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利敏
(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 河南 信阳 464000)
价值问题是一个普遍性话题,在高校图书馆建设与研究中同样是不可回避的课题之一。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重任的高校图书馆,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其作用日益重要,因此,挖掘马克思主义蕴含的价值思想,对高校图书馆价值提升,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价值概念从属于关系范畴,主体是人,价值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价值,没有了人,客体属性也就无所谓价值。也就是,在价值关系中,客体对主体是否有价值,不是以客体自身的属性为基础,而是视主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客观需要为准,如能满足人的需要,就具有价值,满足人需要的程度越高,其价值就越大。正是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使得价值始终以人为中心,所以,客体属性的存在依赖于主体对客体不断的创造和超越。
价值主体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主体,只有在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独立自主做出选择从事活动的人才是主体。在高校图书馆的价值形成中,主体分为两部分,一是服务的读者,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师生通过图书馆满足自己对文献、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在此过程中,图书馆自身价值得以实现。二是图书馆管理者,主要指馆员。作为图书馆管理活动的主体,馆员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采编、整理、收藏、传递等一系列服务,使图书馆自身的属性、功能日益满足借阅者需求,不断实现其自身价值。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需要、人同对象的价值关系无不印有历史的烙印。这就要求在图书馆的实践活动中考察价值,就必须要把握好主体的时代性、个性化需求。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在文献处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图书馆职能由原来的藏书建设和文献保障转变为信息资源的开发提供和对用户利用文献信息的教育培训。因此,现阶段图书馆价值提升的核心不仅在于所拥有的资源,更在于具备利用广泛信息资源为读者创造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对馆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重视馆员在价值提升中所发挥的作用,就必须以馆员为基本,依据每个人的专业层次和岗位要求,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通过自学、定向培训、参观学习等方式强化馆员的信息意识和能力,实现知识的更新。有计划地引进一些高素质人才,通过他们传递一些新理念,提高整体信息服务人员素质水平。只有重视馆员价值,不断发挥其主体能动性,才能适应读者的专业精细化、信息多样化在新形势下的新需求,提升图书馆的吸引力,实现图书馆价值提升。
读者的信息需求是图书馆价值形成的基础,是图书馆价值提升最可靠、最牢固的根基。没有读者对知识的需求,就无所谓图书馆自身能产生的价值。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在历史上作为唯一的知识宝库,其作用正日益受当今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挤压,甚至落于边缘化,这就迫切需要读者们的进一步支持和参与,以守住这片“有形的”文化阵地。具体来说,高校图书馆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要把师生当作服务对象,而且更要把他们当作图书馆的建设者和服务的生产者。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鼓励师生作为需求的提供者、体验者、评价者参与建设、服务的全过程,从而帮助图书馆进一步协调和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读者需要,从而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以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知识载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关系指的是主客体之间的需求和满足。所以,价值同人的需求有关,但并不是由人单方面所决定的,因为需求本身只是主体的欲望、愿望和要求,如果没有能够满足需求的对象存在,并不能形成价值。因此,价值形成必须有其产生的客观基础。这个客观基础就是价值客体自身所固有的属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物之所以是使用价值,因而对人来说是财富的要素,正是由于它本身的属性。”[1]
在高校图书馆价值关系中,价值主体是读者和馆员,价值客体是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自身拥有的馆藏资源、配套的管理服务满足师生们的需求,实现馆员自身价值。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现实人”需求具有具体性、复杂性等特点。特别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与社会之间实践的不断丰富,人们的信息需求内容和方式越来越呈现出动态多层性和多样化,另外馆员对自我价值追求的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在把握客体已有客观属性的基础上,不断去充实和完善高校图书馆的属性和功能。
丰富的馆藏是高校图书馆价值提升的物质前提。受传统“重藏轻用”思想影响、上级机构对藏书指标的硬性要求,采访人在工作中对“访”的主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缺乏与不足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图书馆大量藏书和数字资源实际利用率不高。因此,提升高校图书馆价值,就必须转变观念,在遵循“科学、实用、特色”的基础上,重视学科发展和科研需要,逐步改善纸质藏书结构,提高藏书质量。同时,注重数字时代师生接受信息模式的改变,选择能弥补原有馆藏并具有较高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的电子资源。建立纸质书刊与缩微、光盘、数据库相结合的藏书体系,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最大限度保障教学和科研用书。
能否实现图书馆价值基本取决于两方面,即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为丰富完善的藏书体系,主观因素就是服务方式和内容。也就是说,在数量足够、结构合理、能高效利用文献资源的基础上,“服务第一,用户满意”,是提升图书馆价值的不竭动力。当今,信息高速发展,师生对信息的需求呈动态性趋势,对图书馆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要求也更加精细化、多元化,这迫切要求高校图书馆依托现代数字化信息网络技术,将以往被动地满足师生的知识需求,转变为能够超越时空限制,可主动调查、跟进的方式,从而提高服务的针对性、专业性、学科性,以满足新时代下读者的品好和获得感。
价值关系作为一种主客体关系,以主体对客体的正确认识为前提。对于主体来说,只有首先弄清客体所具有的属性,才能明白客体对自身的意义或作用,也才能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正像马克思所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2]我们可以发现,价值实现取决于三方面因素:一是对客观对象的了解程度;二是主体对自身需要的意识和觉悟;三是客观对象和主观需要之间的认识和作用。
高校图书馆实践活动中,图书馆要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就必须使作为主体的师生及时动态地了解、掌握客体图书馆的属性、内在规律性。长久以来,人们一直简单地把高校图书馆当成一种文化、教育和学术机构,强调其文化保存的作用和职能,并没有认识到高校图书馆收藏、整理、传递图书和资料信息的功能,读者们可将上述职能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和精神动力。因此,图书馆的价值效用就需要高校作为主体来宣传和推广,使读者对其价值形成科学的认识与正确评价。
如价值客体不与主体构成需求关系,则客体只能为一种自在客观物,只具有潜在价值。但由“潜在价值”到“价值”的转变最终要靠主体实现,这就使高校图书馆价值提升与读者群体的信息素质密切关联。长久以来,由于认知不足,人们并没有注意到高校图书馆在信息传输中的重要性,这无疑会阻碍读者有效使用图书馆资源。信息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使读者(教师和学生)形成对图书馆的科学认识和正确评价。通过采取专题讲座、文献检索课、网络远程教育等形式,培养读者认识、评价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高校图书馆提供各种文献信息,以期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最大化发挥出图书馆的效用。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下,人类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方式早已不再仅依赖传统纸质媒介,信息资源和阅读载体日益多元化为人们提供更多选择。想要高效利用图书馆资源,首先就要积极利用各种传播媒介积极宣传图书馆,构建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覆盖的阅读模式。通过多元化和立体化的全媒体阅读推广活动,进一步推广全民阅读,特别是要提高学生群体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能够体验到新媒体新技术下的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同时,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了解和掌握读者的阅读特点以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图书馆价值提升。
总之,在高校图书馆实践活动中,主体(读者)和客体(图书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的。客体以自身的属性、内在规定性影响、制约和改变着读者,使读者汲取知识时折射出图书馆的价值。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也从物质和观念上影响和改造着图书馆,使图书馆反映出读者所赋予的“本质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正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加强高校图书馆自身建设,同时读者信息需求满足感也获得提升,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