临小升初的压力,家长苛刻地要求孩子的分数,孩子的阅读时间不断被挤压,阅读习惯和兴趣日渐消耗直至丧失。

阅读不能与写作或个人实际相结合。不同年龄、性别、兴趣的人阅读喜好不一,传统经典也不可能合每个人的口味。阅读若难以产生共鸣,也不能激发表达的欲望,阅读与写作就脱节了。

二、构筑少儿阅读通道,保障少儿阅读权益

1.保障阅读时间营造阅读环境。(1)办好家长学校,开设家长课堂。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课堂,让家长回到家庭教育的正确轨道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家长通过电脑、手机就可接触到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资源。(2)设立公共阅读空间,发挥好图书馆、阅览室的作用。建议学校开设阅读交流课,将阅读课与语文课整合,将图书馆、阅览室在周末和假期向学生开放。(3)应对电子产品浪潮,积极发挥其正面功用。

2.教育、学术部门牵头浓缩书目,减少阅读的盲目性。面对海量图书,取舍和选择是个难题。从浩如烟海的图书中,浓缩出阅读书目,帮助学生树立航向,才能减少阅读的盲目性,减轻阅读负担。现在的学生阅读书目繁多,模糊了学生、家长、老师的视线。2011年4月,在国家图书馆,由公益研究机构新阅读研究所组织专家研制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在北京发布。推荐这个书目有四个原因,一是书目的专业性,新阅读研究所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在业界享有盛名。二是权威性,中央电视台和教育部相关宣传窗口对其进行了宣传报道。三是这个书目覆盖内容广,覆盖学段全。四是书目的浓缩性和弹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做出灵活选择。

3.构建以阅读为主轴的大语文教育观。读写联动打造大语文课程。时下的语文课堂,读写是分离的,每个单元几篇文章学完之后,加一个写作练习,彼此关联性不强,学生没有写作冲动,教师也没有意去关联。再者,写作是要贴近生活的,教材选文内容不接地气,学生读后无心灵共鸣,只能在形式上做些参考罢了。如何通过打造新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写作欲望,还需要在教材之外的阅读活动中下工夫。

经典阅读是重要的。提倡既要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若经典阅读是仰望星空,那么通俗阅读、时文阅读就是脚踏实地。将孩子们喜欢的通俗读物、新闻、时文纳入读写内容,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进而激发其表达冲动与写作欲望。

4.生活即是实践,实践即是阅读。不能以安全之名,侵蚀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权益。让学生利用课余、周末、假期充分参与实践锻炼,阅读社会这本大书。参与家务、农活、就医、打工、合作、营销、导购、旅游观光、省亲祭祖等各式社会活动,开阔视野,成为社会人。

用朱永新教授的话总结,没有阅读就没有精神的发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他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夠成为美丽的城市。语文教育人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阅读是这一切的前提。

作者单位陕西省府谷县教研室endprint

猜你喜欢
书目电子产品家长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小眼镜找朋友
关于电子产品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
襄阳市区3~6岁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情况调查
家长错了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
赠书书目
中央文献出版社等提供869种可供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