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析心理的地铁传媒视觉表达

2018-03-07 20:22邓宇飞
文化产业 2018年15期
关键词:潜意识洞穴心理学

◎邓宇飞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美学、产品设计之中,即人类的动作或行为特征,具有在某种程度上的共通的模式,这种生理倾向或习惯被称为“群体定型反应”(Population Stereotype)[1]。设计师依此把握人的行为心理和动作特性来设计家具、布置场所。地铁这种封闭狭窄的现代地下空间,会对人在对视觉作品进行解读的过程中产生影响。从分析心理学角度,基于人的共性去分析这些影响,可以得到某些共通的特性,再根据此特性设计调整适宜的地铁内视觉传媒的表达策略,就能提高地铁传媒作品在视觉表达上的有效性。

一、视觉解读在地铁时空中存在共通特性

分析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人们在面对并理解客观作品(或某种符号)以及它所要表达的意义之时,总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这种感觉是不被人所意识到的。罗兰·巴特在他的最后一本著作《明室》之中也提到:“照片总是不可见的,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照片。”他认为,人们在观察和理解照片时,需要借助于照片以外的现实环境来理解这些符号和象征标志[2]。

对所有的视觉再现形式来说,人们从一幅客观现实的视觉画面所理解出的意义,必然会因为其自身的特性以及所处的时空环境,而带上他们的个人烙印。或者说,作为作品的观赏者,他们每个人都会带上各自的一些或理性或感性的思想和特质,这些因人而异的反应会影响到视觉画面的观感体验。地铁作为现代人类的主要生活场景之一,在空间上具有高聚集性、流行性和陌生感,是地面城市的倒影或者说镜像倒置,在时间上具有流动性、目的性,是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区域。然而,从心理学上来说,地铁也是一种压抑的、狭窄的地下封闭空间,在地铁里人们之间的物理距离和心理安全距离被压缩,通过玩手机听音乐的方式强化个体的原子性,同时地下迷宫的布局也使得地铁乘客只有一种行动的可能性[3]。这种特殊矛盾的时空结构,从心理学层面来说,必然会对处于地铁时空中的进行视觉解读的人,造成理解和感觉上的影响,如果对这些影响进行分析,找出其“共通的”“必然的”特点,就能改善因地铁时空的负面心理影响而带来的视觉传达效率低下,视觉冲突和心理不适等问题。

二、洞穴、集体潜意识和总体视觉策略

虽然对视觉画面的“个人解读”是因人而异的,但是人类作为同源而出的社会性生物,在心理学层面存在着许多的“共性”,这些“共性”同样会在解读地铁空间内的视觉图像时产生影响。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卷7》中,以对话的形式,提出了著名的“洞穴理论”:长期处于洞穴中的人被铁链束缚看不到光明,只能看见自己身后火光投射到墙上的影像。他会潜移默化地把影子当成实体。但当他走出洞穴之后,才会感叹,啊!原来这太阳照射下的自然景象才是真实的世界[4]。

在漫长的人类史中,洞穴人时期代表着人类视觉文化发展的初期,在这个时期,人类对视觉图像的理解停留于二维平面,由于目光所及皆是真实事物的阴影,便认为事物的平面投影就是事物本身。于是当他从洞穴来到室外,看到的全是真实的物体和风景,在视觉上是一种从二维到三维的跨跃,这种视觉上的升位和其长久以来形成的心理定势(即事物应都是二维投影)产生了极大的冲突,造成了洞穴人的心理失衡和环境不适应。

卡尔·荣格在《荣格文集》中阐释他的社会集体潜意识时,谈到人的心理是通过进化遗传而预先确定了的,它决定了人以什么方式对后天生活经验做出反应。这样,个体不仅与自己的童年往昔联系起来了,而且与自己的祖先连接起来了,从而确立了进化遗传在人格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就像婴儿没有见过黑暗也会怕黑,没有被蛇咬过也会怕蛇。与这些潜意识类似,在漫长的历史上,人类有很长一段时期处于穴居状态,这使得人类潜意识中有一种“洞穴”心理原型,这种集体潜意识会让每个人在进入幽闭空间时,感到恐慌,渴望光源。在精神人格层面,人的四大性格原型之一“人格面具”(Persona:意指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或模式)受到压抑,而四大原型之一的“阴影人格”(Shadow:阴影,相当于人的原始性、动物性)得到增强,社会性削弱,更受到感性支配和原始本能的驱动。同时,荣格还认为:“石洞也可能是大地母亲子宫的象征,成为转变和再生可以出现的神秘地方。”因为古代人类长期把洞穴作为生活场所并且洞穴与人类繁衍的母体有相似之处。这也可以侧证在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中,洞穴与生殖等人类本能情感相联系[5]。

综上,现代人在封闭、阴冷、狭窄的“洞穴场所”时,在其集体潜意识中,存在一种视觉定势,即认为事物的投影才是真实的,人类在“洞穴场所”(封闭、狭窄、黑暗)内,阴影原型会增强,人格面具会减弱,这导致他们更容易受到感性心理的影响,并且被原始本能所驱动。

而人在进入地铁时,其心理潜意识层面就认为是进入了一个地下洞穴。

现代人类长期生活在地表以上,目睹过太阳等自然景象,因此,当现代人进入地铁的地下空间时,实际是从太阳走向洞穴,是一种逆化过程。在视觉心理上,人们会本能地认为在洞穴里看到的都是物体的二维投影,这样才符合长期以来形成的心理定势。总体的地铁媒体视觉传达,在元素选择上,应该以失真的、符号化、平面化的二维元素为主,而要尽量少的使用自然性、立体化的真实景色元素,保持一种视觉上的“降维”。否则就会产生在洞穴内看到太阳的不自然观感,对人们的心理定势产生极大的冲击,造成心里不适,使得人们在解读视觉作品的过程中处于负面的心理潜意识。

同时,因为平时都在光明自然宽阔的地方生存,进入封闭昏暗狭隘的地下空间,处于洞穴场景中的人,潜意识下,使阴影原型得到增强,所以更易受到感性心理的影响,以及原始本能的冲动。地铁视觉媒体可以根据人的这种特殊心理,以及心理特点来选择整体的视觉传播表达方式。在文案上,比起理性说服和两面提示,采用情感渲染和一面提示的文本策略将会更为有效。在画面上,整体色差不宜过大,避免负面刺激的画面元素。同时,由于处于封闭空间,加上人群的不理性心理潜意识,非常容易导致集群行为,因此还要谨慎使用会形成群体暗示的诱导因素,比如水、火、封闭、塌落等画面元素。

三、地铁空间和人流动线的心理视觉策略

在上述两个总体策略下,具体的地铁空间结构和人群动线存在不同的心理学特点,结合心理学等相关结论可以得出更多具体的视觉策略。

(一)楼梯间斜廊等垂直空间结构

地铁出入的楼梯间,在空间结构上属于大纵深的垂直空间,同时,人们在进入地铁空间时首先视野将产生一个由宽到窄、由明到暗、由松到紧、由天然到人工的剧烈变化,以及垂直高度也产生变化,两者结合的动线特点,结合行为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来说,这个位置的视觉媒介如侧墙面单张、正面大横幅广告,在视觉上首先要使用水平方向的视线引导,同时使用稳定的构图,以中和海拔变化带来的心理影响,在色彩上,可采用高短、高中调配色,减缓视野突变带来的心理紧张。

(二)长廊过道灯水平动线区域

在长廊、过道等区域,空间结构上长宽比失衡,而从环境心理学上来说,方形的空间是心理潜意识上最为舒适的空间结构,因此一般来说在细长的走廊两壁常常涂以冷调色系,会使冷色有很远的感觉,有后退感,暖色则有迫近感,使用冷色时会让狭窄的空间从乘客的心理上感到更接近方形。而乘客在这个区域处于快速的水平运动,这导致其注意力停留时间非常短暂。因此,这个区域的媒介视觉策略重点在于抓住乘客流动的注意力。根据上文中的洞穴原型,处于被冷光环绕的地下空间之中,人会不自主的渴望光源和热源。因此在视觉传达上,可以在画面中布置暖色光源,如火苗、灯泡,有助于在冷光环境中抓到乘客注意力,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使用太阳等自然光源,不产生心理失衡;水平移动与垂直方向的移动特点不同,从行为心理学上讲,处于水平移动的人更愿意去观看与其移动方向同向的视觉动线的画面,因为竖向或者方向的文字图案会给他们带来阻碍感,在心理上降低观看欲望。

(三)电梯、车厢等封闭拥挤区域

人们会根据互相的关系和亲密程度来保持与他人的距离,即所谓“心理尺度”,不同的场所有相应的心理尺度。美国行为学家朱莉法斯特认为,当与陌生人的距离小于60cm时,人的心理层面会有不适感。在电梯、地铁车厢等封闭场所,这个安全距离会适当缩小,但仍然会给人在心理上带来所谓的“拥挤”感,实质上是人在压力影响下的应对行为。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心理状态较为紧张,紧张的心理状态会使人容易受到心理平衡造成影响,也容易产生视觉上的疲惫。并且,在色彩心理学中,白色易刺激瞳孔收缩,黑色择使瞳孔极度放大,因此在媒介的色彩选择上,可以采用灰度对比强的极点来对人瞳孔的冲击进行缓和,以改变视觉神经变化来平衡心理层面的不适应。同时,绿植可以缓解封闭空间带来的心理压迫,在视觉设计中属于推荐的元素,但是只能作为点缀,切忌作为主体。

四、结语

分析心理学和卡尔·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正逐渐成为心理学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而其在艺术设计上的运用也越来越具有有效性和重要性。地铁空间属于现代城市中特殊的地下空间,地铁传媒属于发展中的一种媒介,其视觉设计上仍有创新的空间,也伴随着一定的传播风险,若将心理要素作为传播策略参考的新元素,将有更稳定、更高效、更适宜的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潜意识洞穴心理学
勇闯地球最深洞穴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少年洞穴救援记
“现代洞穴”公寓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