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北孝感 432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社会主义法治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的课程。2016年12月7日,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融媒体时代。所谓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把那些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从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整合,实现资源融通、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2]。在融媒体环境下,思政课教学不应只成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更应该与学生成长实际引导相结合,把思政课教学与媒体深度融合,让思想政治理论入学生的心、进学生的脑,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思政课在立德树人工程中,关乎为谁培养人的大问题。其价值量大,阶级性鲜明,范畴的位阶高,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更大的位能和势能。因此,对该课程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实力、教师个人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等方面有比较大的差距,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离完成思政课担负的任务有一定差距。如,课堂讲授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对重要的理论观点阐述不深入、不透彻;问题意识较弱,对学生关心的问题,剖析阐释不够,对错误的思想观点回应不够等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3]。课程的高要求与教师自身能力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课程质量提高的因素之一。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媒体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泛,相当部分青年学生沉浸在互联网、手机等媒体环境之中。而融媒体环境客观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媒体技术作为载体,将课程教学资源合理整合,运用各种媒介手段,对课程展开教学。这对教师在课堂上靠“一支笔打天下”“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一场革命。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学生,学习中不再固化于教师的课堂传授,他们可以不受时空的制约进行自身思想的传播,这就造成了课程教学的“去中心化”[4]。因时而变,要求教师善于借助融媒体的发展与传播,通过信息技术平台与手段,分解信息,形成自身思想并加以传播,以符合学生成长特点的形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再中心化”,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做到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形式求新求变之间矛盾的统一。
思政课程要求准确阐述和讲解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要求准确地阐释教材的观点和思想。而这些观点与现在融媒体环境下信息多样化比较起来显得抽象。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必须要将教材的基本观点、理论与现实具体生动活泼的材料结合起来。但融媒体环境中海量信息给这种结合,或者说给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挑战,当学生沉浸在融媒体环境中,教师能否掌握相关信息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能否为学生所喜欢和接受,决定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能否在心灵上产生和谐共振。
在融媒体环境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理论讲授正在被学生有选择性的“屏蔽”,从而使课程教学内容的“渗透力”逐步弱化。
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高职思政课必须积极应对新的融媒体环境的挑战,改革教学,探索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2017年上半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情况进行了深入听课调研,专家们也正在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寻找破解之策 。其中,教育部专家徐维凡发表的《以教学讲义为突破口,打赢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攻坚战》[5]一文中,不仅指出了影响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种种因素,还有的放矢地指出了以写好教学讲义为突破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路径。专家从理论到实证,高屋建瓴,为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开出了一剂良方。
但是,笔者也注意到,教学讲义,它既不同于课程教案,也有别于课程教学辅导书,它是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脚本。因此,教师在写教学讲义时,应该精选教学内容,注重教学讲义中的语言表达,注重与讲义内容相映衬的形式表现。同时,还要求教师深入探究教材教法,做到教材内容与符合融媒体环境中媒体传播规律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根据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从而促进学生从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递进转化。
团队的智慧是无穷的。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力量:一要在讲义的撰写中,从文本的框架、知识的逻辑结构、知识要点素材的选取、教学手段与形式等方面,进行集中教研,发挥集体的力量,确保讲义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二要组织专题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发挥每位 教师的优势,集中对新环境下该专题内容的深入研究,达成共识,再形成有深度的观点、材料或者讲义来。三要针对在实际教学或融媒体平台中,学生关切的难点、热点问题,做到以问题为导向,展开集体教研。通过教研,统一认识后再回应学生关切,确保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不变形、不走样。
媒体技术正在改变大学生社交形态,但媒体上的信息驳杂,一些学生缺乏对不良信息的甄别能力,很容易受到媒体上不良信息的蛊惑,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社会主义法治观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出现思想极端,道德堕落。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引导,或者在引导中出现方向偏离,这对社会是一种伤害,对学生也是一种误导。因此,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从庞杂的信息中去挖掘、收集和整理正能量信息,特别是发掘学生思想上的正能量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及时回应、引导学生关切的难点、热点问题。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融媒体环境下,学生接受信息的习惯也逐渐发生了一些改变,高职生在文字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弱于本科院校,而在多媒体信息接受方面比较强。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获得的信息是所有信息的94%,从听觉获得的信息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信息能够记忆25%,而同时使用两种感觉器官能够记忆约65%。在“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能被关注”的时代,思政课教学更应该应势而动,遵循学生成长和学习规律,精选教学内容与融媒体融合,采用符合媒体传播规律的形式,运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特点、接地气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思政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教育的社会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进其自主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6]。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只有形成合力,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高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中,都包含着人文情怀、职业理想和道德素质的元素。如果每位教师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课程,注重人文元素的挖掘,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引导与教育,用学生喜欢的融媒体平台,形式多样,形成合力,产生共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整个校园呈现出思政课堂走向课堂思政的大格局,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方式,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特点的要求已是不争的事实。融媒体时代,日益凸显传统课堂空间的狭小。如果不解决好课堂教学方法的单一、信息量的有限与学生喜欢从网络新媒体、微信、QQ 等途径获取大量知识信息之间的矛盾,思政课教学的质量既得不到提高,而且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也会大幅降低。思政课教学与媒体的融合,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已成为时势所需。
思政课教学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心进脑的课程,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学生灵魂深处,内化到学生的科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构建并转化为为美好生活奋斗的行动指南的课程。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够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7]”
任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都不是为自身服务的,这些方法和手段必须与一定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为教学目标服务。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和表现形式与手段时,切忌形式与手段运用的堆砌,切忌片面追求形式花哨而使教学内容主题偏移,从而弱化了课程理论的说服力,降低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学生学习的需要,完成由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教学模式转型是时势所需。首先,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骨干进行培养,由骨干学生创建各种学习讨论媒体群,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所关切的问题在媒体群中发起讨论,教师注重引导,以骨干学生为基础,展开学习,让学生人人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其次,注重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学生的社会实践分两部分:第一是课堂实践。让每位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围绕教师课前根据教学内容所发布的任务,让每位同学在课堂上展示或讲解自己的看法观点。第二是课外实践。教师对学生要适时引导,利用国家社会有纪念意义的节假日或社会热点关切为抓手,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并将自己的社会实践成果或体会制作成各样作品,并在媒体平台上展现,让人人都要发声,个个都能出彩。
思政课教学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辩证统一,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涉及到组织领导、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与管理以及教师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因此,学校的思政课教学应该向校党委统领统筹下的思政教育转变。统一协调资源,完善制度保障,打造思想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统一大格局,破解制约思政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难题,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
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质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思政课教学必须要与时俱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一定要守牢高校思想意识形态阵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服务,助力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