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传统政治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8-03-07 18:55王永红何家琪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总书记政治传统

王永红,何家琪

(宁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银川 75002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之下形成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坚毅、智慧、仁爱的特点,传统政治思想同时也是历代国家领导人治国理政思想坚实的文化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政治思想与历代领导人(包括习近平)通过改造、创新优秀传统政治思想后提出的新思想服务对象有质的区别。传统政治思想是古代政治家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创立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种思想统治工具。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历代领导人继承发展传统政治思想提出的新思想则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谋幸福的理念。

一、历代领导人对传统政治思想 继承发展的历史演进

毛泽东对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大同论、民本论、变革论、德治论等思想以及治国之道进行了继承、改造,使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最高宗旨,并且从实际出发,制定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使中国共产党从弱到强,使我们国家在革命建设中无往而不胜。

邓小平运用传统政治思想中改革变通的基本精神——“革故鼎新”完成了新时代的改革,邓小平的改革思想还强调改革与开放同行,他反复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尤其要同经济发达国家进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一国两制”思想是对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国家统一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以“一国两制”方式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他还突破传统政治思想的束缚,提出在实行“一国两制”时,中国的主体必须实行社会主义,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区域可以实行资本主义。

江泽民延续传统政治思想中“德法合治”思想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治国方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政治思想中的民本主义理念,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胡锦涛继承运用传统政治思想中民本主义理念,结合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伟大战略;发展运用“和而不同”的治国理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二、习近平对传统政治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及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政治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明,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1]这一讲话,表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重视对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加重视对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智慧的汲取。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肯定传统政治思想的同时,对其也采取了辩证的否定态度。他认为,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有扬弃地为我所用。[2]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扬弃地继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优秀基因,形成了许多新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和陈旧的表现形式的传统政治思想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的新发展,对优秀传统政治思想的内涵加以充实、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3]

(一)以民为本、本固邦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

民本思想是优秀传统政治思想中富有特色的内容,就是强调“君王为主、臣民为本”,即在承认君主权力的前提下,侧重于注重臣民对整个政治体系的作用。人民是形成国家的主要元素,是政治统治得以为继的基础。“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4]93是最早的民本思想。儒家认为,国家兴亡、政权得失皆取决于民心的向背。“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5]304因此,从统治者的立场看,人民对于一个国家政权的稳固是至关重要的。孟子极重视民意,认为民心是政权转移及政策取舍的最后标准。[6]59“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7]128管子为了强调人民对政权的重要性,提出了“顺民”之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5]92以民为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作为古代治国理政的一条成功经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指引着明君恰当地处理“劳心者”与“劳力者”之间的矛盾。古代统治阶级重民的思想转化为国家政策就是实行仁政、反对暴政。推行“裕民生、薄赋税、止争战、正经界诸事”[8]57,把农业确定为立国之本:不违农时[7]4,鼓励庶民深耕易耨、恪守农桑;不在疾病流行与冬夏两季兴兵打仗*参见《〈群书治要〉译注》(第二十册):“不历疾民,所以爱吾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一个政权要长期稳固地存在,最为关键的就是赢得人心,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够长兴不衰。“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民意是最好的褒奖。”[9]我们党和国家推动发展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给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在统筹推进收入、分配、教育、就业、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做出深刻论述与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引用谈及民意的警句,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史记·殷本纪第三》中的“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10]3。正是基于对民生民意特有的深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高度指出要把人民放在党和国家最突出的位置,坚持一切从群众中来,一切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曾对世界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批判继承“以民为本”“本固邦宁”等优秀传统政治思想,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目标明确指出,到2020年,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这是对传统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重要体现和升华,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二)礼法合治、薄刑厚德与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

礼治和法治是古代社会治理国家的两种基本形式。以仪文教化为维持制度的主要方法,而以刑罚为辅,则为“礼治”;以刑罚的威严作为维持制度的主要方法,而以仪文为辅,则为“法治”。所以,礼治和法治之间无绝对界线,礼治不必废刑法,法治不必废礼仪。“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1]13由此可见,孔子之治术倾向于扩大教化之效用,缩小政刑之范围。古代圣贤对德与法关系的认知是较为透彻的,强调要“薄刑厚德,醇厚教化”,这一思想经过统治者的实践,逐步演化成了“礼法合治”“薄刑厚德”的政治思想。这集中体现在儒家政治思想中。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12]60孔子认为,“德”“礼”为教化民众的工具,而“政”“刑”则是治理民众的工具。礼治和法治这两种治世主张不免会相互发生碰撞。荀子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5]352,而管仲提出“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法,则令不行。令而不行,则令不法也”[5]2的观点。治世以教化为归宿,然而不可以无制度作为纲纪。贾谊总结说:“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13]560意思是说,礼与法二者不可偏废,而应相辅相成。“薄刑厚德”这一政治思想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古代得到了历史的充分证明。汉朝和清朝出现的“文景之治”和“康乾盛世”,无不与“薄刑厚德,醇厚教化”的政治思想有关。

“礼法合治”“薄刑厚德”的古代治国理念为现代国家提供了“标本兼治”的治理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大力地借鉴和弘扬,同时,也取得了丰硕的治理成果。法治和礼治缘起不同但殊途同归,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实现法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14]112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德治,一手抓法治,实现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强化法治对德治的促进作用,发挥德治对法治的教化作用,即道德应该是法律的灵魂,但是同样需要法律的硬性制约,否则没有法律保障的德治也是“苍白”无力的。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于2012年11月和2014年10月分别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道德自律、社会礼法规范和国家治理的目标与道德取向三个层面进行阐述,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所应该追求的价值取向和内在道德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把国家治理、政府治理、个人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实施依法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面依法治国新思想就是借鉴“礼法合治”“薄刑厚德”理念的治理体现。

(三)廉洁奉公、从严治吏与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

在古代社会,“‘做官发财’始终是联系在一起讲的”[15]112。“做官发财”联系在一起往往会出现问题,如贪赃枉法、食民膏脂,“可谓‘官僚顽症’或‘官僚主义恶魔’”[15]11。在古代历史文献记录中,官吏的道德要求大多以公、廉等方面作为重点,这两个方面形成了古人为官的系统化的道德规范体系,也是评价一个官吏称职与否的重要指标。唐子曰:“天下难治。人皆以为民难治也。不知难治者非民也,官也。”[16]433官员的腐败,会污浊社会风气、影响政权安危。因此,欲治天下,先治其官。“无偏无党,王道荡荡”[17]145,也就是说,统治者可以通过强化公心压制私欲,来赢得老百姓的信服;不偏袒些许人的利益、不营私舞弊,国家的法令就能够顺利实施,国家才能蓬勃发展。孔子提倡“欲而不贪”[11]294,孟子认为“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7]149。清朝名臣陈宏谋曾明确地说:“亲民之官,以廉为基。”[18]6廉洁奉公、从严治吏的思想受到了历代明君名臣的高度重视。包拯认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19]3550明太祖朱元璋一方面为官吏们躬行树立好的榜样;一方面主张重刑惩治贪吏,对贪官污吏严惩不贷。

国家衰与乱,原因很多,但追根究底,毛病大都出在治吏上。汉宣帝曾深有感触地说出了“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也”[13]180的为政道理。全面从严治党说到底,关键是全面从严治理广大党员干部。中国共产党有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8 900多万党员。这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也是强大的组织优势。“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2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我们党对老百姓反映的突出党内问题不加以妥善解决,那么就会失去执政资格,被历史抛弃。廉政兴邦,腐败亡党亡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懂得“历史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道理——就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和进京赶考时期纪律严明、执政为民,给亿万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一个时期以来,作风问题在党内非常严重,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基于这个历史道理和党内实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内树立并开展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活动。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腐败是社会的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导致亡党亡国。为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从2013年到2014年,我们党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为了净化广大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2015年,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2016年,党中央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这些教育实践活动,一定程度上“刹”住了党员干部的“四风”问题,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21]

(四)改易更化、居安思危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

改易更化,即改革,是统治集团内部的远见之士对现行政策和制度所进行的完善和调整,以求得适应历史发展需要的政治行为。诸子百家主张“因时而变”“兴利除弊”,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如,法家提出的“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22]349。中国历史上著名且富有成效的改革有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等。居安思危是“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历史规律给予的经验总结。清王朝在乾隆年间,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可是到了中后期便以“天朝上国”的姿态自居,安而不思危。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清王朝因备受帝国主义欺凌和国内人民的起义而覆灭。历史告诉我们,不居安思危就是走上亡国路的端倪。统治者为了能应对各种执政挑战,还必须具备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思想。从《周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左传》“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到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再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唐太宗李世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等,都是意在强调统治者要有强烈的政治忧患意识,做到“忧国”“忧民”,及时调整不合时宜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实现国泰民安,睦邻友好。

一个政权要稳妥存在下去,就必须做到“改易更化”“居安思危”。如何才能做到呢?那就需要持有“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23]208的革新、思危观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5]208是孟子的警世恒言。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同过去相比,无论是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地拓展了。我们的改革事业越发展,遇到的风险、挑战就越多。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用更大的政治勇气结合“改易更化”“居安思危”的传统治理思想提出并实施了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战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改革,他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近年来,党中央对改革方向、改革目标、改革主体、改革动力、改革路径、改革方法等方面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作了系统阐述,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显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改革态势。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断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造福于民。

(五)协和万邦、计天下利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

“合和”思想是传统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和合”思想,倡导 “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晏子认为,“和”与“同”异。“和”是集合许多不同的对立因素而形成的统一体。“同”是指同一事物的简单相加,简单的同一。各种相异的对立的东西相成相济,达到适中,才能和谐统一。言外之意,“和而不同”就是要求人们在承认事物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和谐友好地解决问题。《古今贤文》有云:“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10]181这句古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一思想被古代政治家发展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政治关系的外交思想,强调以和为贵、与邻和睦,协和万邦。“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1]242古代的外交政策以和平作为基本方针,对外大多以防御为主。孟子提出“仁者无敌”思想,强调要和和气气地对外打交道,以德(或礼)服人。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主张国家之间要相互友好、相互友爱,不要兵刃相见。“视人国若其国,谁攻?……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24]85“国虽大,好战必亡。”[23]86计天下利,也是中国人数千年来以一贯的行为规范。“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25]348实现互利,也是国家间和谐交往的重要利益基础。

“和而不同”一向是古人处理关系的一个基本态度。这句古语给我们当代人的启示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26]208,要懂得彼此相互认同、相互尊重,从而达到互惠互利,实现双赢,摆脱“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零和”思维。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对“和”文化的推崇,表明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共同体的客观需求,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安全和发展、机遇与挑战紧密相伴随。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27],人类早已成为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曾引用春秋末期思想家左丘明的“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与法国文豪雨果的“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28]名句来表达世界各国应以博大的胸怀对待不同文明,携手解决全球性安全问题的期望。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月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刑警组织第八十六届全体大会开幕式上表示,“中国愿同各国政府及其执法机构、各国组织一道,高举创新、法治、共赢旗帜,加强警务和安全方面合作,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上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倡议,中国欢迎世界各国积极参与,促进多方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意义

创新性发展传统政治思想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力地加强了文化自信,加快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步伐,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有利于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理国家的伟大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力对传统政治思想进行创新性发展,逐渐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逻辑严密的系统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外部环境构想,同时也是中国在实现“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后对世界和平发展的愿景构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新性发展传统政治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理论创新成果。“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具体到中国而言,文化自信是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力支撑。中国的发展必须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当下,习近平总书记深谙传统文化之精华,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创造性地批判继承了优秀传统政治思想,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挖掘、提炼优秀传统政治思想中的有益价值,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的治理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治理成果极大地鼓舞并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自信,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

(三)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又将会面临着许多重大国外挑战。新时代是矛盾集中凸显的时期,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为突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通过改革和完善机制、法律法规,促进各项制度日趋科学完善,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增强按照制度、法规治国理政的本领,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能力与水平。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传统政治思想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治国理政新思想。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了党的领导,转变了党治理国家的方式;全面依法治国强化了各治理主体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推进了国家治理的法制化、制度化;“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推动了全面性目标的国家治理,整体上提高了国家治理的实际效果。

[1]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0-14(1).

[2] 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EB/OL].(2014-03-03)[2017-10-0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303/c40531-24507951.html.

[3] 王艺霖.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知行关系为例[J].党的文献,2016(1):19-24.

[4]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 缩印浙江书局会刻本.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7]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8]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9] 朱基钗,罗沙,荣启涵,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执行八项规定、推动作风建设综述[EB/OL].(2017-09-29)[ 2017-10-03].http://news.youth.cn/sz/201709/t20170929_10805876.htm.

[10] 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11] 邹憬.论语译注[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12] 白冶钢.孔丛子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13] 班固.汉书:人物全传[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08.

[1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5]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6] 唐甄.潜书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17] 顾迁.尚书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8] 陈弘谋.从政遗规[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19] 脱脱.宋史:第七册[M].台北:中华学术院印行,1982.

[20] 江琳.从严管党治党 责任担在肩上[N].人民日报,2017-09-28(1).

[2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光明日报,2017-10-19(2).

[22] 张景.韩非子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23] 魏徵,褚亮,虞世南,等.群书治要译注:第二十册[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2.

[24] 蒋玉斌,辛志凤.墨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5]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6] 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

[27]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光明日报,2017-10-19(4).

[28]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EB/OL].(2014-03-28)[2017-10-05].http://www.gov.cn/xinwen/2014-03/28/content_2648480.htm.

猜你喜欢
总书记政治传统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老传统当传承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