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制约因素及改进措施研究

2018-03-28 08:28:10贾丽华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吉林省高端人才

贾丽华,乔 琳

(1.吉林大学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处,吉林 长春 130012;2.吉林大学 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一、吉林省高端人才发展现状

推动经济发展需要科技的创新与进步,创新源于创造力,而创造力与创意技能和专业密不可分。[1]因此,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推动。近年来,吉林省整体人口素质虽不断提升,但仍存在人才外流,尤其是科技人才外流的现象。除主动外流人才外,一部分有志于留在本省打拼的人才也因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而选择去往机会更多的北上广深。[2]创新是依据现有思维模式提出非常规的新想法的过程。因此,高端人才是有效创新创业的主力军。我省对于高端人才的界定并不一定基于或局限于下述条件,但高端人才一般应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拥有中高级职务或职称,拥有创新性技术成果或重大科研成果。如何促进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是我省创新创业工作的重点,而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则成为创新创业工作的关键。

为加强我省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协同省各中直企事业单位及相关部门,每年不定期从企事业单位遴选推荐拔尖创新人才。同时,在会计、计算机、医疗等专业领域培养高端人才。另外,通过举办高端人才精英会促进高端人才在省内的合理流动和配置,以使其在更高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而该举措在充分发挥高端人才效能的同时也有助于平衡省内各地区发展。此外,据人民网、人民日报报道,目前,吉林省已先后8批次引进276名高层次人才,其中8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和创业人才项目,在这85人中,绝大部分“千人计划”入选引进人才均分布在高等学府。由此看来,我省已为高端人才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现有高端人才发展势头良好、培养机制也较为完善。但总体看来,我省高端人才还存在着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的问题。在“双创”时代来临之际,针对吸引和激励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制定的政策和措施能否行之有效,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

二、吉林省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政策

为鼓励高端人才大胆创业、主动求新,吉林省对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给予了大力支持,如提供政策扶持、技术支持,帮助解决创新创业资金需求问题,减少创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大限度地扩大市场空间,增加创新创业机会等。首先,吉林省实行了“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政策改革,大大简化了人才创业登记手续的流程。为调动科研人员将自身的知识储备转化为实际成果,吉林省为科研人员创业提供各方面的政策倾斜,包括科研人员可分享其不少于70%的研究成果在我省转化的收益,对国有科技企业的成果发明人给予股权分红,对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职创业和离岗创业给予一定限度的权利保护;对在我省创办高科技企业的海归高端人才和引进高端人才给予一次性创业启动资金,提供3年内免租的工作场所(200平方米以上)、住房(150平方米以上),并持续完善在其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对在我省工作或创办企业的高端人才采取特殊的引进政策和措施,可以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其次,完善高校中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根本出发,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对在校大学生创业者放宽相关规定以为其创业提供支持和保障。最后,吉林省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对各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监管力度,加大对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第三方知识产权评估体系,为专利和知识产权的转让及质押提供公平的政策环境。[3]

三、吉林省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制约因素分析及改进措施

(一)从主体上改变:弱化政府功能,让社会各界发挥作用

吉林省现存的问题是政府以“一己之力”助高端人才双创计划实施,而忽视了吉林省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对创新创业工作应发挥的作用。吉林省应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自主性,赋予领军人才更大的资源支配权和决策权。目前,吉林省已经成立了一些高新园区、科技园区、科研基地,也成功引进和培养了更多的高端人才。但在微观层面上,有些组织的作用还仅仅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这些组织或企业的价值。[4]例如,在校企合作中建立的科研基地应该为高校中的成果转化提供各方面的支持,科技企业中的领导应给予员工足够的支持和正确的引导等。另外,在政府简政放权使创新创业工作向市场化发展过程中,政府应适应角色转变,不要过多地干涉市场的主体行为,让市场来选择需要怎样的人才不需要怎样的人才,需要何种创新不需要何种创新,而不要代替市场做决定或干涉市场的决定。

(二)在制度上改变:形成人才培养制度和系统的法律制度

纵观吉林省为鼓励人才创新创业设立的激励机制,从物质到精神上已较为完善,但是效果却并不十分显著。创新创业工作应该是一个广泛撒网、重点培育的过程。个体行为是一个受外界刺激后反应的过程,不同个体对刺激的感知和反应都不同,因此,需要能够识别哪些个体更适宜在激励下产生创新创业行为,这有利于节约资源并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另外,现有的选拨制度通常要求高端人才带着优秀的科研成果,这样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当然也允许特例特办),但当制订适当的人才测评机制后,对于测评结果显示为有潜力的人才,方可给予更加宽松的政策,允许高端人才“先上车后买票”,即先给予各方面支持,而后再创造效益。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对吉林省将更有归属感也就更愿意“留下来”。从选拔具有一定创新创业潜质的人才开始,到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再到对高端人才的测评和退出机制,制度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将会使创新创业成为流程化作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约人力、物力,增加工作绩效。另外,吉林省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对于人才在创新创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法律层面给予支持。一方面,可以将人才创新创业中的劳动纠纷问题、知识产权问题以及其他可能涉及的问题合法化,甚至可以考虑将一些针对创新创业提出的政策编制成法律条文。有法可依将给人才创新创业过程带来更大的安全感,不必担心自己在成果转化后或创业失败后可能会遭受损失或无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5]对于有重大贡献的高端人才可以为其配偶实行“双职工”政策,为其子女在教育和就业方面开启绿色通道,创业人员在吉林省创业失败后视情况可以继续享有政府一定程度的引领和扶植。若将这些福利合法化,一方面能鼓励高端人才勇于“放开手迈开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吸引高端人才来我省创新创业。

(三)从平台上改变:去除“中心化”并促进校企联合

从地域上看,吉林省高端人才目前主要集聚在长春市和吉林市,这很有可能形成两极分化而产生马太效应,犹如木桶原理,不利于吉林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工作单位看,大部分高端人才选择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尤其是高校)、科研院所工作,除此之外,一汽大众也成为人才汇聚的重点企业。扩大高端人才分布范围,有利于各地区和各单位均衡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一方面需要政府政策倾向性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各地区、各单位能够为高端人才打造一个更大、更好、更有发展、更具魅力的平台以吸引全球的人才来吉林省创新创业。只有让顶尖人才看到吉林省令他们叹服的东西,才能“引得进、留得住”,而不是仅仅从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激励。在平台上的另一个改变就是促进校企的深入合作,既指高校与成果使用单位的合作,也指高校与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合作。我省的创新创业势头一片大好,但是真正带来的经济效益却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造成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可以归纳总结为对接问题。目前,我省高校多数研究者仍是注重申报科研项目,而科研项目多是技术驱动而不是市场驱动。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应该是一个产学研的过程,高校与企业的高度配合有利于开发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促进成果转化率的提高。这也需要科研成果服务平台发挥中介作用,一方面帮助高校明晰市场需要,另一方面将高校研发的早期技术成果向企业推介。

(四)从思想上改变:打破“官本位”和向体制靠拢的固有观念

创新创业需要解放思想,大胆作为。“官本位”在现今依然存在,这并不是一种否定,而是客观揭示了中国历史社会和官僚体制在当下的一种衍生的政治思想。这种思想使人才趋向于向体制靠拢,公务员成为许多人才的职业选择。有效的创新行为往往是深入企业、发现市场的真正需求后才被激发出来,而大量人才倾向于从事公务员工作加大了浪费科研人才的可能性。创新创业者应该有一种倾其所有也要创新创业的意念,这是从内心迸发的动机,需要从思想上让其产生对创新和创业的强烈意愿。而创业风险高,走入体制内则成为他们自我实现的优选。然而,在体制内自然会受到体制的约束和规范,思维容易发生固化,而创新往往需要打破常规,这会降低了科研人才创新的可能。要打破这一困境,激发个体的创造力,不能单纯靠物质条件,解放个人的思想需要一个过程和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此外,打破“官本位”即是为创新创业创造一个包容性的环境,首先应从简化审批流程做起。[5]其次要转变政府职能,降低政府官员、行政人员在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活动中的主导权,让高端人才感到自己的科研活动并未受制于行政人员的管理职能,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最后,应均衡社会各方力量,建立和谐社会,提升社会团体和民众在政策制定中的参与度。

[1]Amabile T.M.A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88,(10):23-167.

[2]高尚.吉林省人口素质变动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3.

[3]李丽莉.吉林省人才政策现状与完善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6,(1):21-26.

[4]石晶岩.我省首个“人才特区”落户长春高新区[N].吉林日报,2011-09-17.

[5]闫佳祺,关晓丽.东北新一轮振兴吸引中高端人才回流创业的问题、路径与对策[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3-29.

猜你喜欢
吉林省高端人才
高端油品怎么卖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高端制造业向更高端突围
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6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石油沥青(2019年6期)2019-02-13 04:24:34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