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亚卿
(运城学院外语系,山西运城 044000)
启蒙教育是一个人在儿童阶段所接触到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但是由于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父母对儿童阶段的教育态度和教育理念,都会自然而然的实施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孩子的潜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任何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可以从儿童阶段找到根源。童年时期的重大生活事件、重复性的情绪体验、父母的个性特点,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等都会对一个人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童年时期储存在大脑里的错误观念会为成年后的心理造成隐患。《颜氏家训·教子》(1998,113)记载到:“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偏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迪抽肠衅鼓云。”童年时父母错误的教育引导,让孩子认为这就是常理,终到成年酿成大祸时,父母再去阻止,多数是于事无补,亡羊补牢。相反,童年时积极健康的思想和美好的生活体验,会成为一生幸福的重要来源。儿童作家郑渊洁从30岁到60岁每日坚持写《童话大王》。他深受父亲早起读书写字的习惯影响,也坚持每日四点起床写作,待到别人起床时,他已经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儿童生来就是“冲动的种子”,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但三观尚未形成,又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父母及教师拥有正确的启蒙教育的理念和思想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在启蒙教育方面,中国与西方的现代启蒙教育逐渐趋同,但是仍然有诸多方面存在的不同。
在学习上,中国父母及教育者注重知识”,而西方注重认知过程”。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我国教育界又迎来了学习国学的风潮。2017年9月,全国中小学已经开始语文教育改革,增加了古诗古文的篇目。教育部的目的是通过背诵古诗古文,让人们更加关注中华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但是在传统课堂上,教师陈旧的“讲解员”的身份难以摆脱,仍然孜孜不倦阐释诗词的字句层面,又囿于升学的压力和家长的“分数至上和学习数量”的要求,教师们不得不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诗歌,而采取强制性的控制手段,而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或是否有能力接受,致使学生的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刘长城、张向东,2003),也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学习效果不显著又耗时的体验式教学。从考试题型看,也是以传统的客观题为主。于是,学生们叫苦连天,一片怨声,只感觉背负着如山的背诵任务,而不是要用中国文字的美好意境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来补充头脑、扩大胸怀。可见,中国儿童启蒙更倾向于学习的结果。然而西方在儿童启蒙教育中,则反对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认知发展,是从低一级水平的图示不断完善、丰富充实达到高一水平的图示,从而适应新知识和新环境,助力儿童的认知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从儿童认知过程的特点得知,儿童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曲线的,而不是“习—得”的两点一线。西方的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的习得知识的过程。遇到问题或学习新知识时,父母和教育者会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布置的作业也多数是开放性的,如调查班级同学父母的工作种类、家用电器的种类等简单的调查和统计。通过这样的“曲折”的方法来获得知识的过程正恰恰与儿童“曲折”的认知过程相符。
中国父母及教育者看中儿童技艺的练习,而西方父母及教育者更倾向于创造力的培养。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父母的消费能力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也逐渐增大。在中国,有很多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纪就投入到了乐器、美术等艺术科目的学习当中。更可喜的是,中国也产生了国际水平的艺术家。但是,从大环境看,中国父母及教育者在儿童练琴或是画画的过程中,依然过分强调的是练琴的时间,或是画的像不像,好不好,美不美,甚至父母或教师为了“指导”孩子尽快的呈现出好看的画面自己主动上手帮忙的。这样的热心帮助,真是越帮越忙。孩子在艺术课程中,既被剥夺了“亲自动手”的机会,更别谈“自主创造”了。而西方父母及教育者更突出教育过程中对儿童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这符合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熊哲宏,2002),家长及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引导,帮助儿童顺利发展到下一阶段。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也从认知角度提出,教育应该给儿童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儿童在实践中,体验和领会知识的意义(王丽华,2012)。其中关键词是“自主探索”以及“体验和领会”。任何教育的目的都是提升儿童的思维,而不将是大脑变成知识的存储硬盘。
现代中国家长和教育者的启蒙教育思想尽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国在教育方面也有了很多的尝试和改革,但是观念的改变到行动的执行,再到形成行为模式尚需时日(程姣,2016)。尤其是儒家思想“群居合一”,还是法家、墨家的“尚同归群”的思想展现出积极的群体的意识(刘颖杰,2013)但是也深深着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观念,是儿童学习的内容逐渐趋同。尽管我国儿童目前的学习内容呈现多样化,但是学习的动机多数是因为“大家都如此”,而不是出于兴趣,爱好。而在西方,“教育本位论”思想占主要的地位。教育本位论认为,教育不应该是个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个体认识自身特点,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自主性,从而改变个人现状。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西方的儿童自主性较强性,主动性以及创造力也更突出。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学生能够胜任某一项工作,而是具备胜任所有工作的素质和思维。
中西启蒙思想呈现出不同,甚至有相反的方面,其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教育主要受到“读书进学、温故知新”,“天人合一”等儒家思想的影响,而西方社会接受的“倡导社会规则,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熏染。西方教育思想自19世纪以后在世界教育思想中占有主导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也需要向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国文明寻找解决方法。中国儿童启蒙思想中道德理性以及人文精神的建设是其精华之处也是世界文化的财富,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继承、发扬,同时也要继续改革教育方法,建立更为优秀的教育思想。
[1]程姣.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谈儿童创造力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2016第7期.
[2]刘长城,张向东.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当代教学科学,2003年第1期.
[3]刘颖杰.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教育的冲突与融合.湖南社会科学,2013.
[4]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M].中国古代劝学名篇选著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5]王丽华.中西方道德启蒙教育方法的比较分析[J].教研新论,2012(11).
[6]熊哲宏,李其维.论儿童的文化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20卷第1期,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