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茹晗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我国蒙古人民通过他们的智慧创造了多种乐器,雅托嘎是其中一个代表。在他们看来,雅托嘎是保留了其最原始的形态而流传下来的高贵的乐器。相传很早的时候,有一个牧马青年为了饮马,用水桶打了一桶水往水槽里倒水,突然听到流水的声音,非常优美,让青年惊奇的是每桶水的流水声都不一样。于是青年放下手中的活,把水槽里的水倒掉,再把套马杆上的线,制作成弦按在水槽上一弹,竟然弹出了非常优美的旋律,于是雅托嘎就诞生了。
1957 年内蒙古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江格尔》第十二章(278页)中比喻道;“当江格尔的王后阿盖沙布达拉弹起她的九十一弦的银胡尔(雅托嘎)的时候在芦苇荡里筑巢的天鹅和湖中筑巢的天鹅纷纷出声,出的声音是十二种韵律。”①书中虽然用了夸张的手法作为比喻,但从中知道,我们蒙古人的祖先已经开始弹奏雅托嘎。
在元朝和北元朝时期,雅托嘎的运用非常广,在宫廷乐、军乐和民间音乐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元史·礼乐志》第二十一卷中乐器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部,有段描述是这样的:“琴十,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者各二。斫桐为面,梓为底,冰弦,木轸,漆质,金徽。长三尺九寸。首阔五寸二分,通足中高二寸七分,旁各高二寸;尾阔四寸一分,通足中高二寸,旁各高一寸五分。俱以黄绮夹囊贮之。琴卓髹以绿。”这里的琴就是雅托嘎。从如此详细的描述可见雅托嘎当时的地位。
波斯史学家志费尼撰写的《世界征服者史》用“奏响雅托嘎,笛子的优美旋律…… 彻夜高歌狂欢”②来描述贵由汗登基时的场面和所用乐器。到了清朝,清政府认为蒙古宫廷乐非常美妙,所以将蒙古宫廷乐队收纳在自己的宫廷乐当中。在当时的政治压力下有一部分艺人始终保留本民族文化,直到现在。
近代,有一部分老艺术家继承了雅托嘎,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蒙古族老艺术家扎木苏先生,从小喜欢音乐,17岁便在宫廷乐队里弹奏雅托嘎。1960-1964年间他被内蒙古艺术学校聘请为雅托嘎教师,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从那以后为了传播雅托嘎在锡林郭勒盟先后举办了三次雅托嘎培训班,效果非常好。扎木苏先生是雅托嘎传承与发展的奠基人,也是雅托嘎演奏家的代表。此外,还有巴音满都呼、扎布台、坡苏格等艺术家均为雅托嘎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遗憾的是,当时的教学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再加外界因素的影响,关于雅托嘎的书籍、材料少之又少,这对雅托嘎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1989年,内蒙古艺术学院教师娜仁格日乐与其他老师合编出版的《火不思、古筝、三弦、马头琴——蒙古器乐教材》成为了雅托嘎教学的重要教材。
内蒙古通辽市民族歌舞团乐器制作研究员包雪峰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致力于蒙古族乐器研究复原工作,并在多年的研究与经验的基础上复原制作出二十多种蒙古族乐器。其中就有根据扎木苏先生弹奏的雅托嘎复原制作出的13弦雅托嘎,为雅托嘎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扎木苏先生弹奏的雅托嘎由琴身、琴首、琴尾、琴码、琴弦等基本部分组成,长139cm,宽28cm,厚7cm,琴身尾部下面有一个出音孔,琴弦由此穿过到琴首缠紧。包雪峰复原的雅托嘎,长145cm,宽27cm,厚8cm,首部有13个穿弦孔,琴身侧面有两个出音孔,是为了让声音更直接地传达出去。
与古筝不同,雅托嘎的琴码排列不是单排而是双排交错排列。音阶排列为,古筝是由高音到低音,琴弦由细到粗依次排列,雅托嘎却没有依次排列,最粗的琴弦也就是最低音在中间③。
马克斯尔扎布的《弦线征服——马头琴》中描述了雅托嘎的弹奏技法;“弹奏时,弹奏者席地而坐将琴放在腿上或将琴首放在右腿上琴尾置地……右手大指、食指、中指戴骨质指甲,有弹、勾、挑、抹、刮等演奏技法,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做颤、按等演奏技法。左手也可戴骨质指甲与右手一起弹奏。”④下面列出几种基本弹奏技法:弹:右手大指向掌心方向弹奏。挑:右手大指向外弹奏。勾:右手食指向掌心方向弹奏。抹:右手大指与食指在同一琴弦上快速交替弹奏。刮:右手弹奏的同时左手大指或食指由高音到低音或由低音到高音依次弹奏。颤:右手弹奏的同时左手在同一琴弦的琴码左侧上做上下按动,使音颤动起来。弹奏时手指戴骨质指甲,在蒙古国雅托嘎的教学当中手指弹奏是不戴指甲的,而古筝弹奏是戴指甲的,雅托嘎戴指甲弹奏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内蒙古地域宽广,属高原地区,有辽阔的草原,人口稀少,人们过着游牧生活,所以音乐特点也就缓慢,辽阔,优美,旋律平稳。乐器以歌曲伴奏为多,以突出歌声为主要任务。而古筝盛行的南方地域海拔较低,山水优美,生活方式是以农业为主的群居生活,因此音乐较活跃,有力,节奏感强。因此乐器音域广,表现力极强。
两个乐器虽然都是弹拨乐器而且都是五声调式,但它们的排列却不同。雅托嘎不像古筝琴弦是由高音到低音,由细弦到粗弦的排列,而是粗弦在中间,音程式调弦,有利于为主旋律伴奏。这也是雅托嘎的特点之一。
古筝双手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戴指甲,弹出的音乐强弱分明、抑扬顿挫,音乐表现力非常强。而雅托嘎只在右手大指、食指、中指(有时中指也不戴)戴指甲,弹出的音乐较柔和、平稳。这里并不是说雅托嘎的音乐表现力不强,而是说它的音乐平缓、抒情。
综上所述,雅托嘎的传承与发展从未终止过,在老艺术家们的努力下,它保留了传统演奏技法。遗憾的是因各种原因雅托嘎教学还未形成体系。因此,在民族文化瑰宝还未被遗忘之前,将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发扬光大是我们年轻一代所肩负的责任。
【注释】
①呼格吉勒图:蒙古族音乐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581页。
②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25页。
③娜仁格日乐:火不思、古筝、三弦、马头琴——蒙古器乐教材,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73页。
④马克斯尔扎布:弦线征服—马头琴,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2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