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国家级贫困县普惠金融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18-03-07 02:27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学院项目组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服务吉林省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学院项目组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金融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8)

2005年,联合国首次提出的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这一概念,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普惠金融立足于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当前,普惠金融虽已取得一定发展,但仍有不足。在2016年杭州召开的G20峰会上,普惠金融被列为重要议题之一,有3个关于普惠金融的重要文件提交给峰会讨论。普惠金融重视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增强所有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基于此,我们每年坚持进行普惠金融调研,调研参与人数越来越多,调研范围逐步由省内扩大到省外,调研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一、调研基本情况简介

为了深入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国家级贫困县的“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总结其在普惠金融创新实践方面的经验,为国务院制定发展普惠金融规划和“金惠工程”项目提供详实的基础数据,受金融教育基金会委托,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派出六支队伍,分别于2017年6月和7月赴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13个贫困县进行普惠金融调研,以了解这些贫困县普惠金融发展情况,从基层实践角度出发,关注农民享受金融服务的情况,结合以往金融服务方面的经验,总结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普惠金融主张为弱势地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提供公平的金融服务和权益,因此,本次采取与当地金融机构座谈、深入基层发放问卷等方式开展调研。基层调研采取将受访地区居民集中到某一场地集中进行问卷填写和入户调研两种方式,选择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部分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居民为调研对象,共发放调研问卷2 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969份。

二、调研区域概况

金惠工程基线调研活动在2017年6月—7月开展。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学院三支队伍分别于6月2日、6月3日、7月14日从长春出发,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地区科右前旗、扎赉特旗、突泉县,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吉林省8个国家级贫困县及洮南县等地展开调研。

(一)内蒙古兴安盟调研地区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的调研地点分别是科右前旗、扎赉特旗和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简称科右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南麓,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占兴安盟总面积的31.5%,辖14个苏木乡镇。扎赉特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处于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三地交汇处,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辖14个苏木乡镇,总人口40万,其中农业人口32.5万户。突泉县辖内6镇3乡,总人口3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6万人,总面积0.5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6万亩,是全国产粮大县。

(二)黑龙江省调研地区概况

黑龙江省调研地点为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和大庆市林甸县。富裕县地处嫩江中游左岸,总面积4 026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辖4乡6镇,17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有汉族、满族、回族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5%。林甸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地区,松嫩平原中部,总面积3 503平方公里,耕地248万亩,辖5镇3乡,总人口26万,有18个少数民族。

(三)吉林省调研地区概况

吉林省调研地点为8个国家级贫困县(大安市、镇赉县、通榆县、靖宇县、汪清县、安图县、龙井市、和龙市)及洮南县。大安市是吉林省白城市代管县级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总面积4 879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5个街道,总人口43万。镇赉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辖11个乡镇,总面积4 737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通榆县辖20个乡镇,总人口35万人。靖宇县下辖8个乡镇,总面积3 094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人,有10个少数民族。汪清县隶属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辖9个乡镇,总面积9 016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人,朝鲜族占32%,其它少数民族占4%。安图县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下辖县,辖9个乡镇,总人口为21万人,其中朝鲜族占全县人口总数的20.9%。龙井市辖9个乡镇、2个街道,总人口17万人。和龙市辖8个乡镇、3个街道,总人口30万人。

三、调研地区数据对比分析

(一)调研地区个人情况统计

在1 969位受访者中,男性为1 065人,占54.09%,女性为904人,占45.91%;性别分布比较均衡(见图1)。受访者年龄基本呈正态分布(见图2)。

图1 性别情况

图2 年龄情况

受访者受教育程度偏低,不识字的占8.23%;具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占33.11%;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占35.75%;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占16.56%;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占6.35%。受访者受教育程度偏低导致该地区金融产品使用率和金融知识普及率偏低(见图3)。

受访者健康状况较好,身体状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仅占4.72%,因此,因病因残致贫仅仅是很小一部分(见图4)。受访者婚姻状态较为稳定,已婚占77.60%(见图5)。

图3 受教育程度情况

图4 健康情况图

图5 婚姻情况

图6 职业情况

受访者职业以务农为主,占71.25%,其中部分人表示会在农闲时在外打工;自主创业/经营个体或私营企业占5.89%;在外打工的占6.35%(见图6)。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受访者中,绝大多数人种植粮食,占95.94%;种植经济作物的占10.98%;种植蔬菜的占7.34%(见图7)。

图7 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情况

在1 403位务农的受访者中,加入农民合作社的占18.88%,其中,吉林省的加入比例较高,为24.08%,黑龙江省的加入比例较低,仅为4.19%,农业集约式发展在该地区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大部分农民还是处于独门独户的耕种模式(见表1)。经过交叉对比分析,加入农民合作社的受访者2016年家庭平均总收入为62 222.57元,未加入农民合作社的受访者去年家庭平均总收入为25 515.41元,可见,加入农民合作社能提升家庭收入水平(见图8)。已加入的农民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供销社和资金互助社对该地区农业发展支持力度不大(见图9)。

表1 受访者加入农民合作社情况 单位:人

图8 加入农村合作社对收入的影响(吉林省)

图9 加入农村合作社类型情况

(二)调研地区家庭情况统计

1.基本情况

在1 969位受访者中,受访者家庭人口数量总体均衡(见图10)。家中无60岁以上老人的占59.73%;家中无未成年人的为921人,占46.78%;家中无因病因残无收入人员的占89.23%。这说明大多数受访者家庭抚养负担不重(见表2)。家中无人识字或只有1人识字的受访者占17.47%(见图11)。

图10 受访者家庭人口数量情况

图11 受访者家庭人口识字情况

受访者家庭成员最高学历多为初中、高中或中专,家庭成员最高学历为大学或大专的占21.64%,家庭成员最高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的占4.88%(见表3),这说明受访者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家庭成员职业以长期(半年)务农为主,其次是半年以上在本地打工。除吉林省以外,受访者家中均无人半年以上在国外打工(见表4)。吉林省受访者家中成员出国打工的目的地主要为韩国、日本、俄罗斯和朝鲜(见图12),打工行业以餐饮业、建筑业和农业为主(见图13)。

表2 受访者家庭抚养负担情况 单位:人

表3 受访者家庭人口最高学历情况 单位:人

图12 受访者家庭人口出国打工国家情况

图13 受访者家庭人口出国打工行业情况

表4 受访者家庭人口职业构成情况 单位:人

2.资产情况

房地产持有方面,有1 744位受访者家庭拥有房屋,占88.57%,平均面积为101.06平方米,符合农村地区住房面积实际情况;有1 361位承包农田,占69.12%,平均为48.60亩;有1 082位承包园地,占54.95%,平均为6.27亩。

实物资产方面,持有农业资产的占29.51%,平均价值33 441.72元;持有工商业资产的占5.43%,平均价值87 061.18元。工商业资产的持有率偏低,这说明农村地区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发展落后。

金融资产方面,持有银行存款的占38.5%,平均为27 723.89元;持有现金的占54.29%,平均为7 001.70元;持有股票、证券、基金的占1.98%。(见表5)。

表5 受访者家庭资产情况

3.收支情况

收入水平方面,有农业收入的家庭占84.56%,平均为24 539.85元;有工商业收入的占15.54%,平均为74 394.57元;有工资性收入的占28.95%,平均为33 707.93元;有转移性收入的占56.73%,平均为8 392.78元。受访者家庭的收入主要为农业收入与转移性收入,这与受访者家庭人员的职业情况、资产构成情况相符,农民收入来源较为单一(见表6)。

表6 受访者家庭收入情况 单位:人/元

获得收入的方式上,农业收入以现金为主,工商业收入、工资性收入和公益性收入以现金和银行转账为主,转移性收入以银行转账为主,虽然银行卡刷卡、微信钱包和支付宝账户这三种方式在获得各种收入时均有使用,但使用率不高(见表7)。

支出水平方面,农业支出占67.90%,平均18 789.27元;日常消费支出占比最高,为82.43%,平均16 747.62元(见表8)。这说明农业生产仍然以传统的家庭生产方式为主,相对落后且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交叉对比我们发现,拥有农业雇人支出的受访者其农业收入高于无农业雇人支出受访者的农业收入(见图14)。

图14 农业雇人支出与农业收入关系(交叉分析)

表7 受访者家庭获得收入方式情况 单位:人

表8 受访者家庭支出情况 单位:人/元

农业支出方面,购买农机农具所用支出最多,占54.04%(见表9)。在农业生产成本支出中,购买化肥、农机农具和种子是受访者最主要的三项支出。

表9 受访者家庭农业生产成本支出 单位:人/元

医疗支出方面,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占71.2%,平均医疗费用支出为7 793.88元。(见表10)。

支出方式方面,受访者最常使用的是现金与银行转账这两种传统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微信钱包在通讯费用开支、平时购物、餐饮支付和交通支付中的使用率较频繁,这说明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已有所普及,随着智能手机和微信软件的使用以及居民支付习惯的转变,农村地区日常支出结算效率会不断提高,因此,进一步加强金融知识及数字普惠金融的宣传很有必要(见表11)。

表10 受访者家庭医疗费用情况 单位:人/元

表11 受访者家庭支出方式情况 单位:人

4.政府补贴及银行卡使用情况

在1 969位受访者中,获得政府补贴的占36.62%,平均为18 154.57元;获得综合直补的占34.48%,平均为10 289.81元;获得粮食差价补贴的占31.03%,平均为8 818.03元(见表12)。

表12 受访者家庭获得政府补助情况 单位:元

政府补贴主要通过银行卡进行发放,该银行卡是受访者第一张银行卡的占81.00%,是农村居民进一步获得金融服务的基础,这说明政府补贴发放方式的改变大大推动了普惠金融的数字化进程。接收政府补贴的银行账户的户主为本人的占68.93%。经过交叉对比分析,家庭接收政府补贴的银行账户的户主性别88.51%为男性,11.49%为女性,这说明在家庭观念和性别鸿沟的影响下,女性拥有银行账户的比例较低(见图15)。

获得政府补贴后,取出现金的占76.56%(见图16)。一方面,现金使用更方便,占比57.03%;另一方面是很需要用钱,占比38.02%(见图17)。受访者家庭使用政府补贴银行卡所办理的大多为传统金融业务,办理频率最高的三种业务依次为储蓄、转账和缴费(见图18)。

图15 接收政府补贴银行账户的户主情况

图16 政府补贴发放后的处理方式

图17 不用政府补贴卡存钱的原因

图18 使用政府补贴银行卡办理过的金融业务

对于未来希望以何种方式发放政府补贴,选择银行卡的占48.55%;选择现金的占44.49%;选择微信或支付宝的占3.10%(见图19)。这说明农村居民对银行卡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偏好,这一偏好在内蒙古自治区更为明显,但现金因其使用方便仍影响着农村居民对银行卡的使用(见表13)。

表13 受访者偏好的政府补贴发放方式 单位:人

图19 偏好的政府补贴发放方式

图20 家庭花销决定权

5.家庭花销决定权与方式

家庭花销决定权方面,有1 134位受访者的决定权在本人手中,占57.59%;有463人表示需家庭成员共同商议决定,占23.51%(见图20)。家庭花费中,过节费和红白喜事费是最大的花费(见图21)。

图21 家庭花销情况

图22 日常消费使用的支付方式

日常消费的支付方式方面,现金、支付宝、微信、刷银行卡、手机银行支付及支票均被使用,其中现金的使用频率最高,微信和支付宝这种电子支付方式的使用频率位列第二(见图22)。现金成为最常使用的支付方式,主要是因为受访者习惯使用现金,其次是因为金融机构网点少(见图23)。

图23 偏好现金的原因

图24 本村金融服务类别

(三)调研地区金融服务使用情况

1.金融服务可获得性

表14 金融网点及电子机具设置情况

本村有银行或信用社的占5.54%;有助农取款点的占43.37%;本乡有ATM机的占54.55%。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的助农取款点及ATM机的数量要明显高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见表14)。电子机具在村一级的普及率并不高,本村无电子机具的占70.54%。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的POS刷卡机普及率最高,为95%,黑龙江省仅有ATM机,吉林省三种机具均有设置但普及率不高(见表15)。村一级能办理的金融业务中,缴费、取现和存款是办理最多的三个业务(见图24)。

分地区看,内蒙古自治区村一级能办理的金融业务种类要明显多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见表16)。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办理金融业务的需求可在镇(乡)级别得到满足,不需要到县城解决(见图25)。金融机构的设置方面,在镇(乡)层面上以农信社为主,其次为邮政储蓄和农业银行,村镇银行和城商银行的网点较少(见图26)。

图25 最近的金融网点

图26 镇(乡)金融机构设置情况

表15 电子机具设置情况(本村) 单位:人

表16 三地金融服务类别情况(本村) 单位:人

金融基础设施的使用率偏低,不使用银行柜台办业务的占25.75%;不使用ATM机的占45.61%。虽然助农取款点/综合金融服务站的普及率高,但使用率不高(见表17),主要因为其有手续费,且在一些地区手续费过高,所以应降低助农取款点/综合金融服务站的收费标准,并加大对其的宣传。

表17 金融服务使用情况 单位:人

受访者在办理基本银行业务时,选择银行柜台的占76.74%,多数受访者仍偏好传统的银行服务渠道,而村助农服务点的使用率不高,网上、电话银行的使用率仍然很低(见图27)。受访者主动使用过的金融服务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为银行,占74.91%(见图28)。

图27 办理基本银行业务渠道

图28 使用过的金融服务渠道

2.金融服务使用情况

(1)融资服务

在1 969位受访者中,农业及工商业贷款、房屋借款以及教育借款是受访者主要的负债类型(见表18)。分地区看,内蒙古自治区承担负债的家庭数量较多,黑龙江省承担负债的家庭数量较少,这与内蒙古自治区积极开展两权抵押贷款及农户联保形式发放贷款紧密相关(见表19)。其他负债中,借款用途依次为看病、小额日常消费、耐用品大额消费及婚娶(见图29)。

图29 家庭其他负债原因

从申请贷款的情况来看,申请过贷款的占21.38%,内蒙古自治区居民对贷款的需求要明显高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见表20)。申请贷款主要通过农信社和农业银行。分地区看,内蒙古自治区受访者主要通过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吉林省受访者主要通过农业银行申请贷款,黑龙江省受访者申请贷款的整体需求不大(见表21)。

表18 家庭负债情况

表19 家庭负债情况 单位:人

表20 申请贷款人数情况 单位:人

表21 从正规渠道申请贷款情况 单位:人

申请贷款的类型主要是小额信用贷款(无需抵押),分地区看,内蒙古自治区以农户联保为主,吉林省以小额信用贷款(无需抵押)为主,黑龙江省以他人担保和其他物品抵押或质押贷款居多(见表22)。

表22 申请贷款类型情况 单位:人

从贷款审核情况看,在申请贷款的421位受访者中,有102人存在贷款审核未通过的情况,占23.67%,其中吉林省有57人,内蒙古自治区有44人,黑龙江省有1人。吉林省贷款审核未通过主要是因其没有抵押或抵押物不足,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是因其无人担保。收入太低或没有收入也是以上两地区贷款审核不通过的重要原因(见图30)。

图30 贷款审核未通过的主要原因

图31 民间融资渠道

贷款的申请程序方面,吉林省平均19天可获得贷款,内蒙古自治区平均为17天,黑龙江省平均为9天。贷款的年利率方面,吉林省加权平均为5.47%,内蒙古自治区略高,为8.65%,黑龙江为5.61%(见表23)。

贷款的使用方向方面,贷款主要被用于农业生产,其次为教育、消费、看病(见表24)。

表23 申请贷款等待天数及利率情况

表24 2016年所获贷款使用方向

贷款申请的额度方面,吉林省的受访者以1万元以下为主,占53.98%;内蒙古自治区以1-3万元为主,占40.89%;黑龙江省以1-3万元为主,占50%。这说明吉林省的小额贷款需求较大,内蒙古自治区中等额度贷款需求大(见表25)。

民间融资方面,未通过民间融资的占80.35%。吉林省未通过民间融资的占89.36%;内蒙古自治区利用民间融资获得资金最多,有39.68%的受访者利用民间融资获得资金(见表26)。向亲友借款是民间融资的主要渠道,其他方式依次为高利贷、赊销、网络借贷(P2P)、典当行和其他(见图31)。79.87%的民间融资总额在10万元以下,这说明民间借贷也多为中小额贷款。

表25 申请贷款单笔最高金额情况 单位:人

表26 民间融资额度情况 单位:人

未来对融资需求方面,有融资需求的占18.84%。在有融资需求的受访者中,借款5万元以下的占69.81%,这说明融资需求多为小额需求(见表27、图32)。

未来融资渠道方面,受访者在有资金需求时更希望通过正规传统金融渠道和简单易行的亲友间借贷获得融资,而对其他渠道缺少了解(见图33)。

表27 未来融资需求情况 单位:人

图32 未来融资额度需求

图33 未来融资渠道需求

(2)保险服务

在1 969位受访者中,41.75%的人购买过保险,最大险种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占56.82%;其次为养老保险,占16.40%。政策扶持使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农村的覆盖范围扩大,人们对医疗健康保障的诉求很强(见图34)。吉林省应该加大力度提高农户对财产保险和农业保险的重视程度,建立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见图35、图36)。

图34 购买保险的种类

图35 财产保险购买率

农业保险的投保农作物种类主要为玉米(见图37),种植的农作物中,玉米和水稻居多,这一点三地区别较小。在牲口投保方面,投保的比例与养殖数量的多少有关(见图38)。

受访者购买农业保险的渠道比较集中,主要通过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入户销售、在保险公司网点购买等渠道(见图39)。在受访者中,37.30%的受访者对农业保险的满意程度为一般(见图40)。

图36 农业保险购买率

图37 投保农作物种类

图38 投保牲口种类

图39 购买农业保险渠道

图40 对农业保险满意度

图41 对农业保险不满意的原因

受访者不满意原因突出表现在其不能按约定得到赔偿,占到了35.71%(见图41)。保险公司发放赔偿金方面主要通过银行卡进行支付(见图42)。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应用在黑龙江省更普遍。

(3)其他金融服务

在调研1 969名受访者享受其他金融服务的情况时,仅有6.50%的人购买理财产品。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的受访者均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见图43),而黑龙江省的受访者购买理财产品的渠道还包括余额宝、P2P平台以及其他渠道(见图44)。这说明黑龙江省受访农户对第三方金融平台的应用和操作较吉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受访者更为先进。三地购买的理财产品分布在股票、基金、农产品期货、典当服务方面(见图45)。在投资风险偏好和彩票测试中,47.06%和15.13%的农户选择不愿承担任何风险和略低风险、略低回报项目(见图46),78.97%的农户选择获得4 000元的彩票(见图47)。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访者是风险规避者,这与自身的经济状况和受教育水平有关。

图42 农业保险发放赔偿金方式

图43 购买理财产品的渠道

图44 黑龙江省受访者购买理财产品渠道

图45 使用其他金融服务情况

图46 投资偏好测试

图47 彩票测试

(四)调研地区金融行为情况

农户申请银行账户的目的主要是个人、家庭储蓄及领取政府补贴(见图48)。绝大部分银行卡开户者也是其家庭储蓄的保管者(见图49)。

在家庭成员拥有银行账户方面的调查显示,账户主要集中在受访者本人和配偶名下(见图50)。受访者一般名下只有1个储蓄账户,主要用于个人储蓄(见图51)。黑龙江省农户对银行卡功能的了解较多。银行储蓄账户一般有银行储蓄存折、定期存单或储蓄卡三类(见图52)。

图48 申请银行卡的目的

图49 家庭储蓄保管情况

图50 家庭成员拥有银行账户情况

图51 受访者拥有银行储蓄账户数

受访者开通信用卡的占比为13.86%(见图53),这说明银行信用服务在农村地区覆盖率非常低。而在信用卡功能、使用情况调查中,农户对信用卡的使用并不熟悉(见图54、图55、图56)。黑龙江省受访者无论是在信用卡持有数量还是在信用卡功能使用上均要高于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受访者,这说明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的金融氛围浓郁,农户的金融意识相对先进(见图57)。

图52 储蓄账户类别及数量情况

图53 受访者拥有信用卡情况

在使用银行卡的受访者中,每月使用银行卡数一般不足1次的占51.36%,可见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使用并不普及(见图58)。银行卡最多被用于储蓄及收付款(见图59)。有65.11%的受访者选择拒绝办理银行卡,不愿意支付手续费(见图60)。在金融机构改善建议方面,集中体现在增设营业网点、简化手续和降低费用方面,希望金融服务可以更加快速、便捷(见图61)。

图54 双标信用卡品牌情况

图55 是否使用信用卡透支

图56 是否使用信用卡分期付款

图57 受访者拥有信用卡对比情况

图58 每月使用银行卡次数统计情况

图59 使用银行卡用途

图61 金融机构改善建议

(五)三地调研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情况

家中没有无线网络的占比达56.17%,使用无线网络的受访者中,有55.07%的人认为信号一般,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普及和提升(见图62和图63)。

图62 无线网络拥有情况

图63 无线网络信号情况

64.20%的受访者没有电脑,89.68%的受访者没有使用网上银行(见图64、图65)。网上银行集中开户在农信社、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见图66)。而使用网上银行主要办理转账业务(见图67)。调查中有22.40%的受访者曾进行网上购物(见图68和69)。网购主要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和网上银行进行支付(见图70)。

图64 家中是否有电脑

图65 是否使用网上银行

图66 网上银行的开户行情况

图67 网上银行办理业务类型情况

手机的使用已在农村得到普及,有83.34%的受访者使用手机,且智能机已占到60.91%(见图71、图72)。而对智能机的应用中,微信的使用最多(见图73、图74)。受访者对当地移动网络覆盖情况大体满意,但仍希望提高水平(见图75)。手机银行的使用在农村还未得到普及,在调查中,仅有14.88%的受访者使用过手机银行,主要用于转账、网上购物、汇款、缴费(见图76、图77)。从手机银行的使用频率来看,情况较为良好,有47.50%的用户已达到每年10次以上(见图78)。

图68 是否网上购物

图69 网上购物频率

图70 网购采取的支付方式

图71 是否使用手机

图72 使用手机类型情况

图73 熟悉的智能手机应用

在调查中,使用过二维码收付款的受访者占比23.16%,比重较低,这与网络基础设施、网络支付条件和农民自身偏好相关(见图79)。使用的二维码机构主要来源于微信和支付宝(见图80、图81)。从支付宝和微信钱包的使用频率及绑定银行卡的情况来看,使用微信钱包的用户数比支付宝多。从支付宝和微信钱包的使用功能来看,主要集中在收付款、生活缴费、手机充值、购物方面(见图82—图87)。

图74 手机使用最多的应用

图75 移动网络覆盖情况

图76 是否使用手机银行

图77 使用的手机银行服务

图78 手机银行使用频率

图79 是否使用过二维码收付款

图80 二维码所属机构情况

图81 使用互联网公司金融服务情况

图82 使用支付宝频率

图83 支付宝绑定银行卡情况

图84 支付宝使用功能情况

图85 微信钱包使用频率

图86 微信钱包绑定银行卡情况

图87 微信钱包使用功能情况

(六)调研地区金融教育情况

在金融教育环节的调研中,仅有14.07%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参加过金融教育方面的培训,培训主要由金融服务提供方组织(见图88、图89)。53.32%的受访者认为常去的银行或信用社没有进行金融知识宣传(见图90)。受访者一般也会从观看电视节目、阅读传单等渠道了解金融知识(见图91)。

有69.93%的受访者没有主动向亲戚朋友请教并学习金融知识(见图92)。农户认为学习金融知识并不是必要的,和自身利益关联不大。究其原因,一是农村的金融氛围不好,二是农户的金融意识过于淡薄。

图88 过去一年是否参加过金融培训

图89 金融培训主办方情况

图90 常去的金融机构是否宣传过金融知识

图91 了解金融知识的渠道

图92 是否主动向亲戚朋友请教并学习金融知识

图93 掌握金融知识情况

图94 是否知道如何查询征信记录表

图95 是否会参加金融知识的培训

在对金融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中,如何区分假币是受访者普遍掌握的技能,而对股票、期货的掌握几乎是空白(见图93)。仅有15.29%的受访者知道如何调查自己的征信记录(见图94)。再次说明金融排斥在农村普遍存在。

调查未来6个月是否有兴趣参加金融知识培训显示,有39.56%的农户愿意参加(见图95和图96)。可以看出,虽然普惠金融的道路任重道远,但是农户积极的态度和对金融知识方面的渴求是促进普惠金融顺利开展的坚实基础。

图96 最想了解的金融知识情况

(七)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受访地区数据对比分析结论

1.农业规模化经营

吉林省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比例较高,为24.08%;黑龙江省农村专业合作社加入比例较低,仅为4.19%。这说明农业集约式发展在黑龙江省受访地区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其大部分农民还是处于独门独户的耕种模式。

2.贷款需求规模和途径

农业及工商业贷款、房屋借款以及教育借款是受访者主要的负债类型,内蒙古自治区承担负债的家庭数量较多,黑龙江省承担负债的家庭数量较少,这与内蒙古自治区积极开展两权抵押贷款及农户联保形式发放贷款紧密相关。内蒙古自治区受访者主要通过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吉林省主要通过农业银行申请贷款,黑龙江省申请贷款的整体需求不大。内蒙古自治区以农户联保为主,吉林省以小额信用贷款(无需抵押)为主,黑龙江省以他人担保和其他物品抵押或质押贷款居多。吉林省的小额贷款需求较大,而内蒙古自治区中等额度贷款需求更大。

3.银行卡的使用

农村居民对银行卡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偏好,这一偏好在内蒙古自治区更为明显。黑龙江省无论是在信用卡持有数量和信用卡使用上均要高于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农户在应用银行卡功能方面能力较强。这说明黑龙江农村地区的金融氛围更加浓郁,农户的金融意识更强。

4.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服务单一。内蒙古自治区村一级能办理的金融业务种类要明显多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有一定数量的农户选择使用微信或支付宝,这表明互联网金融开始进入到农村地区并影响农户的支付偏好,为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推进建立了条件,但是农户不擅长网络操作,对数字金融知识了解匮乏。

5.农业保险

吉林省应该鼓励农户提高对财产保险和农业保险的重视,使农民建立风险防范意识。黑龙江省在发放赔偿金方面采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而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则没有,这说明黑龙江省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应用的普及度更广。

6.理财产品

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渠道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的受访者均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而黑龙江省的受访者购买理财产品的渠道还包括余额宝、P2P平台以及其他渠道。这说明黑龙江省受访地区农户对第三方金融平台的应用和操作相比较而言更为先进。

7.金融教育

农民对金融知识的掌握还十分欠缺,农村地区的金融教育力度远远不够,金融机构应多开展对农户进行金融知识普及和宣传的活动,政府和教育机构应为农户创造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培养其金融意识。

四、调研地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调研地区存在的问题

1.农业收入来源单一,农民收入水平低

受访者农业收入来源主要为粮食种植收入,农业收入中经济作物收入和养殖收入占比较低,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较少。农业集约式发展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大部分农民还是处于独门独户的耕种模式。受访者加入农民合作社的比例较低。已加入的农民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主,资金互助社对农业发展支持力度不大。农业生产方式以家庭经营为主,土地多为自有承包土地,较少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和互助社,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较低,雇佣支出这一指标也间接反映此问题。

2.金融服务有待加强,金融网点服务能力和人员不足

受访地区存在农户居住分散等问题,农行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尽管在所有旗县区均设有分支机构,但受地域限制,多数金融网点的服务半径均较大。在开展金融惠农服务过程中,金融机构对偏远农村和牧区提供金融服务时,管理起来战线长、难度大、成本高。此外,农民小额贷款业务具有数额小、笔数多和有效抵押不足的问题,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制约了金融对农村偏远地区客户的服务意愿和能力。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虽然在村镇开设了助农取款点和综合金融服务站等新型服务网点,但这种较单一的金融结构布局仍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和农民对获取金融服务的愿望。

3.结算方式以现金结算为主,基本不掌握理财技能

村民支付和结算时绝大多数仍然使用现金,对于网上银行、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线上结算方式很少使用,支付结算成本较大。在日常消费的支付方式方面,现金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微信和支付宝等电子支付方式。受地理环境、文化素质、收入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农民较少使用理财服务。农民除享受贷款类金融服务外,对股票、基金、期货了解甚少,这与农村金融服务单一,农民闲置资金少和风险规避的偏好有着紧密关系。

4.贫困地区信用环境问题突出,限制了农民获取金融服务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信用环境建设逐年完善,但仍有部分农村地区信用违约情况较为严重,一些贫困地区村民仍存在赖债思想,对贷款本息逾期或是不按期偿还贷款后果认识程度不高,不注重个人信用记录,信用环境建设缓慢且艰难。信用环境建设过程中缺乏制度性设计和惩罚性约束机制,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限制了农民金融服务获取。

5.金融教育培训力度不够,金融知识普及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

绝大多数农民受访者在近期未参加过金融机构组织的金融知识培训和宣讲,了解金融知识的途径大多是通过电视节目学习或是向亲戚朋友咨询,年轻的农民会采用网络查询的方式获取金融知识。尽管金融机构进行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但是主要集中在城镇,且行为短期化,宣传方式不灵活,宣传活动也未能充分考虑到农民文化素质差异、人员流动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形式单一,内容简单的宣传对中、青年农民的吸引力不大,停留于表面的金融知识的普及,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需求。

6.农民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制约了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

内蒙古兴安盟地区受访农民受教育程度整体呈现明显偏低的状况。在受访者中,学历水平都比较低,普遍为中学或者小学毕业,对教育的渴望程度较弱,教育贫困恰恰是贫困地区贫困问题的集中体现。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民群体的收入水平低于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民群体。农户对金融知识的认知较少,对金融服务的使用方式较单一,金融难以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二)对策和建议

1.提高金融服务对贫困农村的支持力度,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金融服务是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金融机构应在生存和发展两个层面上助力农村发展,形成适应“三农”特点的有效机制。一是金融机构应根据农村地区农业的特点,大胆改革创新,通过对农民实施精准信贷投放,解决贫困农户民生困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满足其子女教育等生活上的资金需求。二是进行业务创新,解决农民发展种养殖、生产经营发展的资金困难。除传统的畜牧养殖外,支持农业加工企业发展,为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资金,发挥金融对经济的造血功能,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三是创新抵押模式和担保种类,解决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农户因无抵押致使融资难的问题。四是政府也应从财政和政策的角度给予支持和配合,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的积极性。

2.合理布局金融网点,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

为有效解决广大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落后、金融服务缺失的问题,应继续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积极推动各项金融服务向乡村下沉。一是立足于现有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其职能,努力推进服务模式更新,有效推动和促进贫困地区人口实现自我能力提升和自我发展,通过金融扶贫有效加强贫困地区人口的金融意识,为改变现有贫困现状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围绕服务“三农”、服务社区和服务小微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金融企业,通过差异化的产品、优质化的服务、多元化的渠道及现代化的手段为“三农”提供更全面、更快捷、更有价值的金融服务。三是金融网点的构建应贴合地区的特点,以面向农户的小微金融机构为主,如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合作社等。继续发挥助农取款点和综合服务站的便民作用,并将农村金融服务功能聚集整合。同时,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进行金融创新,在农村开展多种保险业务,减少发生因病、因灾致贫和返贫等情况的发生。

3.加快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扩展现代化支付体系覆盖范围

一是推动现代化支付手段的普及,降低农民办理支付、结算等金融业务的成本,延伸农村金融服务网络。根据农村信用状况和农村的习惯、农民的意愿,加速开发和推广适应农村支付结算需要的支付结算工具。二是注重农村地区银行卡自助设备安装、维护和业务培训,宣传普及支付结算基础知识和推广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银行卡自助设备在农村地区的辐射范围,并推广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形成城乡一体的网上支付网络。三是对农村已经布放的银行卡自助服务终端和服务网点进行跟踪调查,提升自助支付服务网络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面子工程”。

4.加大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力度,改善贫困地区信用环境

一是向农村贫困地区普及个人信用相关知识,提高农民对维护个人信用、建设个人信用重要性的认识,使农民能够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主动维护自身信用。二是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农村信用环境。让农村中讲诚信、重诚信的农民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诚信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简言之,即让诚信者得利。三是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职能作用,指导农户信用体系建设,治理和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为金融服务“三农”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5.扩大金融知识普及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农村金融教育的长效机制

向广大农村群众宣讲金融知识,让农民了解金融,提高金融素养,使用金融产品,借助金融资源,开展多层次、差异化的农村金融教育。一是继续做好传统金融知识的普及,向农民普及金融基本常识,同时将以往金融普及知识的典型经验和服务模式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积极做好推广。二是主动查找工作不足,持续提升金融知识普及的深度和广度,构建“金惠工程”开展的长效机制。在农村当地培养一支农村金融知识宣传队伍,利用当地金融机构了解、熟悉农民需求的优势,通过开展农村金融知识大讲堂、现场演示农民感兴趣的银行业务流程等方式,帮助农民朋友更深入地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使金融知识宣传扎根农村,使农民真正享受到便利的金融服务。

6.大力发展教育,为消除贫困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与当地教育水平存在相关性,“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首先,消除贫困,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当地教育教学水平。其次,金融机构应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合理安排信贷资金,加强银政合作,创新金融服务,助力农村教育和扶贫工程的开展。最后,政府在政策上为金融机构支持教育扶贫保驾护航,比如可考虑采取对片区金融机构实行差别税率等政策,创造金融支持教育扶贫的良好条件。

猜你喜欢
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服务吉林省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