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飞
(1.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8;2.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金融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8)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并且应用最广泛的文字系统之一。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门类,光辉璀璨,屹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我国古代货币上书法艺术的发展轨迹,映射了我国书法艺术的演进过程,客观反映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成就。有很多书法艺术精品,在钱币的小小方寸之间,散发着巨大的艺术魅力,为世人呈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美仑美奂的世界。[1]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汉字体系,因其镌刻于兽骨龟甲而得名,其象形会意,书画本同源。“金文”,是指铸造和刻凿在殷商和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文字,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标准文字。秦国实行“车同轨,书同文”政策,由丞相李斯将战国时期各国风格迥然不同的“大篆”文字统一为“小篆”。丞相李斯不但发明了“小篆”,而且书法造诣很高,书法代表作可见“秦半两”钱文。“隶书”,产生于战国末年,极盛于东汉时期,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比较端庄秀雅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平,横画长,竖画短,大体呈扁长方形状,布局讲究“一波三折”“蚕头雁尾”。“草书”,最开始是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当时人们为了方便快捷地书写文字,将隶书结体变为简约,笔画出现牵带钩连的现象,字字区别,互不纠连,并保留了隶书的书写意味,这就是中国草书的初始形态,被后人称为“章草”。到后汉张芝完成今草之变,使字与字之间的笔势韵味相连,今草气象始成。后人不断探索研究,使草书独立成体,美自天成。“楷书”,因其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尊尚法式,可作楷模而得名。隋唐时期,是“楷书”的鼎盛时期。“初唐四杰”的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薛稷,盛唐时期颜真卿、柳公权的“颜筋柳骨”,使“楷书”艺术达到了书法史上的极致,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行书”,是草书向“楷书”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字体。书时无严格的规定标准,可大致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书体,楷法多于草法时,谓之“行楷”;草法多于楷法时谓“行草”。其中“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中国钱币非常注重文字。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以象形、会意为本源的汉字,除了作为语言交流工具外,还有一种宛若绘画、形美感目的独特功能。这些漂亮的钱文,除了部分由书法艺术水平较高的皇帝亲自书写以外,其余大部分出自历朝历代书法大家之手。其万变的书法风格,百态千姿,异彩纷呈。在中国钱币体系进展中,同时记载着篆、隶、楷、行等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钱币集书法艺术之大成,被考古学家誉为“微型字碑”。当书法镌刻在方孔圆形的钱币上,使人一目了然,便可断定它是华夏文化的钱币、中国的钱币。不同作者的不同手法,不同时期的不同书体,既有强烈的时代感,又充满着变幻莫测的个性特征,成为中国书法艺术演变和发展的一个鉴证。
两宋钱币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两宋自建隆元年至祥兴二年(公元960年—1279年),共历319年,传17帝另加1王,使用57个年号,铸44种年号钱,另有6种非年号钱,其中北宋3枚、南宋3枚,即北宋的宋元通宝、皇宋通宝、圣宋通宝(元宝),以及南宋的圣宋重宝、大宋元宝(通宝)、皇宋元宝。金灭北宋后,宋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于公元1227年在河南商丘即位,建立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后来金兵南进,宋高宗赵构被迫逃往江南,并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定临安府(今浙江杭州)为都城。现选取南宋几代皇帝在位时发行的铸钱中钱文书法具有代表性的分述如下:
1.建炎元宝、建炎通宝、建炎重宝
为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所铸造。建炎元宝(图1、图2)铸造量极少,钱文篆书、隶书成对,篆书钱文取“小篆”“玉箸”意韵,端庄回旋,优雅自然;隶书钱文有魏晋遗风,兼具浓厚楷意,棱角分明。建炎通宝(图3、图4)面文楷、篆、隶三种书体,可配对钱,按字形版别甚多。建炎重宝(图5)不多见,为篆书,铜,铁钱均有。
图1 建炎元宝篆书
图2 建炎元宝隶书
2.绍兴元宝、绍兴通宝
为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1162年)所铸造。有绍兴元宝、绍兴通宝两种钱币,且有铜、铁质之分。绍兴元宝(图6、图7)有小平、折二、折三,其钱文旋读,书体篆、楷相对,楷书为痩金体,但不锐利;篆书有“九叠”“玉箸”意味。绍兴通宝(图8、图9)亦分小平、折二、折三,钱文直读,书体则皆为真书,有厚重的唐楷也有飘逸俊秀的痩金体,制作颇为精整。另外,谱录中又有绍兴通宝瘦金体,旋读,折五、折十型试样大钱存世。
图3 建炎通宝楷书
图4 建炎通宝篆书
图5 建炎重宝篆书
图6 绍兴元宝楷书
图7 绍兴元宝篆书
图8 绍兴通宝楷书
图9 绍兴通宝楷书(瘦金)
图10 隆兴元宝篆书
图11 隆兴元宝楷书
图12 隆兴通宝楷书
图13 隆兴通宝篆书
图14 乾道元宝篆书
3.隆兴元宝、隆兴通宝
为南宋孝宗隆兴元年至二年(公元1163年—1164年)所铸造。隆兴元宝(图10、图11)折二铜钱有篆、楷二体,篆书有“九叠”“玉箸”意味;楷书瘦硬来自于瘦金体,但又比瘦金体力量感强一些。小平仅存样钱,并未开铸;隆兴通宝(图12、图13)楷书、篆书与隆兴元宝风格完全统一。
4.乾道元宝、乾道通宝、乾道重宝
为南宋孝宗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所铸造。乾道元宝(图14、图15),铜钱篆书、楷书成对,篆书取“玉箸”之风格;楷书为宋体,与今日宋体已无太大区别。乾道通宝(图16、图17),旋读,楷书与隆兴制钱楷书风格相同,有痩金意味;篆书与乾道元宝风格相同。乾道重宝钱由于史料无载,诸多谱录中亦未见有其踪迹,堪称南宋珍泉之魁首。
5.纯熙元宝
南宋孝宗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冬至,改明年年号为纯熙,但仅仅六天之后改为淳熙。江苏高邮曾出土一枚纯熙元宝小平铁钱,钱文楷书,旋读,字体厚重端方,棱角分明,兼具唐楷、魏碑遗风,为纯熙元宝传世之孤品(图18)。
图15 乾道元宝楷书
图16 乾道通宝楷书
图17 乾道通宝篆书
图18 纯熙元宝
6.淳熙元宝、淳熙通宝
为南宋孝宗淳熙元年至十六年(公元1174年—1189年)所铸造。铜铁两种质地,钱文有楷、行、篆三体。自淳熙七年起,背文添加纪年,铁钱纪监名兼纪年。淳熙元宝、淳熙通宝,篆书钱文均为大篆风格,古雅朴美;楷书瘦硬,已有今日宋体风貌;行书掺杂隶书韵味,“宝”“熙”更浓些,“淳”“元”更具行楷味道,别具匠心。钱文均为旋读。(见图19—23)
图19 淳熙元宝篆书
图20 淳熙元宝楷书
图21 淳熙元宝行书
图22 淳熙通宝楷书
7.绍熙元宝、绍熙通宝
为南宋光宗(公元1190年—1194年)所铸造。版式有小平、折二等铜、铁钱。均为纪年钱,有背“元”“二”“三”“四”等。铸工较其他南宋钱币更精美细致。钱文楷书、篆书,旋读、直读均有。绍熙元宝楷书(图24)极具魏碑风貌,厚重坚实,见棱见角;绍熙通宝楷书(图25)有痩金之意,篆书(图26)介于大篆与小篆之间,秀雅优美。
8.庆元元宝、庆元通宝
为南宋宁宗庆元年间(公元1195年—1200年)所铸造。庆元元宝(图27),背均有“川”字,庆元通宝(图28),版式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等铜铁钱。背纪年、纪监。钱文均为楷书,字形硬朗,取痩金、隶书及魏碑,别具风格。
图23 淳熙通宝篆书
图24 绍熙元宝楷书
图25 绍熙通宝楷书
图26 绍熙通宝篆书
图27 庆元元宝楷书
图28 庆元通宝楷书
9.嘉泰元宝、嘉泰通宝
为南宋宁宗嘉泰年间(公元1201年—1204年)所铸造。楷书面文,旋读,有小平、折二纪年钱,背文纪年“元”“一”“二”“三”“四”,折三钱光背无文。又有小平、折二铁钱,背文纪年,纪监。字体取自痩金,劲秀得体,布局考究。(见图29、图30)
10.开禧元宝、开禧通宝
为南宋宁宗皇帝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所铸造。开禧元宝(图31),有折三、折五铁钱存世,存世量不大,钱文楷书,而“元”“宝”二字具有行书特征。开禧通宝(图32),铜、铁钱均有小平、折二两种,钱背纪年自元至三。开禧通宝,背“利”版极具瘦金书体风格特征,清丽隽永,笔法飘逸,为古泉大珍。另有圣宋重宝(图33),楷书带有行书气韵,书法精美颇具大家风范,铸工细致,为南宋钱文书法中的精品。
图29 嘉泰元宝楷书
图30 嘉泰通宝楷书
图31 开禧元宝楷书
图32 开禧通宝楷书
11.嘉定元宝、嘉定通宝、嘉定重宝
为南宋宁宗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所铸造。嘉定元宝(图34),钱文楷书,意取瘦金,字形硬朗且铸工精美,直读、旋读均有,背文有纪年、纪监、记数、折值等。此外尚有嘉定通宝楷书(图35)和嘉定重宝篆书(图36)等多种款式。嘉定通宝楷书,取楷书和宋体二者风格,嘉定重宝篆书,取“九叠”之意,端庄浑厚。嘉定元宝铁制钱除通宝外尚有元宝、洪宝、新宝、永宝、安宝、兴宝、重宝、崇宝、真宝、珍宝、至宝、之宝、泉宝、大宝、正宝、全宝、万宝、隆宝、封宝等等共计20种,宝文之多,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泉界一大奇观。
12.宝庆元宝
为南宋理宗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1227年)所铸造。仅见铁钱,分小平、折三两种,钱背纪年纪监(或配以月纹),比较珍稀。钱文楷书,旋读,兼具隶书些许意味,书法造诣和铸工平常。(见图37)
图33 圣宋重宝
图34 嘉定元宝楷书
图35 嘉定通宝楷书
图36 嘉定重宝篆书
图37 宝庆元宝(背汉)
图38 绍定元宝
13.绍定元宝、绍定通宝
为南宋理宗绍定年间(公元1228年—1233年)所铸造。绍定元宝(图38)仅见折五铁钱和折十铜钱,铜钱罕见,国家博物馆藏有一枚,国内暂无上拍记录;另有绍定通宝(图39),有铜、铁两种,分小平、折二。二者最为常见钱文楷书,直读,绍定元宝有唐楷和瘦金意韵,结构更近瘦金,笔法唐楷。绍定通宝楷书取自瘦金而接近今宋体书,均端方平正。
图39 绍定通宝
图40 端平元宝
14.端平元宝、端平重宝
为南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所铸造。面值数种,铜、铁均有。均为楷书,直读旋读均有,端平元宝(图40)楷书钱文接近宋体,端平重宝(图41)楷书字体端庄、厚重,有大家风范,铸工十分精美,颇具宋人书法审美特征。
15.嘉熙通宝、嘉熙重宝
为南宋理宗皇帝嘉熙元年(公元1237)所铸造。嘉熙通宝(图42)有小平、折二以及折五、折十铜铁钱,同时铸有嘉熙重宝(图43)。二者均为楷书,直读旋读,钱文笔法结构均取自瘦金,由此可见宋徽宗对书法和铸币乃至宋体字之形成有发端之功且深远影响。
图41 端平重宝
图42 嘉熙通宝
图43 嘉熙重宝
图44 淳祐元宝
图45 淳祐通宝
图46 开庆通宝
16.淳祐元宝、淳祐通宝
为南宋理宗皇帝淳祐元年(公元1241)所铸造。淳祐通宝有小平,折二两种铜钱,背文有元至十二纪年,另铸有淳祐元宝。二者钱文均为楷书,工整清秀,精致可观,且二者书法应出自同一人手笔,极具宋人楷书风貌,堪称佳品。(见图44、图45)
17.开庆通宝
为南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所铸造。开庆年号仅存一年,次年改为景定。开庆通宝(图46)存世较少,分小平、折二两种,背文均有元字。钱文楷书,直读,风格介乎宋体与唐楷之间,铸工与书写均平平。
18.景定元宝
为南宋理宗景定间年(公元1260年—1264年)所铸造。是南宋末期的产物,有小平与折二两种常见品,一般背有元或数字。钱文楷书,直读,已完全为宋体样貌。(见图47)
19.咸淳元宝
为南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年—1272年)所铸造。有小平、折二铜钱,背有年号自元至八。
图47 景定元宝
图48 咸淳元宝
20.临安府行用钱牌
临安府行用钱牌铸于南宋末年,有铜、铅两种。铜质背纪值有准贰佰文省、准叁佰文省、准伍佰文省三种;铅质纪值有准一十文省、准四十文省等。其铸行流通非常短暂,是代用币性质,传世甚少,价极昂贵,尤其是形制奇特,类似先秦时期刀币、布币,亘古绝今,在中国古代铸币史中有特殊的地位,历来被泉友奉为大珍。如图49钱文为“准伍佰文省”“临安府行用”,楷书,唐楷风格,浑厚有力,方正规矩,极尽宋人楷书审美追求。宋朝是我国钱币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本文仅选择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南宋时期钱币上的书法进行研究,南宋钱币上的文字承袭了北宋时期钱币上的书法审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字体上虽不及北宋花样繁多、百花齐放,但在风格上同样各领风骚、个性独具,并在一定程度上真真切切鉴证了伟大的“宋体书”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成为我国钱币发展史乃至书法史中重要的一部分。[1]我国古代钱币与殷商甲骨、秦汉竹简、木牍、碑刻、诸朝绘画一样,保存着中国文字书体的变迁历史,更从其特殊角度展示着中国书法的强大魅力。如果将中国的历代钱币罗列起来,就是一座古老恢宏而又瑰丽雄奇的书法艺术殿堂。
[1]李成飞.北宋钱币上的书法艺术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